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汲平2010-01-22 17:06:23 來源:中國雕塑家網
經常在報紙雜志的收藏版面上,讀到書畫鑒定方面的文章,且多否定著名博物館及著名出版社收藏及刊載的書畫藝術作品,引起我一個思考,中國現在已難有真正意義的書畫鑒定家。 不是么!舉例為證。國內外一些大博物館早年收藏的書畫藝術作品,當年入庫時,都由一些著名學者鑒定家,或捐贈、或掌眼、或著錄,有的或在前人基礎上發表新的鑒定意見與研究成果,多少年相安無事。我們知道,張珩、張伯駒、鄭振鐸、張大千、王季遷、顧廷龍、常任俠、周紹良、張政瑯、謝稚柳、啟功、徐邦達、史樹青、劉九庵、楊仁愷等一大批學人,從民國到解放后,為國內外一些大博物館書畫收藏與鑒定,都付出了努力,得到社會肯定。他們中有人甚至不惜身家性命,其事跡,可歌可泣??墒墙裉?,隨著書畫藝術品市場的“火爆”,躺在博物館里的歷代書畫藝術品的寧靜也紛紛被打破。過去很多認為真品甚至珍品的東西,似乎一夜之間又說是拙劣不堪的假貨。湖南省博物館60年前收藏的一批齊白石作品,其后人在前幾年的一次展覽會上說全假。史樹青先生收藏著500幅歷代書畫作品,史先生說95%是真品且不乏精品,我相信。但一位現在非?;钴S的鑒定家不僅否定,而且要把史先生的說法倒過來。讀2008年8月27日中國文物報鑒定版圖工先生文章,為《祝允明草書杜詩諸將五首雙胞卷獻疑》。圖工先生說若遇此例,一般有兩種情況,一真一偽或二者俱偽。我看也未必,而為什么就沒有例外或者說二者皆真呢?因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有認假為真,就一定有以真當假。
以上點到的3個例子,各具代表性,類似重復的情況太多,不用我多說。我只想說,這都是因為,市場經濟條件下,錢財思想惹的禍。真東西沒有那么值錢可以賣天價,假東西也不見得多到嚇人的地步而垃圾成堆。為什么幾十年之前,在基本少有書畫市場的情況下沒有當下的學術繁榮呢?是現在的學者一下子鑒定水平高了嗎?與過去比,我看不一定。憑良心想想,我們大家便明了。
藝術審美,見仁見智,只有優劣,難分對錯。真心就能演繹美麗,假意一定混淆是非。目眼鑒定是一般基礎,心性鑒定才是高級境界。我們現在好像已經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書畫鑒定家,我們大家只能代表自己,很難強加社會。君不見,大家互不認賬的情況比比皆是。你說不對的書畫作品,博物館也不聽從你的意見。你說好得不得了的東西,送拍賣行可能貶得一文不值。即便啟功、吳冠中、史國良們當面說假的東西,持有者不也不承認嗎?
來源:市場報
|
-
-
推薦藝術家/
-
-
藝術商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