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汲平2010-07-12 10:27:46 來源:中國雕塑家網
前幾日,閑來瀏覽賈平凹的《閑人》,頗有意思。文章中的閑人,讓人生厭,卻又奈何不得。然生活中確有其人,書法圈內自然也不少見。這些人除了具備閑人的品質外,還具有一項尋常功能——謾罵!
生活中,我有幸親眼目睹了一位老先生的國罵風采。若干年前,在我們縣城的一家書畫裝裱店,剛剛愛好書法的我,以中學老師的身份,第一次見到了當時我們全縣書法名家——一位年近古稀的老先生。當時我那畢恭畢敬、奉若神明的神態現在也可以想象得出。誰知老先生語出驚人,毫無鋪墊地把另一位無辜的名家罵了個狗血噴頭。這一罵,罵掉了我一直想拜訪他的念頭,也罵掉了我對他所有的崇敬,好歹沒有罵掉我對書法的虔誠。
生活中如是,網絡中更不乏其人,這樣的謾罵幾乎俯拾皆是,甚至有的網站還為這些人提供了發揮“才能”的平臺。這當中,一部分人漫無目的,他們往往是看誰都不順眼,凡事都不痛快,頤指氣使,評頭論足,否則不足以顯示自身的才情與博識。一個書展的結果,書友的一句評論,名家的一個舉動,常常是他們的獵奇目標。謾罵的話題無非是隨心所欲,甚至吹毛求疵,反正不花什么力氣,不罵白不罵,完全不必擔心沒人響應,更不怕自討沒趣。遇到風平浪靜時,或者老話重提,或者重新忽悠事端,天下怎能無事呢?讓它無風也能起浪!這是一種能力。一部分人,容不得別人做事,看不得別人的好。別人做出了一些成績,便引得幾只蒼蠅嗡嗡叫,想想過去的一些過節,便開始含沙射影,借題發揮地罵。覺得聲勢不夠,開始拉幫結伙,另一部分閑人也參與進來。對方終不能三緘其口,然后雙方開戰,雞零狗碎,蜚短流長??纯醋藨B,如村婦對罵;聽聽遣詞造句,又有點讀書人的味道。起初感覺讓人新鮮,感嘆書法真的繁榮起來了!習以為常后,感覺無聊透頂,懶得多看他們一眼。我常想,這肯定都是一些不同尋常的閑人,否則即便是有大把的時間,也得有那閑情逸致,何況閑人“都忙著呢”!
想想他們如此“敬業”,是否有所企圖?沒有三分利誰起早五更?再看看他們,今天PK張三,明天PK李四,便一目了然了。張三、李四那可非等閑之輩??!天天與名人過招,不相信自己成不了名人,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一言蔽之,他們的舉動無非想出盡風頭,占盡風流,閱盡人間春色,使自己有幸成為別人話靶。就這樣,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搞得書法真的像個江湖。
經常有專家撰寫文章,談論如何健康地開展書法批評。這當然是好事,有責任感的書家總是對書法現狀作些深刻思考。但這種無賴式的謾罵稱得上書法批評嗎?我想這與真正的學術批評無論如何是搭不上的,盡管有些人在謾罵之前會堂而皇之地戴上學術商榷的帽子。
書法史上,也多有相互謾罵的書家,如蘇軾譏諷黃山谷“蛇掛樹梢”,黃譏蘇“石壓蛤蟆”;米芾罵“柳公權為丑怪惡札之祖,自柳世始有俗書”;韓愈嘲弄“羲之俗書趁姿媚”等等。他們的罵對書不對人,是性情使然,非但不讓人覺得低俗、齷齪,反而欽佩他們犀利的藝術眼光,尊重他們的勇氣和膽魄,同時也為書法史留下諸多佳話。莫非這些人想做效顰的東施?!
還是一位名家說得好,不論書法是精英藝術,還是平民藝術,都應該為我們所用,成為我們生活中的美好點綴,“而不是去指責非難與自己語匯系統不符并互相沖突的某些藝術形態的存在”,堅守自己的傳統理念和藝術情操的同時,必須具有正常和寬容的心態。
|
-
-
推薦藝術家/
-
-
藝術商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