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汲平2010-07-12 15:46:24 來源:中國雕塑家網
硬筆書法向何處去?如何保證硬筆書法的持續發展?這些問題無法回避地擺在我們面前。
臨帖:成功的突破口
漢字是中華民族文化的載體。其形、音、義三位一體的綜藝特點,我們祖先以此演繹出了篆、隸、楷、行、草等法度森嚴的書法墨跡—法帖,堪為學習書法的法式、法則、法寶。殷商甲骨,青銅銘文,石鼓大篆,秦小篆,西漢帛書,竹簡木牘,磚瓦銘文,漢隸魏碑,晉代”二王”,唐楷,宋代蘇黃米蔡四大家,明清館閣書法,還有穿插其中的民間書法和文人書法等等,浩如煙海,枚不勝數。這些法帖融造化于創造之中,是經過千百年歷史沖刷留存下來的珍寶,是祖先饋贈給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遺產。
當代硬筆書法運動源起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鼎盛于90年代,正值解放思想,百廢俱興之時,是一個嶄新的藝術門類。在火一般的熱土中急劇升溫,國人腦海里從此植入了硬筆書法這個概念。一波高過一波的硬筆熱浪,冷落了書法的清規戒律,“跳出三界之外,不在五行之中”是當時的寫照。
遂之狂寫,狂說,狂著,似乎“化之游仙,不命天管,不墮苦獄,不拘法度。隨心所欲,金木水火土五行非其所在”。所謂硬筆書法,成了無所顧及、想怎么寫就怎么寫的“熟法”。進入21世紀以后,當代的毛筆書法界首先覺醒,提出了回歸傳統、繼承創新的口號,毛筆書法的升溫與硬筆滯后的反差度愈加濃烈,混沌而迷惘的硬筆熱潮一步步墜入漸冷的低谷。
中國硬筆書協第一屆“國展”后,硬筆書壇新的熱潮開始涌動。緊隨其后的“首屆臨帖大展”推波助瀾,直接把硬筆書法的理念與傳統書法對接起來。成功的“臨帖大展”,精美而沖擊視覺的“臨帖作品選集”,形成了“硬筆國展”之后一個新的高潮,把正在徘徊、悵惘、企望重生的當代硬筆書法家和硬筆書法愛好者,引領到了傳統、規范、經典、時尚的滄桑正道。理性的當代硬筆書法復興運動的序幕拉開了。
線條:纏繞獎杯的金絲帶
長期以來,無論硬筆還是毛筆書法界,對書寫運動中線條表現質量的探討不是很多。有人說,不就是一根墨跡線條嘛,究竟有多大的意思?以首屆臨帖展作品為例,有些作品本來是挺不錯的,就是忽視了一些因素而影響了成績,包括:起筆、收筆不干練利落;筆尖運動過程不堅定、不肯定,有猶豫感;行草書中的映帶絲連中,有斷裂后的補筆痕跡。
由于硬筆工具的特點,其線條比較纖細,稍微不留神就可能出現所謂的“敗筆”。這就需要在平時的練習中要掌握高度控制筆的能力。首先,要靈活控制筆的運動方向;其次,要控制筆的運行速度;最后,在把握筆的良好動向的前提下,根據主次筆畫的特點,變換筆的運動速度,處理好提按關系。只有這樣寫出來的字才有活氣,有靜氣。
另外,說到硬筆的筆鋒,有些不同的看法。實踐中,硬筆也有正尖、側尖、立尖、臥尖等等用筆之分。由此寫原創性強、特點突出的作品,每一橫每一豎的運作細微之處,就是通過筆尖的角度變化去表現。所以,線條的質量有時能決定一幅作品的命運,成熟而美妙的線條會縈繞在獎杯的左右,在于我們能不能把握。
制作:獲得加分的途徑
盡管毛筆書法界前些年出現過裝幀作品的廣西現象,對硬筆書法來講,裝幀屬于作品的效果設計。現在越來越多的硬筆書法作品都在作裝幀這個“秀”,因為在同等水平上,好的裝幀效果會吸引評委的眼球和獲得加分。硬筆書法作品本來篇幅不大、字數不多,小巧玲瓏,適合美化裝飾。對硬筆創作來講,面對的是藝術作品,按其裝幀的基本要求,首先,色調要高古,顏色要沉穩;其次,色塊與字內容的比例要協調,不能“重色輕文”;再次,押印章,而且款式要新,朱文白文要搭配;印章大小要參差,蓋印地角要奇、要巧。往往一幅作品中印章可起到錦上添花之妙。另外,印泥要古,印蛻要清晰、平實。只有這樣,才能展現好印的魅力,從而為作品添彩。
|
-
-
推薦藝術家/
-
-
藝術商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