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汲平2010-01-22 16:26:50 來源:中國雕塑家網
紙絹是中國書畫的載體,古人認為,“紙壽千年,絹壽八百”,認為紙比金石還要長壽。確實,在我們今天看來,許多刻在石頭上,鑄在青銅上的文物,早就灰飛煙滅,可是借助紙絹,卻使我們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和文獻。紙絹的收藏并不是一個獨立的門類,至少目前在國內還沒有一個權威的“紙絹收藏專家”,可是研究紙絹卻是鑒定中國古代書畫的基本功之一,在多年收集古代書畫和古籍善本的同時,我也收集到一些珍貴的古代紙絹,有些不僅是可供書畫的材料,本身也是珍貴的工藝精品。 既然說是紙絹收藏,當然要求是空白的,起碼是沒有大面積使用過的紙絹,才算是標本,這樣對藏品的要求就很高。前代的一些書畫大家,例如吳湖帆、張大千等,都有收集古代紙絹的特殊愛好,因為用古代紙絹作畫,紙絹的質地都比現代的細致,最重要的是,古代的紙絹沒有“火氣”,可以隨心所欲地用筆。據說張大千逝世之前還剩下6張宋代的紙,捐贈給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可見他也舍不得用如此珍貴的故紙。
筆者收藏的紙,最早的可以追溯到明代中期,是印刷古籍所用的白棉紙,這種紙從明代初年一直到中期,廣泛用于印刷考究的書籍,“明代白棉紙”在民國時代就已經是善本的重要品種之一,紙質綿軟,纖維短,拉力不大。明代還有名為“白鹿紙”的品種,很像白棉紙,但是一浸水易融化,不如白棉紙名貴,多出現在明代后期。
清代初年,有一種專門供宮廷里面用于印書的“開化紙”,開化據說是產地,康熙年間產量還很大,除了宮廷之外,民間印講究的書也用它。宮廷中堆積有大量的開化紙,用于印御制書,到清代后期已經絕種了。這種紙我還存了一點,是從一部同治年間宮廷里所印的《欽定書經集成》中拆下來的襯紙,可以用于畫小品,用筆和暈化的效果好得出奇。
乾隆是歷史上喜愛玩古董的皇帝,乾隆年間的紙也是歷史上空前的精美。有一種乾隆仿造宋代的藏經紙,尺寸和質地都刻意模仿宋代的原物,每張上都蓋有“乾隆年仿金粟山藏經紙”的小戳,宮廷里面用于作名貴古書的包首,或者是手卷的引首。從前在琉璃廠中國書店的專柜里賣過一些,我碰巧買了3張,底紋略有不同,當時要1000元一張,沒有什么客人愿意要,現在再也見不到了。乾隆的絹更值得一提,在宮廷里有專門給皇帝和大臣寫書法用的描金銀絹,這種絹絹質細密,一般染成紅色(叫丹砂絹)或者粉紅、青綠等色,由江寧織造進貢,再由巧匠以手工在上面畫龍鳳、云鶴、八寶等吉祥圖案。絹由于不容易保管,所以空白的乾隆絹現在已經有價無市了。
特殊的紙絹也是收藏家所喜愛的寵物,金箋就是其中的一種。
一般來說,金箋分為泥金和灑金兩種,泥金就是整張都布滿金箔,由于用金量大,比較貴重,而且通常都有皺褶(因為涂滿金箔以后紙變得厚而硬),保存很困難。灑金的又分為大片和小片,還有大小混合等多種。當然是金箔的密度越高越好,金箔的成色越高越貴。清代的灑金紙,成色比現在做得好,而且不容易變色,成色通常是黃色,現代做的金箔成色偏青,密度也大不如前。有些時候可以從一些清代字畫的詩堂(裱在畫心上面用于題詩的地方)的地方發現有空白未寫過的灑金紙,這些都有很高價值。
舊紙還有一種門類是近年收藏家所喜愛的熱點,就是清代至民國的信箋,當然,以有顏色和花紋的為貴,文物界有個雅號叫“花箋”,在古代,花箋是平常人家寫信用的家常之物,不過今天能完好保存下來的屬鳳毛麟角。花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不過現在能見到實物的只有宋紙,明代箋紙空白的已經近乎絕跡,清代的也只有清末所做的流傳還比較多。不過花箋的黃金時代也是在清末,北京和上海都是制作花箋的中心。收藏者通常會認著幾家著名的箋鋪,北京的清宓閣、榮寶齋,上海的朵云軒、云藍閣等,都是百年的老字號,大的箋鋪手工通常好一些,而且紙的質地也好,一般來說,時間越古老,套色越復雜,刻工越好的花箋,價格越貴。
花箋通常都是成套的,一種顏色可以有好幾種花紋,套色的也有好多品種,不會一種花紋只有一款,這是為了方便寫信者在一封信里用同一系列的不同顏色的紙,以使信札具有藝術的品味。這是上一代人的生活情趣,對于今天那些使用電郵和短信的人,是不可能體驗到的。花箋的收藏和把玩相對簡單一點,每張不到A4紙大,夾在本子里就可以發思古之幽情。清代的水印花箋,5年前是30元到50元一張,現在好一點的要80元到100元,套色的則要100元以上了。民國的花箋以前是論沓賣的,現在也要每張50元,有一種叫“角花箋”的,源自雍正、乾隆年間,整張空白的信紙,只在左下角印有套色的花紋圖案,民國時期仿造的現在也價值不菲。
曾經見過一些老收藏家將一些紙頭紙尾用小本裝訂起來,上面標明了是什么年代,什么質地的紙絹,用來做以后鑒別的標準,這些前輩的功夫真是令人肅然起敬。
|
-
-
推薦藝術家/
-
-
藝術商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