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汲平2010-07-19 11:31:16 來源:中國雕塑家網
明代前期的書壇,除宋克一脈的文人書風外,突出表現為宮廷書風———臺閣體的盛行。臺閣體書法,洪武年間為初創期,此時宮廷書家活躍,他們的書法是對元人的繼承和規范,表現出端謹婉麗的風格,其中著名者如詹希元、宋璲、杜環等人為中書舍人,他們的書法正是處于元明過渡后書風趨于穩定發展的階段,在介入宮廷書風后,逐漸失去了書法作為藝術本體的抒情性,而使明初書壇抹上了濃厚的應制色彩。臺閣體完全形成和發展主要在明成祖永樂年間。[1]永樂年間中書舍人增至四五十人,還不包括繕寫《永樂大典》的臺閣書家,楊士奇曾記載宮廷書家之盛況:
永樂初,召求四方善書士寫外制,又詔簡其尤善者于翰林寫內制,且出秘府古名人法書,俾有暇益進所能,于時孔昜(即朱孔昜)兼工署書,駸駸乎詹希元,矩度風韻,偉然杰出也。一日上御右順門,召孔昜書大善殿匾,舉筆立就,深荷嘉獎,即日授中書舍人。明日有旨,凡寫內制者,皆授中書舍人。蓋善書授官自孔昜始。[2]
永樂年間的臺閣體書家主要為中書舍人,成祖于永樂年間還選中書舍人二十八人專門學習羲獻書法,以黃淮領之。中書舍人如何選呢?黃佐記載了明初宮廷選取的方法:“國初令能書之士,專隸中書科,授中書舍人。永樂二年,始詔吏部簡士之能書者,儲翰林,給廩祿,使進其能,用諸內閣,辯文書 。”[3]正因為中書舍人一職地位之提高,一時“大小中書”、“兄弟中書”、“三世中書”、“同門中書”在朝中屢見不鮮,如昆山夏昺、夏昶兄弟,劉敏、劉素、劉良祖孫三代皆任職中書舍人。加上開設科舉,臺閣書風風靡一時,其中以沈度的書法在臺閣體書法中最有代表性,晚明董其昌以沈度為松江人而自豪的稱:“國朝書法,當以吾松沈民則為正始。”
沈度(1357-1434)是明初最有代表性的臺閣書家,字民則,號自樂,華亭(今上海松江)人。沈度“博學經史,為文絕去浮靡,性敦實,謙以下人。” [4]洪武年間中舉文學,不就,坐累被謫云南。成祖即位,詔簡能書者入翰林,沈度選入宮中,擢為翰林典籍,最受成祖寵愛。楊士奇評云:“一時翰林善書如解大紳之真、行、草,胡光大之行、草、滕用亨之篆八分,王汝玉、梁用行之真,楊文遇之行,皆知名當世,而胡、解及度之書,獨為上所愛。凡玉、冊金簡,用之宗廟朝廷藏秘府,施四裔刻之貞石,傳于后世,一切大制作必命度書。” [5]明人李紹文記載了明成祖對沈度書法的傾心:“太宗(成祖)征善書者試而官之,最喜云間二沈學士,尤重度書,每稱曰:‘我朝王羲之 。’[6]成祖之后,沈度仍受歷代帝王寵愛,如仁宗“萬機之暇,留意翰墨,嘗臨《蘭亭序帖》賜沈度,意法神韻,唐之太宗不能過也。”宣宗“書出沈華亭兄弟,而能于圓熟之外,以遒勁發之。”孝宗“皇帝酷愛沈度筆跡,日臨百字以自課,又令左右內侍書之。”沈度書法在明代前期受到廣泛推重,正與皇室雅興中推波助瀾密切相關。
沈度弟沈粲(1379-1453),字民望,號簡庵。成祖時,“沈度嘗言于上,云:‘臣有弟粲,其書勝臣。’遂亦被征用 。”[7]因此他屬于兄在朝而被推薦仕蔭的中書舍人。入宮后,自翰林待詔遷中書舍人,又擢為侍讀,官至大理寺少卿,書與兄沈度齊名。明陸深嘗云:“國初書學,吾松嘗甲天下,大抵皆源流于宋仲溫、陳文東。至二沈先生,特以豪翰際遇文皇,入宮禁近,屢遷為翰林學士,故吾鄉有‘大學士’、‘小學士’之稱。民則不作行草,民望時習楷法,不欲兄弟間爭能也 。”[8] 沈度以楷書名世,而沈粲則另行其道,在草書上獲得發展。雖同為中書舍人,同為臺閣書風,但書體卻一正一草,相得益彰。
沈度的書法,楊士奇曾用“婉麗飄逸,雍容矩度”來形容,看他的書法作品確實如此,行筆穩健自如,點畫流暢謹嚴,發展了元代以來的風格,特別是小楷作品更是如此。但由于沈度在成祖時被賞識,封為翰林典籍,成為御用文人,多取悅于皇家口味,后來人們把他和其弟沈粲這種風格的書法視為臺閣體的代表。提起明初的臺閣體,歷來多否定之,沒有客觀的對它的歷史背景作出認識。其實,明初的臺閣書風基本上承襲了趙子昂書風,只不過由于明初多種因素影響,書壇缺少生氣。但臺閣體作為藝術的反映,其方圓相濟、剛柔兼備、工整矩度、婉麗華美的表現形式,仍然有著重要的價值。沈度的小楷在結體和用筆上明顯受趙孟頫和宋克小楷書風沾溉,或把字形拉長,成縱勢,或取扁方,有橫撐之態,點畫精嚴、停勻、干凈、圓熟,,開“臺閣體”之風。他名世的小楷如《敬齋箴冊》共十九行,寫得一絲不茍,雍容端方,可以看到沈度高度純熟的書寫技巧;《不自棄說軸》工整流麗,端莊而不呆板,沉著中而有靈動,與《敬齋箴冊》相比,少古質而多妍麗;《圣主得賢臣頌》被刻在文徵明《停云館法帖》中,同時收入的還有他的《端肅奉書》。《端肅奉書》在風格上和《敬齋箴冊》相類,但《圣主得賢臣頌》頗顯個性,字形扁方,氣格高于其他各帖,古雅而有清逸之氣,得《樂毅論》之神;在結體和風格上,有宋克《七姬權厝志》遺意,可視為受宋克影響的代表作品。與這兩種風格相類的還有如他的《張桓墓謁銘稿》,品味這些作品,誰能說沈度的書法都是缺少生氣的臺閣體呢?
