書法作為中國傳統藝術的精粹,歷史悠久,內蘊深厚,代不乏人。進入當代,文化賴以發展的物質基礎、社會環境、傳播條件發生了深刻變化,既為書法藝術的發展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同時又面臨新問題、新情況。當前書法藝術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由于書法實用功能的弱化,書法基礎逐漸萎縮;受西方文化的沖擊,傳統藝術精神日益淡漠,繼承不足;因功利思想的驅動,脫離漢字和書寫的基本法度,浮躁的創作風氣盛行。現在,如何堅持優秀傳統,創造富有時代精神的書法藝術成為書法發展的主題。從繁榮傳統藝術、弘揚時代精神和保護民族文化、提升中華文化競爭力、確保國家文化安全的高度,需要認真思考總結當代書法藝術發展過程中的各種問題,健康穩定地推進中國書法的可持續發展。
當代書法藝術的發展,必須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
一、時代主流書風與藝術多樣性
中國書法藝術在歷史發展進程中,流派紛呈,繁花似錦。但任何一個歷史時期,都存在鮮明的時代主流書風。認真總結研究中國書法史不同時期的書風,以及它之所以形成的社會歷史根源,可以作為當前中國書法發展的參照。歷史證明,不同時期的主流作品,共同特征是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遵循藝術發展規律,具備精深的藝術功力,富有鮮明時代精神;在藝術風格上,它們普遍具有正大氣象,自然、樸素、剛健、清新;在表現形式上,雅俗共賞,通俗易懂,為大眾所能接受認可。只有這樣的作品,才是真正的優秀的作品,才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
當代書法藝術的發展,既要求書法藝術作品能夠與時俱進,符合人民大眾的審美觀,通過富有質量的藝術創作,感性地展示和弘揚時代的主流審美理想和價值觀念,還要求書法藝術呈現多樣化,使書法事業能夠協調發展。
時代主流書風與多樣化相輔相成,成為一個統一的和諧的整體。二王的清新剛健,顏真卿的堂皇正大是傳統的代表,“揚州八怪”、徐渭、張瑞圖則是在傳統基礎上的探索。但他們在藝術史上的影響、所處的位置不一樣。后者也有很高的藝術成就,但不如前者的影響更具有普遍的意義。每個時代也有非主流的作品,如戰國的鳥蟲書篆、唐代富貴華麗的隸書、宋徽宗的“瘦金書”、明清時期的“臺閣體”與“館閣體”。這些作品是特定的時代、文化環境中的產物,有其產生的歷史淵源和空氣土壤,但它不是時代書風的主流,只能是一種有益補充,有的因為缺乏藝術感染力,有的不符合藝術發展的基本規律,有的流于美術化,有的守成僵化,雖然盛極一時,最終被歷史淘汰。學習、繼承書法,溯本循流,可以抓住規律,端正書風;承襲偏枝,失其正脈,無所依傍,難成大器。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體現了時代主流書風與藝術多樣性的統一:在堅持主流的同時,鼓勵不同藝術和風格的自由發展,不同觀點的自由討論,互相尊重、取長補短、團結和諧、共同進步。當代,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書法迅速繁榮,隨著文化需求的多元,藝術呈現風格的多樣化。一部分是在老老實實地走繼承傳統的路子,一部分是在傳統的基礎上,結合當今藝術發展的最新理念,試圖借古開新;一部分則是想走出傳統發展模式,另辟蹊徑。這些藝術探索,各有得失。
主張繼承傳統的,固然沒錯,但如果一味沿襲,從實質到形式都沒有新的創獲,其繼承也就大打折扣。在博大精深的傳統書法面前,能夠真正地深入,很難;能夠在傳統基礎上略有創意,更難。那些在繼承的道路上下苦功夫、笨功夫的人,投入很多,見效甚微,但他們能夠耐得住寂寞,令人肅然起敬。
主張繼承創新并重的,在碑、帖兩大流派基礎上進行探索。特別是借鑒考古發現所提供的歷代書法新資料,如秦磚漢瓦、簡牘帛書、魏晉殘紙、墓志造像與敦煌遺書,融入當代創新的手法與觀念,是這一龐大群體力主創新的主要依據。實際上,這是清代碑學書法的一種沿續,只是在內容和形式上更加廣泛而已。這一群體涌現了不少才思敏銳的書家,出現的問題是,由于部分書家傳統筆法繼承不夠,又缺乏必備的文化素養的支撐,雅的少,俗的多;內蘊少,形式多。繼承在今天的文化環境中絕非易事,創新也要看本質上有沒有突破,只在形式面貌上與古人拉開距離還遠遠不夠。
