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汲平2010-07-15 11:32:29 來源:中國雕塑家網
漢 石硯
漢石硯
直徑13.2厘米,高2.8厘米。1983年廣州市象崗山西漢南越王墓出土。廣州市南越王墓博物館藏。
硯體扁薄略呈圓角方形,為天然鵝卵石制成。附圓柱形研石,直徑3.2厘米,高2.2厘米,中間有切割痕兩道。硯面及硯石均殘留朱、墨痕跡。同出尚有大小不一墨丸數粒。南越王為西漢初年南越國第二代王趙眛.此硯的出土為了解西漢初期嶺南地區的歷史文化以及秦漢時代硯形特點提供了形象資料.
漢 長方石硯
漢長方石硯
長17.2厘米,寬8.4厘米。廣州市先烈路塘望崗出土。廣州市博物館藏。
硯為長方形,一端呈圓形,硯面中開長方形硯堂,硯面底凹凸不平,琢鑿痕跡明顯。硯底一端向上收斂呈船底形,此硯形式在漢硯中實屬少見。
漢 十二峰陶硯
漢十二峰陶硯
徑18.5厘米,寬21.5厘米。故宮博物館藏。箕形硯面,向前傾斜,三面環抱奇突的山峰,內層有三峰,中峰下有一龍首,口中巧妙的設水滴,左右兩峰下各塑一雙手按膝的山人像,神態和怡,刻畫動人。外圍九峰,左右兩峰與硯面淺邊相連,自然形成半圓形硯堂。各險峰線條簡練,山勢險峻,雄偉有力,三足為疊石狀。造型奇特,突兀跌宕,為漢硯中少見之杰作。
三國 熊足青釉瓷硯
三國熊足青釉瓷硯
直徑17.2厘米,高3.8厘米。1958年江蘇省南京市中華門坎魏正始二年墓出土,南京博物館藏。硯呈平盤狀,硯面無釉,上有九枚不規則圓形支燒痕,子口,下有蹲式三熊足,鼎立硯盤下,此為魏晉時期流行的瓷硯.
南北朝 方形四足青石硯
南北朝方形四足青石硯
長、寬26厘米,高9.8厘米。1977年西安市三門口公社高家堡出土,西安碑林博物館藏。硯為方案形,下有四足,整塊青石雕成。硯上雕圓形硯堂,中部微凹,周邊有子母口,耳杯形水池,案面與四足表面均刻有纖細的云紋圖案。是較為罕見的北朝硯形之典型之作。
隋 圓形青釉瓷硯
隋圓形青釉瓷硯
直徑9厘米,高33厘米。三十年代湖南長沙出土,南京博物館藏。硯辟雍形,硯面弧圓,邊墻稍外侈,束腰,凸一棱,圈足外撇,鏤七雙圓孔,硯底平,造型小巧玲瓏。灰色胎,釉色晶瑩,有玻璃質感,淡處為茶黃色,具釉處為茶綠色,硯面硯底均無釉,為隋瓷硯典型制品。此硯經原中華民國教育部南京博物院收藏。
唐 龜形陶硯
唐龜形陶硯
長22.3厘米,寬16.3厘米,通高9.6厘米,故宮博物院藏。硯作龜形,龜背為蓋,上刻精致的龜甲紋,腹部為一斜坡硯面,底有一“寅”字,四足撐地,后高前低,龜首伸頭微昂,作爬行狀,形象刻畫清晰,栩栩如生。泥質細膩,呈灰色,為唐代龜形硯之精品。
唐代船形石硯
罕見的唐代船形石硯
這件青灰色石質的船形石硯,長方橢圓船底為硯堂,硯底部為魚腹形,為平穩置放,下有三只柱形圓腿。造形典雅而優美。硯長19厘米,寬6厘米,高4厘米。出土于福建浦城地區。 浦城,后漢為侯官縣地。建安初置漢興縣,三國吳改吳興,唐改唐興,又改武寧。天寶元年,更名浦城,以城臨浦而名。明清屬建寧府。浦城縣的浮蓋山,是閩北的一個風景名勝區,山上有個仙壇洞,是古代道人修煉的地方,仙壇洞附近出產這種硯材。從唐代開始即用來制硯。曾起名“仙石硯”。我們知道,古代做各種實用工具的原料,多是就地取材。用這種石料做的石硯,亦流行于福建及周邊地區。各地的工匠,在創作實用器物的藝術取向,也是隨所居地區民族的風俗習慣。南方河道縱橫,雖有山區,但多為水鄉。在某些地區船是漁家的居室和獲取經濟來源的工具。這位制硯工匠,以船作為硯的形體,設計的非常巧妙藝術
|
-
-
推薦藝術家/
-
-
藝術商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