沈度的草書較為少見,從他和其弟沈粲合作的《朱熹感寓詩八首并序》手卷中可以看出他亦善草書,用筆結字與宋克同轍,與其弟沈粲手法亦一致。字的力度和熟練的程度甚至強于其弟。很可能他的這一專長,以后讓與沈粲,正所謂“不欲兄弟間爭能也”。因而,今天我們熟知的是沈度善小楷,沈粲善草書。
沈度亦善篆、隸、行、八分書,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歸去來辭軸》隸書結體多縱勢,常在收筆處強化波折中“按”的動作,整體觀之,有生澀之氣,而漢意略遜。楊士奇在《沈學士墓表》中評其“八分尤高古,渾然漢意”似有過之,但在元明篆隸不興之時,這種書風是很有代表性的。
沈度書法因多用于書皇家制誥,在翰林院中供職者及內閣官僚、科舉文人也多效其楷,以獲帝王之悅,開入仕之門。沈氏雖善多體,但多為小楷之名所掩。沈度的小楷書風影響了明代初期的宮廷書家,他們“沈度式”的小楷正適應了明初的一項重大文化工程———《永樂大典》的編修,這項工程中,有1300多人專職以小楷繕寫,因而,在數量上和規模上都遠遠超過歷朝。如果說沈度的書法風格象楊士奇用“婉麗飄逸,雍容矩度”來描述的話,這種風格經過這樣的文化工程后,就成為“姜立綱式”的方正、凈潔、工穩,毫無個人情愫,亦無藝術感可言了。
沈度弟沈粲書法亦有特色,“度以婉麗勝,粲以遒逸勝”[9],沈粲善楷、草,尤以草書影響最大。其草書取法宋克書風,多有姿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的沈粲書《應制詩》中的楷書、章草、草書及雜書樣式直接取法宋克,得仲溫之形。正如王世貞稱其草書:“行筆圓熟,章法尤精足稱宋南宮(宋克)入室。” [10] 沈粲傳世代表作還有故宮博物院藏《草書千字文卷》、臺北故宮博物院藏《草書五言古詩軸》等作品圓轉多變,有宋克之精熟和章草筆意,但氣格偏俗,亦顯纖弱,遠遜于宋克之高古清勁。他的《梁武帝草書狀卷》則得宋克章草神髓,運筆靈動,為沈粲書作中的精品。清代王文治曾有論書詩云:“沈家兄弟直詞垣,簪筆俱承不次恩。端雅正宜書制誥,至今館閣有專門。”其實,“端雅”一路書寫制誥之作品是沈度的小楷,沈粲表現出的主要是圓熟的草書。需要指出的是,人們常常把明初的“臺閣體”和清代的“館閣體”視為一類,事實上并非一回事。以沈度為代表的臺閣體為明代文人書風染上了應制色彩,仍屬古典書風的范疇;而清代的館閣體講究“烏”、“光”、“亮”,多廟堂氣息,兩者已顯然不同。
注釋
[1]關于明代初期臺閣體書法的討論,可參見拙文《明代臺閣體書法的歷史考察》,《全國第五屆書學討論會論文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62-269頁。
[2]楊士奇:《東里續集》。
[3]黃佐:《翰林記》。
[4]《明史·列傳·文苑二》。
[5]楊士奇:《東里集》。
[6]李紹文:《皇明世說新語》。
[7]沈津:《吏隱錄》。
[8]陸深:《儼山集》卷八十六《題所書后赤壁賦》。
[9]《明史·列傳·文苑二》。
[10]王世貞:《弇州山人稿·題沈粲書姜堯章續書譜》,見《佩文齋書畫譜》第五冊,卷八十《歷代名人書跋十一》。
(作者為南京藝術學院書法史博士生)
|
-
-
推薦藝術家/
-
-
藝術商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