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是“ 方塊字” , 以方塊結構造型決定了橫、豎為漢字的基本造型材料。學術界一般認為“ 八卦” 是最早具有文字性能的符號, 為中國文字典籍的始祖, 八卦的陰陽兩種基本符號就是由長橫線和短橫線組成的,這些最基本的元素, 一直使用至今, 在漢字中出現次數最多。橫、豎是漢字的構架基礎, 以橫、豎為基礎去組織結構, 如同梁、柱構成高樓大廈的框形骨架, 橫線、縱線為基礎線, 以它為核心, 用它來支撐。橫、豎縱橫交錯, 頻繁出現, 構成了漢字“ 方” 的特點, 在結構方面明顯區別于其他文字。漢字在橫、豎的交錯排列中搭起了演播舞臺, 平穩、牢固, 配上撇、捺等表演性筆畫, “ 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 , 平穩中有變化, 端莊中有敲側, 既平穩又靈活。如群體建筑, 矩陣造型, 縱橫有象, 排列有序, 本身具備了各式各樣形式美的基本素質。漢字的基本元素為書法藝術造型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創造出極大施展才華的空間, 就連不懂漢語的外國人, 也能從中領悟出形式之美、藝術之美。
書法藝術是線條造型藝術, 在我國傳統藝術構圖中, 習慣給人以平衡穩定之感, 主筆橫、豎正契合于這一法則和規律。橫平、豎直, 平穩安定, “ 端人正士” , “ 公平正直” , 體現耿直率真的精神, 剛直不阿的品格。主筆鮮明、位置常變、長短合度、對稱均衡,隨結體形式而變換格局, 體現出多樣統一的造型美、和諧美。每個漢字的長短高低、左右比例、上下搭配全靠主筆來調理, 長大的主筆向外延伸, 舒展大方, 主次對比明顯, 緊而不拘、疏而不散。主筆具有神奇的魔力,生發意境與情趣, 將漢字造出千姿百態、萬種風情的形體, 字無常形、窮極要妙、舒展優雅、神采照人。
書法藝術結體必須富于空間造型之美, 上下得體、左右得勢、伸縮自然、主次分明, 形體勻稱完備, 充滿生氣活力, 引人人勝, 令人嘆為觀止。關于漢字結體法則問題, 千百年來, 古人進行了不斷的探索和研究, 并經過長期的實踐, 從理論的高度作了精辟論述。并具體地講解了這些主要筆畫在字中的處理方式。
橫、豎構成漢字的骨架, 決定漢字的形體, 對整個漢字的穩定性起著重要作用。長橫如橫梁一樣起著調解和控制平衡的作用, 長豎同柱子一樣起著支撐作用。橫、豎既能單獨作主筆, 又能聯合起來共同作主筆。橫、豎在2500個常用漢字中作主筆者有870余字,占三分之一以上, 還不包括橫鉤、豎鉤、橫折、豎折等筆畫上的橫或豎。可見, 長橫、長豎對漢字的構架作用之大, 地位之重要。
一、長橫對漢字的構架作用
古人把漢字的每一畫都看作抒情表意的手段,傳為晉代女書法家、書法理論家衛棟所作《筆陣圖》中用比喻描述了七種筆畫的書寫意象, 具有很強的浪漫主義色彩, 其中橫“ 一如干里陣云, 隱隱然其實有形。” 這里并不是指具體的長空千里之云彩, 而是借助這種現象讓人們感知橫空出世的博大氣勢。長橫其勢首尾略低, 中間拱起, 具有“ 懸崖勒馬” 之態,強力抑制的意境, 有彈性、有力度, 勁力無窮。長橫“ 一如平素” 、安然處之、莊重有序, 給人一種平和、穩定、均等、自在、舒放、安謐之感。短橫往往向上仰起, 給人一種上升、運動、變化、前進之動感, 奮發向上、不斷進取、境界升騰、激越飛動。“ 畫重者, 宜鱗羽參差以化板” , 橫畫重疊, 長短要有變化, 一般上短下長、上斜下平、長短參差、長幼有序, 倘若重復一致, 則主客不辨、喧賓奪主。底端出現橫畫時, 無論長短都要平直, 不宜傾斜, 如器皿底座一樣平穩承托上部。橫畫中長橫對漢字的構架影響最大,它可出現在漢字的上都、中部、下部, 此長橫雙臂伸開、調節平衡、穩定中心。如果將這本該開張長大的一筆當作一般次要筆畫對待, 處理的短小拘謹, 此字就會顯得形銷骨立、弱不禁風, 失去應有的氣勢。橫在漢字中使用頻率最高, 書寫時, 一字之中無論有多少個橫畫, 只能選擇其中一橫作為主要筆畫重橫時一般為最下邊的一橫, 突出長大, 與其它橫畫形成明顯的對比襯托關系。長橫在常用漢字中有余字作主筆, 其重要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1、長橫在上部時對漢字的構架作用
