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汲平2010-07-07 16:53:51 來源:中國雕塑家網
一、紫砂的發展與興盛
據史籍的有關資料記載,始于宋初的宜興紫砂陶,在明代萬歷年間到清乾隆中葉的一百多年中進入了繁榮時期。特別是明代飲茶方式由烹點餅茶改為沖泡散茶,泡茶需用新式茶具。而紫砂的特性可使茶的色、香、味得到最佳發揮,最適合制作茶壺。由此宜興紫砂工藝盛極一時,空前繁榮。許多良師名匠,畢智窮工,制成了很多別出心裁的產品。
經過數百年的生產實踐,紫砂陶的燒成技術不斷取得重大改進。在燒成技術獲得重大改進的同時,紫砂陶的制作工藝也不斷得到改進和提高。在發展過程中,逐漸被精于茶理的文人士大夫所關注及珍視,有些文人參與設計制作,賦予其文人藝術品的性質。紫砂器的造型、紋飾融合了雕塑、金石、繪畫、書法、篆刻等藝術手法,逐步形成了自己古樸、典雅、優美的獨特神韻風格。由此宜興紫砂器獲得了強大的生命力,繁衍發展成為以茶具為代表的品種繁多的大家族,獲得了人們的普遍青睞。
二、紫砂產業面臨的問題。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國民的生活水準得到了極大提高。“國富民強,繁榮盛世”,為紫砂產業的提升,賦予了良好的契機,紫砂藝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另外,國民在物質水平提高后,對追求文化藝術的精神享受,日益凸顯出來。在這大好形勢的社會背景下,也帶來了負面影響,有的急功近利,低能競爭,粗俗產品充斥市場;有的虛假炒作,采用不正當手段,制作冒仿他人作品。使收藏者蒙受了極大的打擊和精神上的損害,這些方式的存在,從主觀上違背了經濟發展規律,同時帶來了對整個紫砂產業的不利發展,最終導致行業的沉重挫傷。
三、紫砂產業的創新戰略
大力發展紫砂特色產業,理性開發必不可少。如何理性開發,首先應作理性分析。紫砂之所以聞名于世,受到世人崇尚,得益于以下特點:一是具有質地溫潤優美的獨特材質,具有非常適宜于泡茶的各種特性;二是長期以來工藝大師們代代努力以及文人墨客的參與制作設計,使紫砂具有秀外慧中的特質,不僅外觀優美獨特,同時具有濃厚的文化內涵。宜興紫砂的特質可以用以下公式來概括:
宜興紫砂器=獨特的材質+優美的造型+豐富的文化內涵
以上三個要素是宜興紫砂揚名天下,為世人喜愛的主要原因。紫砂產業要發展與創新,應該從這三個方面深入開發,才能取得成功。下面就此進行深入分析。
1、從材質上進行開發的可行性
目前在紫砂產品開發中,材質是被開發最多的一個方向。紫砂材質有三個實用性優點:一是質地素雅優美;二是物理性能優良;三是泥料可塑性強。
1、質地素雅優美。紫砂質地溫潤優美,一直是人們喜愛紫砂器的重要因素。目前人們對紫砂品種的不拘一格的制作,也就是對紫砂優美質地特性的一種開發。另外,在原有的壺、瓶、盆及雕塑等傳統產品的整體外,還創作了紫砂壁畫、建筑裝飾等新的形式的出現,利用紫砂作為畫布進行藝術創作,也不失為一種體現紫砂材質美的藝術表現方式,甚至還可在其他更多的領域中沒充分表現紫砂質地美的藝術作品。
2、物理性能優良。從有關資料與市場情況看,充分利用紫砂獨特的物理性能,這一超常的特性生產出各種紫砂茶具、花盆。同時開發了日常紫砂器,如:①砂鍋、②火鍋、茶具、③電飯鍋、花盆等。即紫砂表面的具有氣孔力,因而透氣性較好,但由于冷熱急變性差且吸油后不易洗凈,加之紫砂的材質特點不適合大規模機械生產,所以紫砂砂鍋、火鍋、電飯鍋均為曇花一現,得不到市場的追捧。只有紫砂茶壺和花盆的使用特性,及其手工生產的特性與紫砂的材質特性完美契合,才得以不斷流以傳推廣。
