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汲平2012-04-13 09:12:04 來源:中國雕塑家網
展覽名稱:“鐫刻金秋”南方油畫名家邵增虎風景油畫展
展覽時間:2012/04/29~2012/05/28
展覽地點:[廣東]-藝海堂美術館-()
主辦單位:
參展藝術家:邵增虎
說到風景畫,我們看過唯美怡情的小品,也看過氣勢恢宏的巨制,但如邵增虎這般早年以人物畫行世,后期卻能以刀代筆,憑著熱辣辣的色彩辟出一片激昂奔放的風景天地的例子實屬少見。曾有人問邵增虎放下人物畫風景是不是想圖輕松,的確,不少曾創作過人物畫巨作、力作的油畫家到了后期習慣以圖繪小幅風景作為休閑的一種方式,邵增虎顯然不是,轉向風景畫一是緣于超脫紛爭、復歸寧靜的心境轉換,同時也蘊含著他力圖在另一題材領域攀登高峰的抱負。誰說風景畫就不能出豐碑一樣的偉作呢?
正因為如此,邵增虎的心態放松了,但是所做的活兒并不輕松。那鏗鏘有力的造型,那重重堆疊、凝重厚實的色彩,那近觀滿是“短兵相接”的刀痕,遠觀則形象豁然顯現的景觀,分明保持著與其人物畫一致的精神氣脈和力度。
仔細說來,他畫面里的形體塑造非常凝練,樹冠、房舍、老墻、草垛、牛群都有著雕塑般的堅實感。他的色彩特別高亢、響亮,往往以深色來襯托艷麗的亮色,深如黑漆,亮到奪目;又選擇秋景居多,那個時節到處都是紅彤彤的樹葉,他為這種暖色調著迷,他要畫出秋天的絢爛熱烈,絲毫也不見慣常秋景的哀婉、惆悵之意。他的畫面有強烈的構成感,他有意識地挖掘自然之景中某些序列化的局部,比如壘起的木材,成排的木柵欄,星羅棋布的群石,林中挺立的樹干等等。再有,他筆下的風景多為平常之景,樺樹林,河谷,池塘,牛馬,村莊,如是而已;又多刻畫小景,灌木一簇,農舍一角,棱棱山石,斑斑樹痕……這些最平常又最純粹的農村小景,正是作者最心儀的所在。對家鄉的依戀,尤其是對放牛生活的深切記憶,讓他的風景中經常出現牛群的身影,那是鄉村勞作的得力助手和村童親切的玩伴,憨厚溫純卻有時又異常倔強。可見,他所繪的是與自己兒時追憶相匹配的農村,或者說是久處塵囂之中所向往的詩意的鄉野,而不是那在城鎮化的道路上一日千里的“黃金地”。
眾所周知,探討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中西方繪畫當中的永恒主題之一。但因為思維方式和價值理念的不同,中西方文明在反映自然方面演繹出不同的繪畫形式,一為山水畫,一為風景畫。油畫作為舶來品,在很大程度上沿承了西方的繪畫體系。就風景畫而言,如果依此脈絡,邵增虎所展現的不是靜穆遼闊、憂傷哀婉的郊外風情,也不是遠離塵世、發幽古之思的理想化風景,作為接受過嚴格的蘇派繪畫教育的那代藝術家,他的風景畫還是帶有蘇派風景明快、率闊、奔放的格調,尤其與以豐富的色彩配置和獨特的肌理效果為主要標志的弗拉基米爾畫派有著某種神似。他們綜合了民間色彩的強烈率真與裝飾色的優點,又使用各種方式形成顏色的厚重感,以創造出匠心獨具的迷人風格(胥荊《情如潮涌 景似幻出——蘇聯弗拉基米爾畫派簡介》)。但是,在邵增虎那里,民間自然是中國的民間,而同樣是厚深法,他多用畫刀縱橫涂抹,形成累累砍斫的肌理效果,極富視覺震撼。他那斑斕的色彩,又讓人聯想到以光色表達為主要特征的印象派,但是印象派以絢麗色彩構成的繽紛世界是來自于對物象上自然光線之微妙變化的研究所得,而邵增虎的風景極其直接、樸拙,他更多的是憑著自己的直覺率性驅遣,色塊簡約概括,少見瑣細的變化。造型的雄渾有力,對堅實厚重結構的強調,則有些后印象派的味道,或許與他所推崇的、特別講求塑造物的結構感的同鄉王肇民也不無關系。他那好似層層堆疊的物景還讓人聯想到素以黑、密、厚、重著稱的水墨畫同鄉黃賓虹,“作品渾厚華茲,意境幽深,使人近看有渾厚之氣,遠看層次井然”,但那分明是一種潛藏的力量積蘊,不是這般的雄強、硬朗、激情洋溢的情形。
與許多中國的油畫同行一樣,邵增虎也在致力于油畫本土化的探索。但是,他的風景畫中的東方意味不是來源于傳統的造型與構圖方式,又或者是色澤迷離的水墨意趣,更多的是一種東方的,特別是樸實的中國農村的情懷。他的畫面里沒有貴族氣的思緒發散,沒有獵奇式的異域采風,他就是那片熱土上的一份子,在這些平凡的景致中包含著一種質樸的詩意和博大的情感。
這種情感說到底是對所面對的生命的由衷謳歌。如果聯系到他之前的人物畫,尤其是反思“文革”期間中國知識分子所遭受的殘酷摧殘與悲劇命運的那幅《農機專家之死》,我們可以看到,邵增虎對于生命的生長與凋落飽含深情。只是在這里,他是要熱情地贊美大自然的生命力以及抒發對家鄉故土的赤子之心。不少評論家將他創作中的這種力度和率性,與其軍旅生涯、軍人體魄及性格相聯系。我想,純樸而艱辛的農村生活,嚴厲的父親教導,部隊鍛煉的經歷,都是磨礪他堅韌不拔的品質的重要因素,但我覺得其生活觀、藝術觀的生成更多的還是與他們這代人的時代背景有關。他經歷過多重的社會苦難,也感受過最熾熱的情感,他最深刻地體會到大時代的跌宕起伏,因而也就能夠以廣闊的胸懷去面對生活。艱難時代的淘洗塑就其樂觀、積極、堅強不屈的斗志,所以他是那樣有力地投入到主流創作當中,又是那樣有力地對我們社會的苦難進行反省與批判。他觸碰到了這個社會、這個時代的筋骨和靈魂,正因為有這般的體悟,所以,他能夠超越那種俗世生活的細枝末節,迎著太陽發出自己最富激情的吶喊。相比我們現在的那些要么孱弱矯情,要么只是空洞的符號漂浮而缺乏真情實感的表達,這是一種久違的力量之美。
胡斌(廣州美術學院美術史系副教授、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
2012年2月6日于廣州曉港灣
|
-
-
推薦藝術家/
-
-
藝術商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