長橫在漢字的上部時, 要華蓋住下部。《八十四法》中講“ 上寬” , 上寬之字, 上廣下狹, 上面要盡情舒展, 下面不宜過寬。“ 上占地步” , 上面闊而畫輕, 下面窄而畫重。上面蓋住下面, 下面點畫厚實干凈, 字頭之下筆勢與字頭部分相輔相成, 如同宮殿頂蓋與支柱的關系, 這樣處理才會自然協調。上橫作主要筆畫的可以分為兩種情況第一種長橫在頂部, 此類字較少, 常用漢字中只有幾個, 如“ 百、頁” 等第二種長橫在中上部位, 如“ 盲、言、畜、首” 等。這兩種類型的字下部不宜橫向發展, 唯有拓展上部橫畫, 以上蓋下, 自然就構成了“ 上寬下窄” 的字形結構。
2、長橫在中部時對漢字的構架作用
長橫在漢字的中間部位出現時, 中橫擺開“ 一字長龍陣” , 暢達舒放。黃自元《九十二法》中日“ 橫擔者, 中畫宜長” 。橫畫在中部擔負的字, 中畫如彩轎轎桿, 橫穿中部, 左伸右展, 長而有力, 如“ 尋、苦、去、奇” 等, 構成“ 中寬上下窄” 的多邊形結構。
3、長橫在下部時對漢字的構架作用
長橫經常出現在字的下部, 其處理方法, 《間架結構摘要九十二法》中分四種情況一是“ 地載者, 有畫皆托于其上” , 下橫長大, 托起上面所有筆畫, 穩固得體二是“ 畫長撇短者, 右不宜用捺” , 橫長撇短的字, 右邊不適宜用斜捺, 應將斜捺改為頓點三是“ 畫長直短, 撇捺宜縮” , 橫畫長豎畫短的字, 撇捺應收縮, 橫畫托上部, 撇捺縮成左右點四是“ 上下有畫, 須上短而下長” , 上面和下面都有橫畫的字, 上部仰起下部平直, 上部短促下部長大。《人字結體八十四法》中也多次談到長橫在下部的構架作用, “ 均平” 的字, 長短須平均相配, 相齊則失威。點畫無論長短, 它們相間的距離應大致相等, 橫畫長短不能相齊, 否則失去威風。底部橫畫載起上部, 宜上短而下長, 上斂而下放。長橫嫻靜平穩, 如房屋之地基, 承載、穩托上部。長橫在下部可分為兩種情況第一種長橫在中下部位,如“ 真、票、鼻” 等第二種長橫在底端出現, 此類字為數不少, 如“ 皇、直、豆、呈” 等, 都組成“ 上窄下寬” 的字形結構。
從以上分析得出, 長橫對字形結構起著決定性作用, 它在什么部位, 什么部位就橫向最寬, “ 上寬、中寬、下寬” 完全由長橫主宰。字形結構“ 上寬下窄”“ 中寬上下窄” “ 上窄下寬” 實質上是長橫操縱的結果。
二、長豎對漢字的構架作用
豎畫與橫畫一樣, 為漢字的骨架筆畫, 尤其是長豎, 如同頂梁柱, 堅實有力, 起著穩定、支撐的作用。長豎一柱擎天, 給人一種耿直之感, 挺拔勁健、玉樹臨風。短豎, 尤其是漢字中兩側短豎, 常常曲斜, 左向右傾、右向左斜、左呼右應、相類相從。豎畫曲斜打破平靜、直齊之感, 傾斜讓人感到變動、運行、奇險、別致。主正徐斜、正敲共存、對比映襯、“ 共存共榮” 。垂露豎骨力內藏, 蘊蓄不顯露, 形雖曲而勢挺, 質含無窮之勁力。懸針豎一般用于字的最后一筆長豎, 一氣貫注, 似高山瀑布, 落崖千里。長豎可出現在漢字的左部、中部、右部, 對漢字的構架作用影響極大, 它在常用漢字中作主筆的有290余字。
1、長豎在左部時對漢字的構架作用
黃自元《九十二法》中日“ 左豎不嫌長, 右豎不嫌短。” 右部縱向短者, 左部宜縱情遂欲、上下延伸, 左豎明顯超過右部, 用垂露豎, 預示筆意未盡, 以照應右部, 朝迎揖讓、盼顧生情。右部的豎畫應收斂,此類豎往往是橫折、豎折等轉折豎畫, 需要短一些才能得休。左豎長大的多出現在“ 單人旁” “ 豎心旁” “ 木字旁” “ 禾字旁” “ 米字旁” 等偏旁。長豎在左部的一般組成“ 左長右短” 的字形結構, 如“ 相、柜、陽、犧” 等。
