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汲平2012-07-20 11:24:57 來源:東方網
上海為什么要建設金融中心?上海為什么能建設金融中心?或許不同的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但是在上海市銀行博物館中,我們卻可以看到,自開埠以來,上海因“江海通津”的地理優勢,早在近代就被稱為“遠東國際金融中心”,金融文化已深深滲透到了上海的歷史之中。
上海最有“錢”的博物館
“徐館長,能否稱上海銀行博物館為上海最有錢的博物館呢?”,“當然可以了,我們這里收藏了這么多的紙鈔錢幣,當然是最有錢了”上海市銀行博物館副館長徐寶明說,“銀行博物館不僅有西漢時期的金餅、第一套人民幣、限量版1999年一公斤兔年生肖紀念金幣等眾多珍品,而且還有各個時期的錢莊存折、帳冊、票據,各個時期的銀行印章、支票、股票、徽章、器具等。”
上海市銀行博物館于2000年4月9日正式開館,是上海乃至全國首家銀行業博物館,它以其簡明、翔實的史料實物及生動、鮮明的表現手段,以上海近代銀行發展史為主線,濃縮了中國銀行業所走過的滄桑歲月。
一件展品一段歷史
上海市銀行博物館內容以上海近代銀行發展史為主線,展示中國百年銀行滄桑,每一件展品背后都是一段段珍貴的金融史。像1949年5月新疆發行的面額為“60億元”的紙幣。這是中國目前發行面額最大的紙幣,在當地市場上僅能買到70余粒米。
美國上世紀20年代生產的“國民”牌記賬機,是籌館初期工作人員從中國工商銀行虹口支行的防空洞內找出的,也為目前僅見。上世紀四十年代,銀行記賬都采用手工操作,而上海的一些大銀行為了滿足激增的金融業務量,引進了這種機械記賬機,其既有記賬功能,又有計算功能,并附帶英文打字機,一直在銀行中沿用至上世紀八十年代。
“我們這里的許多展品,除了通過市場化途徑購買的之外,更多的還是有關工作人員通過細致的工作發掘的”徐館長說,“像工行靜安支行改造的時候,在地下室發現的一扇巨大的金庫門,不僅是民國時期鑄造的,而且工藝還十分精致,我們當機立斷讓有關工作人員不要拆除,而是進行了整體的搬遷,如今已經進入博物館的庫房中。”
再續百年金融風云
當沉睡的金融文物被上海市銀行博物館“喚醒”,其不僅在訴說歷史,更是通過博物館工作人員的努力在續寫歷史。在徐館長看來,博物館的功能不僅是要讓觀眾看到珍貴的展品,更要讓這些展品為社會服務,眾多的出版物無疑是上海市銀行博物館引以為自豪的,其中對于社會影響最大的非《紙鈔精粹——美國鈔票公司印制中國老銀行紙幣存檔樣本》莫屬了。
2004年4月銀行博物館擴館、調整改造工程竣工之際,一件呈現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獨特行鈔歷史的珍貴見證物真容顯露,以博大恢宏之氣勢展現在觀眾面前。這件震驚當代中國金融界和收藏界的稀世之寶,就是美國鈔票公司印制中國紙鈔存檔樣本,共三巨冊,包括清代至民國時期,中國五十四家銀行委托美國鈔票公司印制的樣票共1113張。整部紙鈔樣本檔案可謂存世孤品,不僅極具收藏價值,而且更具文史檔案價值。
為使深藏館庫的歷史檔案變為有益于社會的研究參考資料與公眾讀本,上海市銀行博物館將此珍貴文物編輯出版《紙鈔精萃——美國鈔票公司印制中國老銀行紙幣存檔樣本》畫冊。為真實反映紙鈔原貌,特邀著名攝影家爾冬強先生攝制圖照,按1比1比例編排。畫冊還對54家銀行作了簡要介紹。上海市銀行博物館這一研究成果,為中國紙幣發行史及紙鈔研究提供了翔實的資料。
明年,上海市銀行博物館還將出版《中國銀行業機構人名大辭典》。此書將是有史以來第一部系統、完整收錄中國銀行業機構和重要人物的專業工具書,可填補該領域研究工作的空白,具有極為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辭典擬收錄從清末錢莊、票號等早期金融機構,以及近現代在華設立的中外資銀行業機構約1萬條;近現代著名金融人物資料近千條。
|
-
-
推薦藝術家/
-
-
藝術商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