欲打破傳統書法的舊有模式,借鑒西方藝術手法,雖然其探索精神不能輕易否定,但如果在作品中背離漢字基礎,打破中國書法空間布局,拋棄傳統固有的法度,則是背離了書法的本質,誤導了大眾的觀賞,它對于傳統書法的影響不可低估。
當代書法的發展離不開正確的文藝批評。原則上說,從書法發展的大方向來看,只要是立足于漢字,立足于書法本體,無論探索的方向、主張是什么,都是應當鼓勵、肯定的,不存在孰是孰非的問題。客觀地對待、認識不同探索方向的得失,十分重要。不如此,會造成盲目的跟風,犧牲了大批本來有藝術才華的青年。缺少包容的學風,會造成書法界內部相互攻擊、屢發詰難。
當前的藝術批評,一種是奉承阿諛,不負責任地大肆渲染;一種是缺乏寬容,鞭撻討伐,攻擊辱罵。真正的充滿善意的平等的學術探討,不是太多。與文學界早已開展起來的文藝批評相比,書法家的“百家爭鳴”還沒有充分開展。藝術批評的滯后,直接影響了書法藝術的健康發展,不負責任的吹捧破壞了藝術界的風氣,污染了藝術愛好者的眼睛;以自我為中心的攻擊討伐,更是對和諧書法的嚴重破壞。至于有的書家不從業務上下功夫,專靠炒作賺取名聲,與影視界末流的制造緋聞增加知名度、提高上鏡率沒有根本區別。
回顧現實,總結得失,切實做到發展時代主流書風與堅持藝術風格的多樣性,還有很大距離,任重道遠。
二、社會功能與個人追求
書法藝術作為藝術的一個門類,屬于上層建筑,具有社會功能。在反映、關注現實問題、表達時代精神上,書法不如文學、戲劇、影視,甚至不如美術來得直接。中國的文學,主張經世致用,美善相兼,言志載道;中國的文學一開始就強烈關注人的道德,主張修身養性、尊用崇善,仁義、至誠、中庸、貢獻,一以貫之。書法雖然不具備與現實直接鏈接的功能,但在歷代書法作品中,中國古代賢達的道德與理想,蘊含其中,書法以其含蓄、深厚的藝術形式,承載著士子文人尊用崇善的政治理想與審美情懷,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大眾的理想、道德和情操。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決定著我國文藝的性質和方向,是我國文藝發展和繁榮必須堅持的根本原則,也是書法藝術發展的必由之路。書法家是書法藝術遵循“二為”方向的主體,在追求個人藝術發展中,應當更多關注藝術的社會功能,使書法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發揮重要的基礎性作用。
不少書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忽視書法作為藝術的社會功能,迷失自我,熱衷標新立異,形式至上,理想式微,不從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表現力上下功夫,而是靠花樣翻新,制造視覺刺激,其藝術創作脫離了大眾審美需求,實不足取。
今天的文化生活中,出現了一種十分矛盾的現象,一方面是書法藝術的空前繁榮,一方面是大師和經典的某種匱乏。藝術史證明,大師和經典不是憑空捏造的,不是自封的,不是小圈子捧出來的,關鍵要看藝術家能否自覺地把自己的藝術創作與大眾的審美需求融為一體,所有的大師,都必須得到大眾的認可,所有的經典必須無條件接受社會實踐的檢驗。那些具有恒久藝術魅力的作品,無不反映普通大眾的審美情趣,無不源于他們的生活和創造。
書法家只有把自己的藝術追求融入為社會為人民服務的功能中,才能真正體現出自我的價值。為此,應不斷加強自身藝術修養,提高藝術表現能力,才能跟上時代發展的要求。有的書家,殫精竭慮,閉門造車,自認為是創造發揮,但作品拿出來,并不能產生預期的效果,群眾看不懂,就必然遭致冷落和拒絕。有的人總是抱怨群眾的眼光太低,實際上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物質文化生活的改善,大眾的審美標準日益提高,對藝術質量要求越來越高,群眾藝術鑒賞水平的提高是驚人的。20年前把顏、柳寫像了,就能參加全國展,一件魏碑作品,僅僅從形式上寫得粗壯雄渾,就能贏得喝彩,今天就不行了。大眾是文學藝術最權威的評判者和鑒賞者,如果書法藝術局限在小圈子里交流,不能與大眾產生共鳴,不肯從經典作品中積累素材,豐厚藝術底蘊,不肯向大眾學習,感受他們的生活氣息與審美情趣,而是躲在“象牙塔”里,滿足自我,就不可能把個人的藝術創作與時代發展結合起來,創造出富有時代精神的書法作品。