2、長豎在中部時對漢字的構架作用
長豎在漢字的中部時, 猶如“ 擎大柱” , 上舉下伸, 頂天立地。《八十四法》中“ 讓直” “ 中豎” “ 懸針” , 都是談長豎在中部的處理方法。“ 讓直” , 要直畫正長而不曲短“ 中豎” , 中豎可垂可懸, 下伸較長, 豎直而行, 不偏不倚, 體勢穩重“ 懸針” , 縱筆向下, 酣嬉淋漓, 暢達流放, 肺腑之言傾注筆端。《九十二法》中也談到“ 當懸針而垂露則無韻” “ 當垂露而懸針則無力” , 尤其是懸針豎須慎用, 它是字中的最后一筆, 但不是最后一筆都用懸針豎, 如“ 個”字, 就不宜用懸針豎, 由于左撇右捺收筆都需要出鋒,中豎收筆再出鋒的話, 此字就會顯得不穩重。懸針豎也不宜太多, 連續的幾個字中都有懸針豎, 應將某些懸針豎改寫成垂露豎。中間長豎不宜用懸針者如“ 木、朱、米” 等;可用懸針豎的如“ 申、串、吊、中” 等。《九十二法》中還說:“ 直卓者, 中豎宜正。” 中豎直立的字, 中間豎畫要正直有力。“ 畫短直長, 撇捺宜伸” 是對橫豎交叉時橫縮豎放的處理, 豎畫直長, 將對豎畫兩側的左撇右捺的產生影響, 橫畫短豎畫長的字,形體高大, 撇捺宜左伸右展, 如雄鷹展翅翱翔太空。長豎在中部時, 中間巍峨高聳, 構成中雄的“ 多邊形” 結構, 如“ 未、來、誰” 等字。
3、長豎在右部時對漢字的構架作用
左右皆有豎的字, 間架結構摘要九十二法》中云“ 左豎不嫌短, 右豎不嫌長。” 如“ 補、神、偉、種” 等, 左邊豎畫宜短, 右邊豎畫盡可能長些。左邊用垂露, 右邊用懸針。左撇右豎怎樣營造形體, 《九十二法》也作了說明“ 左撇右直, 須左縮而右垂。” 如“ 帥、辣、州” 等, 左邊為撤右邊有豎的字, 撇畫收縮, 豎畫伸展。《八十四法》曰:“ 右垂” , 右垂的字, 左邊筆畫要適當縮短, 左邊筆畫收縮了, 右邊豎畫就適宜放開, 右豎明顯超越左部, 產生對比之美, 形成“ 左短右長” 的字形結構。我國傳統觀念有重右輕左的習慣, 以右為上, 右貴左卑, 在結構處理上多限左展右, 左邊筆畫往往收緊作次要筆畫, 右邊筆畫擴展作主要筆畫, 構架上以“ 左小右大” “ 左短右長” 為主。
從以上長豎在漢字中的作用, 可以看出, 長豎的位置不同, 就會構成不同的字形結構, “ 左長、中長、右長” 由長豎來作判決。“ 左長右短” “ 中長左右短”“ 左短右長” “ 左高右低” 等字形結構完全掌握在長豎的手里, 長豎說了算。
三、長橫、長豎聯合對漢字的構架作用
長橫、長豎作為字的主干, 對其形體構架起著定型作用, 塑造結構形象, 控制整個局面。一字之中無論有多少橫豎, 長大的至多只能有一橫一豎, 其徐均須緊縮, 以達到主客有別、參差化板的藝術效果。“ 橫平豎直” , 更確切地說應指作主筆的長橫、長豎, 長橫如主橫梁, 長豎似頂梁柱, 構成穩定的形體結構。“ 橫平豎直” 的基本構架要求橫向平正, 縱向垂直, 以一種等量對應的方式保持均衡, 基礎牢同, 端莊穩健。長橫橫向拉長, 長豎縱向伸開, 端莊聳秀, 雄放飽滿。短橫、短豎往往不平也不直, 短橫大多向上仰起5°-8°。尤其頂部橫畫斜度應大一些短豎多向兩側傾斜, 左右對稱, 活躍氣氛, 增強動感。如果筆筆平直, 四平八穩,整個字就會“ 死水一潭” 。清代劉熙載《藝概》中說“ 畫山者必有主峰, 為諸峰所拱向作字者必有主筆,為徐筆所拱向。主筆有差, 則徐筆皆敗, 故善書者必爭此一筆。……書宜平正, 不宜敲側。古人或偏以敲側勝者, 暗中必有撥轉機關者也。(畫訣)有‘ 樹木正, 山石倒山石正, 樹木倒’ , 豈可執一石一木論之。” 這正符合人們的審美心理, 一個字中長橫、長豎平正偉岸、卓絕矗立, 決定了整個字構架的穩定, 敲側的徐筆在大局穩定下進行傾動, 充分展示動人的風采。沒有長橫、長豎的“ 橫平豎直” 作保障, 此字將重心不穩, 失去做人的根基沒有姿態多變的敲側之筆, 字就會缺乏靈動性, 失去生氣活力。
