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趙麗 王光營 實習生 趙旭 唐冉2012-07-20 10:54:38 來源:中國新聞網
“別的城市都在搶名人,我們有這么多名人卻沒利用好。”濟南市考古研究所所長李銘有些痛心。
濟南名人雖然多,但是有專家認為這些資源并未得到充分保護和發掘,名士文化反而成了省城旅游發展中的短板。
正在復興的“老字號”
今年“五三慘案”紀念日,位于經四緯六路上的蔡公時殉難地經過修繕后正式對外開放,曾經的舊樓房變成了紀念館。對老商埠區眾多名人來說,為打造名人效應帶來了一絲曙光。
近現代,濟南老商埠區內字號繁多,也涌現出一批全國知名的工商業人士。1907年,《大宅門》中北京同仁堂老東家樂樸齋的侄子樂鏡宇創建了濟南宏濟堂,與北京同仁堂、天津達仁堂并稱“江北三大名堂”;在經四緯三路上,還留存著民族資本家張采丞的故居,濟南老字號中的“興順福”醬園即由其創辦……
目前,老商埠區的一些老字號、老建筑已經得到修繕,借助當年創辦者的名人效應,開始扮演新的角色。
位于經二路363號的阜成信棉花行舊址,石雕門匾上“阜成信東記”的字樣仍清晰可見。據介紹,“阜成信”這家老字號是棉花商販王協三于1908年創辦,隨后,他逐步壟斷了大半個省的棉花貿易。
現在,阜成信東記經過維修加固后,有了新用途,成為羲古會館的辦公及研究場所。
羲古會館總經理劉偉光告訴記者,據他觀察,老商埠區修繕后的老建筑,主要有幾種用途:有的是成為公益性的紀念館、博物館,如蔡公時紀念館;有的則成為經營高端餐飲的所在;有的則是以商鋪的形式再現。而羲古會館之所以選擇落戶于老建筑,正是看中了老商埠區濃厚的歷史文化韻味。
不少名士“深藏閨中”
“今天的陳冕狀元府就是當年玉斌府的翻版,希望玉斌府能成為狀元府的明天。”11日,記者來到大明湖眾泉匯流牌坊,一處保存完整的舊式四合院靜靜地立在一個角落里,這就是“玉斌府”。
據介紹,玉斌府是在原東玉斌府街6號的基礎上修復而成。
修繕前的玉斌府比較陳舊,墻頹梁朽,暮氣沉沉。雖然格局較為完整,但里面住了20多戶人家,儼然一個破落大雜院。在大明湖新區改造過程中,對玉斌府進行了恢復,目前它是濟南古城區石砌四合院中最大、磚石木雕最精美的院落。
背靠大明湖景區,玉斌府成了一處重要的文化旅游景點,但是不少游客還是反映位置比較偏,不易找到。
“除了玉斌府,辛棄疾紀念祠、紀念王士禎的秋柳園、秦瓊祠都是為了紀念濟南名士而建的。”據悉,為了發揮名士效應,省城近幾年圍繞名士做文章,打造了數處名士景觀。但辛棄疾紀念祠在大明湖的西岸,一是不在景區的主要線路上,二是10元錢的門票也擋住了不少游客。
“在打造名士文化上,政府部門確實做了一些工作,但還遠遠不夠。”有專家表示。另外,玉斌府、秋柳園等都是政府投資修建的,加上后期的管理維護,費用巨大,很難適用到其他名人故居的保護上。能否在政府主導下尋求市場化的保護方式,也是名士文化打造中應該探索的路徑。
濟南在浪費名人資源
提及濟南“名人文化”的現狀,濟南市考古研究所所長李銘有些痛心,“現在許多城市甚至在搶名人,爭著沾名人的光,我們有名人不宣傳實在浪費資源。”
“現在為了某個名人去這個城市的例子屢見不鮮。”李銘說,魯迅、蒲松齡這些名人,對紹興、淄博等城市影響力的提升有顯著的作用,而他自己就有這樣的親身經歷,比如去沈陽時最先想看的是張學良的故居。
但反觀濟南,許多名人并沒有得到充分挖掘、宣傳和打造。即使是為人所熟知的李清照、辛棄疾,他們與濟南的聯系也沒有得到充分的梳理和展示。“其實他們完全可以成為濟南的城市形象代言人。”李銘說。
在李銘看來,完全可以借鑒外地經驗,通過紀念品、節慶互動、學術論壇、電影戲劇等方式讓社會大眾了解濟南的名人名士。
也有專家表示,發揮名人的文化效應,還必須有個物質載體,比如,政府部門可以篩選出部分濟南名士,在老城區打造一個名士群雕館或蠟像館。
|
-
-
推薦藝術家/
-
-
藝術商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