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汲平2010-01-22 16:43:31 來源:中國雕塑家網
“至少要看過500件真貨,你才能算真正入門。”說這話的人叫徐俊,是南京一位普通市民,稍微不普通的是,剛過而立之年的他,玩收藏已近20個年頭。在上周末第三屆文交會免費鑒寶的現場,記者遇見了這位“民間收藏高手”。和其他市民問前問后一臉茫然不同,他悄悄站在邊上,靜觀不語,待人群散去,他才悠悠掏出一枚別在腰間的翡翠鎖遞給專家,專家看過連連點頭。 五年級就開始收藏錢幣
小學五年級,在別的男孩子還沉迷于彈弓、拍洋畫的時候,生性好靜的徐俊已開始收藏古錢幣了。他覺得古錢幣上的字特別好看,于是逢年過節,回到老家鹽城,他就家家戶戶找鄰居去淘寶,還跟大人們要求“不用給我壓歲錢,把家里的老銅錢給我就好”。
有一回,在鄰居家找到了幾枚秦朝時的半兩錢,堪稱是他童年收藏生涯的“輝煌之作”。轉眼到了高中,隨著閱歷的增長,看到的好東西越來越多,徐俊把收藏目標轉向了小的玉器。“這兩年書畫和玉器市場大熱,但我至今都對書畫沒興趣。當然,也不是說我從小眼光就好,我只是一直覺得玉器小而精,別看它小小的,卻能以小見大,反映出當時的工藝水平。比如像康雍乾時代的玉器,那做工都是精致得無可挑剔啊!能看出當時的確是盛世。”
花兩萬八買了件贗品
“玩古玩哪有不交學費的,”這是徐俊一直掛在嘴上的一句話。玩古玩的人如果能有點經驗有點眼光,那大半也是用錢砸出來的。在徐俊買過的贗品里,有一件至今想來都讓他耿耿于懷,隱隱作痛。
2006年,徐俊在句容花28000元買了一塊被稱為古代貴族諸侯別在劍鞘上的玉飾,結果當晚回家后,他就意識到上當了。“當時也是沖動啊,因為像這類夏商周高古時期的東西是非常少見的,只有一定等級的墓葬才可能出土,而且基本上等級高的墓葬也就只能出土一套,不像明清時期的玉器,出土的是很多的。”沖動是魔鬼,結果徐俊就買下了,心里還盤算:如果是真的,那可要值十幾萬呢。
當晚回去后,徐俊怎么看怎么覺得不對勁,一晚上翻來覆去睡不著,爬起來自己來了個鑒定。“當時這塊玉劍飾表面有土層侵蝕過的感覺,而且侵蝕得很嚴重,看上去舊舊的,可后來一想,好的玉質侵蝕得應該輕一些,差的玉質才會侵蝕得厲害,可貴族諸侯怎么可能用差的玉質去做呢。”自己推翻了自己的眼光,真比被專家鑒定出來是贗品還要讓人傷心。
徐俊當時后悔不迭又胸中憤懣,還報了案,“可是有啥用呢,這種事情就是一個愿打一個愿挨!”事后他分析說,主要還是沒經驗,“玩玉器的一般還是明清時期的玉器看得多,而高古時期(夏商周)的就只在博物院里隔著玻璃看過,還是缺少感覺。”
農民家里淘到西漢玉璧
有上當的時候,自然也有得意的時候。徐俊前后收藏過100多件玉器,并且經常篩選,不喜歡的就送人,或者和朋友交流掉了。如今家里擺設的20多件樣樣都是精品。其中他最滿意的是一塊西漢的玉璧,是他當時在安徽天長一個農民家里“淘”來的。
“這應該是夏商周時期作為祭祀用的禮器,象征著權貴。而且這玉是和田玉,非常難得。基本上看玉器主要看玉質和形質,形質就是做工、尺寸大小等,這個容易仿,但玉質是很難仿的,所以,仿品能仿出形,但是仿不出神。”說起自己的判斷經驗來,徐俊頭頭是道。
看中了一件寶貝,咬牙拿下,結果真在自己手里把玩,卻又越看越不對勁,這似乎是玩古玩的人的一個“通病”——“人是善變的”,徐俊形象地比喻道。像他的翡翠鎖,就是他從朋友家花4000塊買來的。“這塊翡翠鎖本來一直鎖在他家保險柜里,我去第一次就看中了,結果一直沒買成,后來終于買到手里,又覺得好像也沒那么好嘛。”徐俊說,“不過現在拿去拍賣的話,起拍價至少在1.2萬吧。”
看過500件真品才有底
那么識別是否寶貝的秘訣究竟是什么呢?徐俊總結了六字箴言——“理論結合實際”。
“你的肚子里至少得裝下500件以上的真品,心里才能有底,才能有辨別力和判斷力。”至于去哪里看呢?徐俊說,他平時經常會去博物院看展覽,也會去新華書店買正版的鑒寶書看,如《中國古代玉器》等。他特別強調,打基礎的階段一定要去新華書店買正版的看,“如果買的是盜版書,里面真品贗品混雜,那這眼光可就毀了。”
徐俊感慨,現在人做東西都為掙錢,做得快,做得粗糙,“可是再摸摸古時候的東西,瑩潤又有質感,散發著一種靜氣,古人做一樣東西都是全身心地投入,所有的思想、心力、智慧、感悟都傾注其上,做出來的東西自然有價值。所以古時候只有做舊,沒有作假。”
|
-
-
推薦藝術家/
-
-
藝術商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