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中華傳統文化正面臨著巨大的沖擊和削弱。文化的競爭與經濟的競爭一樣,講求實力的較量。全球文化的競爭,不能期待保護,而要靠自身競爭力的提升。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得以高度統一,中華版圖得以完整,依靠的是特有的中華傳統文化,其中文字的統一是重要因素。因此,面對西方的文化滲透,不能妄自菲薄,更不能重犯過去的錯誤。過去,我們在對待傳統文化方面曾出現一些偏差,如批判多于繼承,否定多于肯定,導致一部分人對民族文化的無知,缺少自尊和自信。書法本來是中國最有群眾基礎的藝術,建立在漢字書寫基礎上的藝術應當具有最大的廣泛性,但今天的中國,又有多少孩子還在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包括書法?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古人將中華文明與道德融于漢字書寫,在書法的語言里,大到恢弘宇宙大道,小至個人處世哲理,化為生動的筆墨意象,書法與中國文人的內在生命精神血脈相連,融為一體。書法不僅僅是“技”,是“藝”,更是“道”,尺幅天地,構建的是中國人的精神家園。我們總是感慨國人心靈的空虛,感慨西方文化的虎視眈眈,但我們很少反省自己對待傳統民族文化的態度。藝術家既要滿足于個人精神的愉悅和經濟利益的充實,還要想到為大眾為社會服務,用最具親和力的書法藝術填補國人的精神生活。
中華民族的復興,不僅是經濟的崛起,還必須有文化的支撐。面對“西化”,文化安全已成為國家安全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書法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書法家有責任使傳統藝術成為國人精神生活中的一部分,為民族文化的獨立性和國家的文化安全作出自己的努力。
三、道德修養與藝術實踐
藝術工作者是創造精神產品的特殊勞動者,其自身的道德修養、思想覺悟、精神境界、知識積累、藝術功力直接決定著作品的質量和意境。
德乃立身之本。中國傳統知識分子(包括藝術家)普遍地關心政治,注重文化,富于歷史感受、道德自覺和修身自省。儒家所講的修養論中,是以道德為中心的一個人的全面素質修養,同時包括文化知識、文學藝術。“修猶切磋琢磨,養猶涵養熏陶”,古代文人把自省、修養作為磨礪、陶冶人性的基本方式。孔子還把道德修養與政治結合起來,強調“修己以敬”,認為只有修養成高尚的品德,才能使百姓安定。《大學》、《中庸》更是把“正心”、“誠意”、“修身”提到了“治國”、“平天下”的高度,強調“修身為本”。古代的書家受這種思想的影響,則提出了“心正則筆正”、“書如其人”的主張。在傳統的書法藝術品評中,道德修養被放在最為重要的位置上,蔡京、趙孟頫、張瑞圖與王鐸,或因為人奸詐,或因氣節喪失,為后人所不齒,拒絕效法,只有到了當代,他們的藝術價值才受到重視。
我國當前處在改革轉型期,多元的價值觀,一方面擴展了人們的選擇自由,比如王鐸書法的盛行,在古代是不可以理解的。但另一方面,也模糊了一些基本的道德判斷,傳統的價值觀不斷被功利價值觀消解,以丑為美,以惡為善,以恥為榮,以戲謔為崇高;以經濟利益為中心,金錢至上,對社會公益漠不關心;弄虛作假,投機取巧,憑空炒作,急功近利,這些反傳統道德的現象不可忽視。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榮辱觀,既是對中華傳統道德觀的高度概括,也是新時期國民的起碼道德標準。一切藝術家都應率先垂范,努力踐行,做一名真正“德藝雙馨”的藝術家。