3、泥料可塑性強。紫砂泥料可塑性很強,可以制作千姿百態的紫砂器具,且不少陶藝家致力于紫砂藝術雕塑的創作。歷史上紫砂雕塑作品寥寥,直至上世紀50年代中后期才開始恢復乃至興盛,利用其材質特點,輪廓清晰,制作嚴謹,線條流暢。著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徐秀棠先生,創作了極具紫砂特點的優秀雕塑作品,為豐富紫砂藝術作出了一定貢獻。
2、從造型上進行開發的可行性
紫砂器造型優美聞名于世,不僅歷史上流傳下很多名人的傳世佳作,當代也有相當數量的工藝大師在從事著紫砂器的藝術創作。目前工藝大師在造型中的開發一般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延續歷史造型規律,設計創作造型凝聚傳統特點。二是把現代美學元素加滲透于紫砂造型中,力求突破,設計出與傳統造型完全不同的新造型。
紫砂制作具有一套美學規律,沒有這套美學規律,也就沒有聞名四海的紫砂壺。如果為了求新而加入太多的外來美學元素,則會造成與器物自身傳統的割裂,失去了特有的深厚傳統底蘊。目前,紫砂器特有的美學規律除了應用在紫砂器中,還沒有被過多的重視與應用。作為一處寶貴的傳統文化財產,還沒有被人們, 意識到它的重要性。因此,作為產品開發,可以從這個多年被人們忽視的盲點中進行拓展,為紫砂文化創新開辟新的方向。將紫砂器特有的美學規律進行提煉與研究,把它從紫砂這種材質中抽離出來,開發新的材質,既可以節約紫砂資源,又可以創造出更多優美而新穎的產品。
3、從文化內涵上開發的可行性。
紫砂器中蘊涵著深厚的文化內涵。這種文化內涵一方面與中國傳統文學、藝術息息相關,另一方面與傳統茶文化的精髓密不可分。正是這些文化內涵影響了紫砂的外觀和美學規律,使其成為目前人們所熟悉的形式。
目前,在紫砂產業中還看不到太多紫砂文化內涵的開發與應用,紫砂收藏者所關注的也大多集中在選購與鑒賞這個方面。而紫砂文化這寶貴的文化財富沉睡在少數書籍中,很少為人所重視。實質上,紫砂文化并不全是玄而又玄,讓人難以捉摸的無形之物。在歷史流傳物中,除少而又少、贗品多多的古代紫砂珍品外,還有許多名人壺銘、名壺拓片、紫砂茶文化、歷史人文遺跡等寶貴的紫砂文化載體。
1)、名人壺銘。紫砂壺上的名人詩句是一筆非常寶貴的歷史文化財富。包括陳曼生、鄭板橋、蘇東坡等在內的一大批歷史名人,都為紫砂器提過精妙切題的壺銘詩句,把這些詩句收集起來加以創造性應用,就可以設計出充滿紫砂文化內涵的新穎產品。將其應用在其他產品中,也可以營造出一種紫砂文化的氛圍。
2)、名壺拓片。歷史上流傳下來的名壺數量并不多,而市場上贗品卻不少。收集古董壺的難度是很大的,但歷史上傳下來不少名人之作的原壺拓印。這些拓印因為是由原壺直接拓下,因此保留著自然材質的紋理與陶刻,具有古拙的美感。對這些古拓片進行開發,可以讓人們不必冒風險就可以擁有與文物密切相關的物品,市場價值很高。若將這些古雅的圖形運用到不同的媒介中,可以設計開發出多處不同的紫砂文化產品。
3)、紫砂茶文化。紫砂文化與茶文化息息相關。茶文化的精神與審美趣味,大大影響了紫砂器的造型風格,而紫砂器也成為茶文化的一個代表性符號。宜興自古以來一直是產茶勝地,若將紫砂中濃厚的茶文化內涵與當地特色茶產品相結合,可以開發出獨特的蘊涵深厚文化內涵的茶產品,使宜興的茶產品脫穎而出,形成強烈的個性特色。
