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汲平2010-01-22 16:23:38 來源:中國雕塑家網
在書畫市場中,以假為真的贗品現象,頗有泛濫之勢。如何判定書畫作品的真偽,成了收藏者的最大問題。由于中國目前尚未有一個權威機構能對中國書畫進行鑒定,因此,部分收藏家便將請書畫家本人鑒定作為辨別書畫真偽的一個重要途徑,認為書畫家本人的鑒定結論必然正確。其實,事實并非絕對如此,甚至一種“指真說假”的現象,也時有發生。
書畫家本人“指真說假”的原因有許多,從總體來說,主要分“無意識說假”及“故意說假”兩種。
“無意識說假”
這是指書畫家在并非主觀故意的前提下,將自己的真跡認定為贗品。書畫家與鑒定家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擅書擅畫者不一定擅鑒定。書畫家本人雖然在書畫方面有著一定的造詣,但就鑒定而言,他們也并非高人一籌。就以鑒定書畫家本人的作品而言,書畫家對自己書畫的鑒定,更多的是偏向于書畫的藝術性、書畫的內容以及本人當年作畫時的記憶等方面來進行鑒定的,而一旦遇到創作時的特例或記憶有誤時,書畫家的鑒定結論就會產生差異。例如上海有一著名國畫大師,在鑒定一幅自己早年的作品時認定其為贗品,理由是作品的上款人他不認識,不可能會送畫給他;而且畫上的印章也不對,自己從未使用過。而當畫的持有人第二次上門,并向畫家指出那幅作品是在什么情況下制作而成、作品上的上款為何人、畫上的印章是畫家當年臨時刻制的等具體細節時,畫家方才回憶起當年的情形,并再三表示前次鑒定有誤,這件作品應該是真跡。
“故意說假”
這是指書畫家在明知道作品為真跡的情況下,故意說成是贗品。書畫家“故意說假”的原因多種多樣,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
1、保護行情、穩定價格。隨著藝術品市場的日益火爆,書畫家的潤筆費也一漲再漲。但由于歷史的原因,書畫家當年曾有不少作品無償送他人或低價流轉于社會。這批作品一旦進入書畫拍賣或交易市場,其價格必然低于書畫家目前的開價。因此,為了保護自己作品的現時行情,有部分書畫家會將那些以前流傳出的作品一律說假,造成藏家不敢從社會上買畫,只能從書畫家手中直接購買的局面。例如天津有一著名的人物畫家,曾將一批自己的作品賣給一位臺灣客戶。而當過了幾年,那位臺灣客戶準備將這批作品出售時,他卻矢口否認有這回事,不承認曾經賣畫給臺灣客戶。結果,當這位畫家在一次訪問臺灣時,在機場遭到了不明人士的人身攻擊,在藝術界造成了惡劣影響。
2、保證質量、去糟留精。書畫家一生的作品數以萬計,但真正的書畫精品不過十之一二,更多的還是屬于練筆作品以及應酬作品。相對于那些能代表書畫家最高藝術水準的精品而言,這些練筆作品以及應酬作品在創作過程中,書畫家是非常隨意、簡單甚至敷衍了事的,作品所達到的藝術效果自然也大打折扣。而一旦這些作品在鑒定中被認定為真跡,書畫家本人則擔心會被認為水準不高,有失其身份。因此,為了保證自身作品的藝術質量,也有部分書畫家會將那些藝術效果差、畫法簡單的作品全部說假。例如上海有一位較有名氣的畫家,在鑒定一幅其早年風格的山水作品時,先是一口咬定為“贗品”。而當畫的持有人準備離開時,他又提出愿意以自己剛畫好的作品來與之交換,其中奧妙如何,明眼人一看便知。
3、自導自演、提高身價。對于書畫家來說,對制假者一向是深惡痛絕的。然而,有部分書畫家卻反其道而行,利用制假來為自己創聲勢,造新聞,試圖通過這種形式來證明自己作品的“熱門”。這些書畫家往往會炮制一批所謂的“假畫”,接著再通過各種渠道將自己的作品以高價“出售”,爾后又會大張旗鼓地喊假、打假,經由如此這樣一個過程,書畫家的藝術功力雖未有提高,但其名氣卻是扶搖直上。例如四川有一位當代工筆畫家,其藝術功底未見高人一等,技法亦不勝人一籌,然而其作品卻多次在不同場合以數萬元的高價“成交”。而更令人驚奇的是,就這些數萬元成交的作品,還被這位畫家通過媒體公開斷定為“贗品”。
4、特殊作品,特殊心態。由于歷史上的原因,書畫家曾將自己的作品大量的免費贈送給一些熟人、朋友或者單位,有時,還會應有關個人或單位的要求,創造出一些具有特殊意義的作品。而隨著書畫行情的日益看漲,這些作品也開始越來越多地進入到書畫交易市場之中。看著自己當年精心制作的、代表一段歷史或友誼見證的作品被拿出來賣錢,部分書畫家也會出于氣憤、不滿、失落等各種心態問題,將這些作品說成是假的。這樣的例子更是隨處可見,舉不勝舉。
可見,書畫家本人的鑒定也未必是準確的。從經濟角度及利害關系程度而言,書畫家本人的鑒定甚至不如那些持客觀態度的書畫愛好者,因此,不能僅憑書畫家本人說假就輕易的斷定為假。
|
-
-
推薦藝術家/
-
-
藝術商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