明代書法理論家項穆《書法雅言》中說“ 書法要旨, 有正有奇。所謂正者, 堰仰頓挫, 揭按照應, 筋骨威儀, 確有節制是也。所謂奇者, 參差起復, 騰凌射空, 風情姿態, 巧妙多端是也。奇即連于正之內, 正即列于奇之中。止而無奇, 雖莊嚴沈實, 恒樸厚而少文。奇而弗正, 雖雄爽飛妍, 多橘厲而乏雅。” 奇正既相互對立, 又相互統一, 兩者不可分割, 不能偏激, 一味的正, 就會走向單調、僵化無節制的奇, 嘩眾取寵、紛紅駭綠, 都將失去根本, 有損于藝術。長短對比彰顯出虛實變化, “ 實處就法, 虛處藏神” 。有點畫處氣韻流動, 無點畫處空中傳神, 長與短、平與曲、動與靜、剛與柔、主與次的處理, 妙在能合、神在能離。“ 奇于正之內, 正即列于奇之中” 。奇中有正、正中存奇,奇正各有所當, 達到“ 巧妙的平衡” , 產生變化之美, 整體之美, 節奏和韻律之美。
長橫、長豎共同作主筆的在常用漢字中有170余字, 可分為五種類型。
1、長橫、長豎相交對漢字的構架作用
長橫、長豎經常相交共同作主筆, 組成整個字的中心地帶, 其余點畫圍繞這個“ 中宮” 妥善安置, 似被中心吸引著, 具有向心力從而團聚在一起, 主體構架穩健牢固。可分為三種情況第一種在獨體字中, 長橫、長豎相交于中點部位, 既要“ 橫擔” , 又要“ 撐拄” , 如“ 十、午、平、羊” 等字, 構成“ 菱形” 或“ 多邊形” 結構第二種在上下、上中下結構中, 長橫、長豎一般相交于下部, 由于下部長橫的作用, 往往組成“ 上窄下寬” 的字形結構, 如“ 旱、軍、草” 等字第三種在左右結構中, 長橫、長豎往往交叉在右部, 右部長橫與獨體字相比, 其長度遜色于獨體長橫, 由于右豎的長伸, 大體上構成“ 左短右長” 的字形結構, 如“ 洋、葉、評、殲” 等字。
2、長橫在上、長豎在下對漢字的構架作用
長橫在漢字的上部, 長豎在卜部, 上橫下豎。由于重橫者長橫往往在下部, 所以此類字比較少。橫畫左伸右展, 豎畫如立地金剛, 巍然高聳, 如“ 下、辛、布” 等, 組成“ 倒三角形” 、“ 多邊形” 等字形結構。
3、長豎在上、長橫在下對漢字的構架作用
長豎在漢字的上部時, 位置多居于中線上, 長豎拔地而起, 聳壑昂霄, 長橫位居底部, 一馬平川, 平穩安詳地基上立柱, 豎直橫平, 不可動搖, 往往構成即連“ 上窄下寬” 的字形結構, 如“ 生、坐、止” 等字。
4 、長橫在左、長豎在右對漢字的構架作用長橫
在漢字的左部時, 位置多居于中問, 長豎多為“ 右耳刀” “ 單耳旁” “ 斤字旁” 等右偏旁。由于右部的最后一筆豎畫宜用懸針豎長大, 往往組成“ 左高右低” 的字形結構, 如“ 卻、部、鄙” 等字。
5、長豎在左、長橫在右對漢字的構架作用
長豎在漢字的左部, 右部長橫多出現在中部和底部左豎右橫作主筆可分為兩種情況第一種長橫在中部, 如“ 壯、任、悟” 等字, 多構成“ 左長右短” 的字形結構第二種長橫在底部, 如“ 伍、杠、粒、柱” 等字, 也構成“ 左長右短” 的字形結構。左為長豎, 右為多邊長橫, 頂端、底端為橫, 左側、右側為豎的字, 邊框要向內收一些, 不宜撐得太滿, 否則單位部件顯得偏大,不協調, 所以底部橫畫不宜安排到最下部, 應向上移一些, 長豎向下伸長超過右部底橫, 故都適宜構成“ 左長右短” 的字形結構
漢字除撇、捺及帶鉤的主要筆畫需長大揮舞外,橫、豎的構架作用是不可等閑視之的。橫、豎, 尤其是長橫、長豎, 作為字之主骨架, 對漢字的構架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左伸右展, 上下卓立, 對調節平衡, 穩定重由心起著關鍵性的作用、隨其位置的調整演變, 構成千姿百態的各種優美動人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