4)、歷史人文遺跡。宜興是紫砂的誕生地,伴隨著紫砂的發展,宜興也遺留下無數大大小小與紫砂有關的歷史遺跡。如丁墅鎮的前墅龍窯,羊角山紫砂古窯址,金沙寺遺址等。其中很多歷史遺跡己經破敗不為人知,甚至消失殆盡。如把紫砂的歷史遺跡與紫砂文化相結合,可以開發出具有濃郁文化和地方特色的旅游活動項目讓游客在參觀歷史遺跡的同時,進一步了解紫砂文化,充分利用了紫砂的無形文化資源,形成深厚的文化地域特點。宜興紫砂文化中尚可開發的方面還很多,如果能引起社會各界有識之士的重視,對其進行深入研究,一定可以找出更多的可開發方向。
結 語
總之,紫砂工藝的現代創新是必須的,我們在擁有先人留下的寶貴遺產的基礎上,對其進行保護和傳承,而最好的傳承就是對紫砂工藝的創新,我們必須根據現代人的生活需求,開發出更能適合現代人生活和喜愛的紫砂工藝品,不僅是紫砂壺的開發,應當包括所有的紫砂能制作的產品;也不僅是紫砂產品的物質開發,在文化上、非物質利用上我們更應該加大開發力度,以利于紫砂工藝的可持續發展。
書法 文字裝飾 紫砂壺
□ 劉 雷
書法是中國所特有的一個藝術門類。用書法、文字銘刻裝飾器物也是一項極富中國特色的藝術活動,書法在中國人生活中扮演著一個重要角色,有著其它藝術門類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
宋人周敦頤有“文以載道”之說,如果說“文”是“道”的載體,那什么是“文”的載體呢?毫無疑問除了口口相傳的文學形式,承載傳播“文”的就是“書”了,在計算機和印刷術產生之前,文獻與典籍莫不都是以書寫和銘刻于器物的形式呈現,由此得出一個結論:書寫與銘刻文字是很長一段時間文明和智慧的載體。
書不僅承擔傳播知識文化的任務,從今天能看到的古代遺存中知道它在一個國家政治活動中同樣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最具代表意義的是秦始皇的“書同文”政策,他頒布一系列統一文字、度、量、衡等詔令,四處留下為其歌功頌德的刻石文字。從這里也可看出秦嬴政不愧為一位富遠見卓識雄才大略的君主。
書寫在中國古代是文人士子的一項基本技能,詩詞文稿、公文信函時刻也離不開書寫。善書有時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前途,如明董其昌在一次考試中,本應名列第一,考官因其書不佳而被列第二。晚清一位考生卻因一手雋秀可人的字跡,讓慈禧太后老佛爺看著順眼,最后被朱點為狀元。這些例子今天看來未免有些極端,但也從另外一方面反映出書寫對士子們的重要程度。其實古人對書寫的追求早已不僅僅停留在“寫好看”的技術層面,在文字演進,經過歷代書者不斷探求,書寫本身也成為了一種“道”,它可以承載作者思想情感,反映作者個體的生命狀態及時代信息。
與書法關系最密切的是中國的繪畫,古人早有書畫同源的論斷。傳統繪畫不僅在主要工具材料上與書法工具材料相同,而且用筆方式也是相同的。傳統繪畫十分強調線的作用和變化,一根線條的起、行、收,筆鋒中正偏側,行筆過程中輕重緩急等,皆于書法中點畫線條意趣相關。趙松雪自題秀石疏林圖“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方知書畫本來同。”道出其于書畫相通的心得體會。文人畫的興起,文人士子似乎終于找到了一種適合自己的排遣方式,書、畫、詩文在更深層面上產生融合,畫面上題跋文字越來越多,有時甚至成為畫面的主要部分,從這里也可以看出文士“書”這種構成單純、表情達意又直接的形式是情有獨鐘的。