書法家在加強自身道德修養的同時,更要注重藝術實踐。
首先,不斷涵養自己的文化底蘊。與古代書家相比,當代書家顯然存在著文化精神上的貧血問題,這是不必回避的現實。由于一個世紀以來傳統文化屢經破壞,造成了文化上的長期斷代和阻隔,生活在現代社會的書家普遍缺乏對古典文化的稔熟和親近感。書法生存的環境,特別是文化根基,如同釜底抽薪,大為削弱。書法是一種文化,是文化人自然而然的事情,但隨著“文化人”知識結構的改變,書法與“文化人”之間出現了斷裂的現象。面對現實,書法家要在繼承書法藝術的同時,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研究古今藝術精神的變遷,充實個人的知識儲備,開闊視野,豐富閱歷。很難想象,一個不具備豐厚的人文修養的人如何去繼承發揚書法這種惟有“文化人”才能從事的藝術。
其次,堅持藝術標準。有人以藝術風格的多樣性否定藝術標準,這站不住腳。藝術標準不等同于度量衡,但它事實上是存在的。古代的書法,在當時稱雄一世的未必流傳至今,遭遇冷落的可能在當今大放光彩,說明歷史的檢驗、篩選,有一套潛在的標準。書法藝術的標準可以簡單的概括為三個方面:(一)具備可讀性、觀賞性。書法是漢字書寫的藝術,書家在漢字書寫過程中,發揮藝術想象能力和藝術創造能力,欣賞者又借助書家的漢字書寫感知其美。(二)符合書寫的法度。書寫的法則,古人幾乎臻至完美。杰出的書家具有精深嫻熟的筆法運用能力和想象獨特的空間造型能力。書法是一種技藝,技藝不過關,則難以成為藝術。每一個動作細節都是有規矩的,交代清楚,變化豐富,技術到位。任筆為體、聚墨成形都不行。衡量一名書家書寫藝術水平的高低,這是一項非常關鍵的標準和參照。(三)、雅俗共賞。“雅”是書家人文精神的流露,是書家個性修養的綜合體現。那種境界深遠、富有品味、蘊涵情趣、自然大方、通俗易懂的才是真正的大雅。《論語》、《孟子》、《史記》,即使時空遙遠,今天讀之仍然朗朗上口;李白、杜甫、白居易,直抒胸臆,深入淺出,絕不故作高深;王羲之、顏真卿、米芾,他們的作品流傳至今,依舊光彩閃耀,深受百姓的熱愛,無論有無書法常識和創作經驗,欣賞者都能夠從中體味美感,獲得享受。當代書家要從古今成功藝術家的作品中,總結歷史,明辨是非,端正自己的創作方向。
第三,在繼承上創新。當代書家并不缺少創新意識,缺少的是繼承的深度。隨著現代文明的發展,人們動手機會大為減少,基礎薄弱,技法生疏已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現象。近年來,書法界跟風現象疊起,古人說“積微成大,陟遐自邇”,而追隨者卻以成功者現有的成果為模仿對象,不從基礎做起,抄近路,隨大流,這除了功利的驅使之外,缺少根基支撐與自我意識是其中重要的原因。客觀對待書法發展的現實,既不能盲目樂觀,也不能自我消沉。從目前書法人口數量、創作時間與普遍的書寫技藝上,今不如古,傳統書法藝術面臨衰落的可能性。書法在古代是文人的“余事”,現在則成為專業,甚至成為一種職業,在書法專業化的同時,書家專務此道,從書寫的質量、關注程度與研究力度上,也許不讓古人。近年來涌現了一批優秀的中青年書家,筆法精湛,格調高雅,他們將是繼承傳統、創造時代書風的主導力量。當代書家,趕上了歷史最好的機遇。經過了近代以來西方列強的侵略蹂躪,經過了百余年的戰爭和災難,經過了“文革”的浩劫,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很難有今天開放的胸襟、力度和氣魄。只有今天的中國人,才真正地融入到世界發展的潮流中去。我們的時代處處充滿了人的創造精神,這為書法藝術的創造提供了無限良機;豐厚的文明底蘊,如果得以切實的承繼,必定為我們的創作提供不盡的文化資源;巨大的市場需求,為書法創作提供了必備的經濟基礎;良好的創作環境,為書家施展才華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只要把握住書法發展的主流方向,端正書法創作的態度,辛勤耕耘,就一定結出豐碩的成果。歷史總是選擇那些與大眾同呼吸共命運的書家,總是垂青于那些富有創造精神對歷史負責的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