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汲平2010-01-22 16:16:45 來源:中國雕塑家網
最近有讀者帶來了幾張書法,其中有一張是金農的書法,經專家鑒定,認為是假。這位讀者卻說,好多人看了,都說開門見山的老貨!這到底是為什么呢?
一張金農書法有專家說真,有專家說假。兩者都說得有理,但細細分辨,還是見出了孰是孰非。
金農是清朝初期的書法家,他因名氣響,所以后世仿品很多,特別是清末民初仿品甚多,當今自然也多。而古玩界常常把民國以前的都當老貨,或者說是真貨,解放之后的都當贗品。那張金農的書法,其實就是民國時期的仿品,所以有專家看了,認為是老貨,是的,一百年了,怎么不是老貨?雖然這是老貨,但卻不是真貨。準確的評價應是:那是一張民國時期的仿品。
古今書畫市場,假貨充斥,魚目混珠,造假水平愈來愈高。其實書畫造假歷來有之,清末民初的仿造更是全面開花。下面簡單介紹幾個地區。
那時的書畫造假有地區性,即某個地區造假有自身的特點。地區性造假,較有名的,大致有“湖南造”、“蘇州片”、“河南造”、“廣東造”、“后門造”等。比如,過去有制造假書畫的小集團,集團里人按照各自的特長進行分工合作,有的專門畫畫,有的專門題字,有的專門****,有的專門做裱裝。由于分工合作,各盡所長,所以做出來的假貨,幾乎達到亂真的程度。
“湖南造”又叫“湖南刀”,產地以長沙為中心,所以又稱“長沙貨”。“長沙貨”的造假者最出名者為甘半樵。他的造假生涯是自一個尹姓大地主始,這個地主十分喜愛書畫,甘半樵就找了一些同黨、當地的幾位畫家,開始仿造明清時期名家的書畫。他們畫好畫后,往往染成舊色,看上去像明清老書畫。尹姓地主喜歡書畫但一點兒不懂,得到甘半樵送上的老書畫后很高興,欣然接納。于是,造假者每年要送上幾次,每次幾十件,這地主也不仔細詢問哪來那么多的老書畫,總是來者不拒。他花了不少錢收藏了大量的假貨,而造假者卻賺了不少錢。過了許多年,那地主去世,他家里的大批假書畫,便流入市場,并被各地的畫商買下來。然而時間一長,行家發現了其中有假,于是才搞清楚這批假貨的來龍去脈。然而,不知內情的人,仍然在收藏這批產自長沙的假書畫,因為,它們看上去像老貨。
“蘇州片”,即在蘇州專諸巷、桃花塢一帶制作的假書畫,制作的時間可以上溯到明朝。
“蘇州片”的做假也與“湖南造”一樣,造假采取流水作業,而且分工十分細致,細致到具體技法的分工,如線描、著色、皴染、題跋、寫款、刻印等。“蘇州片”的造假多集中繪畫史上的大名家,如唐朝的李思訓、李昭道,宋朝的趙作駒、趙伯,明朝的文徵明、仇英等人為多。
“后門造”,則是出現在清末民國年間北京一帶的假書畫,當時北京有好多落魄畫家,專門以制造“臣”字款書畫為生,即仿造對象是清朝宮廷書畫家的作品,如焦秉貞、郎世寧、董邦達等,他們的作品在落款上習慣署“臣×××敬繪”、“臣××敬書”等字樣。這些仿造的假書畫,通過琉璃廠,銷售給外國人,因此國外的文物市場存有大量的民國仿的書畫作品。 (文/士風)
|
-
-
推薦藝術家/
-
-
藝術商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