銘刻文字于器物曾有過輝煌燦爛的歷史,這個階段從商周至秦漢,魏晉漸趨衰弱。銘刻文字的器物在這個時期涉及到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有禮器,酒器,食器,樂器,兵器,貨幣,建筑材料等。從材料上區分有金屬,陶、石、竹木、漆、帛、布等。隨著時間推進和區域不同字體風格布局形式更是變化萬千。這些銘刻文字有時獨立存在,有時與其它裝飾元素結合和器物構成完美的整體。同時制作工藝水平也嫻熟多樣,有鑄、鑿、模印、刻畫、錯金銀等。當時作者對文字字型變化,或長或短,或方或圓,或簡或繁,或富有裝飾意味,或單純樸素處理手法諳熟于心,游刃有余。究其原因,背后有一個專業人群在從事這項工作,銘刻文字有時體現的是一個國家的意志。
魏晉以后,文人書法逐漸成為書法史的主角,每個朝代都有代表人物出現,這以后的時間,手卷、簡札,碑刻最為普遍。唐人開始摹■前人手跡,至宋則出現官方主持刻帖活動,以便名家書跡能夠更廣泛流傳,而文字銘刻器物已不具往日氣象。
明清以后,隨著書寫尺幅增大,書法在居所環境中占有一席之地。如匾額,中堂,楹聯,條屏。孤立看它們是一件件獨立的書法作品,從整體環境來考量,發現這些形式與整個居所布置得非常妥帖融洽。再有就是諸如扇面,硯盒,洗盂等一些文房用具,但凡貼近文人士子生活的器物,在工具材料許可的情況下,總會不失時機的在這些器物上面秀一下他們的手跡。不難想象,當紫砂進入其生活當中,在上面銘刻文字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在紫砂壺上銘刻文字與書和畫的結合過程有很多相似之處。最早的紫砂壺上面是沒有留下作者姓名的,早期繪畫亦然;后來龔春壺在壺身紋理間隱約有龔春二字,繪畫落款開始也是在木石之間不顯眼處;再后來紫砂壺在相對固定的位置落作者姓名、年號日期,直到陳鳴遠姓名、日期、銘文、印章算是齊備了,位置也不僅僅限于壺底位置。能完成這個工作其實是和作者的文化素養有關系的。但我們看到在陳鳴遠的身上還是匠人的比重多一些,(這里沒有貶損匠人之意,匠人同樣是歷史的創造者)直到陳曼生出現,才是真正開辟了銘刻文字裝飾紫砂壺的新局面。陳曼生官雖沒做到很顯要,但在文藝方面卻才華卓著,篆刻位列印史上重要流派西泠八家之一,書法尤其是風格獨特的隸書也能為其在書史上留下芳名。最重要是他以他的學識,積極參與紫砂壺的創作活動,有意無意完成了紫砂壺與書法、文學完美結合,留給后人一筆豐厚遺產。
回顧了書法銘刻文字裝飾的過程,再審視目前的狀況,結果是令人遺憾的,當下銘刻文字裝飾在內容上多是重復摘錄前人的詞句段落(很少有人能撰寫一段雋永恰當的文字),形式構成亦缺乏創新,書法的韻味與前人更是相差甚遠。以現在從事陶刻者對書法工具掌握熟練程度,書寫練習時間長短,對書法的認識與理解,以及對各種字體的諳熟程度變化能力而去追仿前人的形式,期望達到一個很高藝術層次,是比較難實現的,似乎也減弱了藝術創作的意義。
或許這種形式的輝煌就只屬于那個已過去的時代,而今天的作者只有主動創造屬于自己的特色形式,才能無愧于前人,無愧于自己和這個時代。
|
-
-
推薦藝術家/
-
-
藝術商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