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汲平2012-07-20 11:34:08 來源:長江商報
1978年,隨州曾侯乙墓發掘時,出土一套距今天2400多年的編鐘,震驚世界。30多年后,在枝江市白洋鎮一個工地上,再次發現11件編鐘。有專家分析,枝江的編鐘可能比隨州的編鐘存世更早。
兩挖機挖出11件編鐘
出土編鐘的地點位于枝江市白洋鎮工業園沙灣村工業園項目區,距離枝江市區有40公里。這是一處正在修建的排水渠,現場周邊都是荒草地。周邊村民說,這里原本是沙灣村幸福垴的農田,為了興建工業園,土地被征用,去年臘月開始動工。項目已開工半年,誰也沒想到,這個并不起眼的地方,竟會發現如此寶貝。
首先發現“寶貝”的是項目部的挖機師傅胡偉,18日下午,他和往常一樣,在工地上挖土。這時,一挖機下去,發出金屬的碰撞聲。等挖機的搖臂抬起來,挖斗上竟卡著一個“罐子”。因為對文物不是很了解,所以,這個青銅鼎并沒有引起他們的興趣,而是放到一邊,繼續施工。
等第二次挖下去,抬下來后,挖斗里竟出現一堆橢圓形的鐵疙瘩。這時,工地上對歷史頗為了解的工人楊師傅聞訊趕到,他第一眼就認出,這些鐵疙瘩是編鐘。“我在書上看到過,在荊州博物館也看到過編鐘,所以能認出來。”
第三次挖掘下去,再次挖出一堆編鐘,后來,人們一數,共有十個。
工地上挖出編鐘的消息迅速傳開,項目部負責人立即和宜昌市文物部門取得聯系。
宜昌博物館考古隊趕到后,對現場進行了發掘,在已挖出的泥土中,又找到了一個編鐘,由此,該地出土的編鐘數量增至11個,遺憾的是,其中兩個已破損。
文物部門起初都不相信
白洋鎮能發掘出編鐘,在看到實物之前,連宜昌市文物部門的專家們都不相信。當項目部負責人向文物部門報告挖到編鐘的消息時,對方還以為他們在開玩笑,不相信這是真的,因此沒有第一時間到現場去查看。
還是項目部負責人用私家車將編鐘和銅鼎運到了宜昌,這個消息才被確認。這位項目部負責人開玩笑說,當時,車里拖著這些寶貝,他自己都感覺害怕,“生怕被別人搶走了”。
仍在尋找銅鼎斷足
昨日下午,本報記者趕到現場時,仍有考古隊專家在現場工作。專家說,當時發現11個編鐘的范圍,不過一個水缸大的地方,“很集中”。
目前,他們仍在現場尋找相關文物,以調查論證這些編鐘所處的歷史時代,以及存在于此的原因,特別是尋找那個銅鼎的一個斷足。遺憾的是,那個銅鼎的獸面足一直沒有找到。
昨天,記者看到,專家們在現場小心翼翼地用小鏟去除現場表面的土層,陸續發現了一些零碎的陶片,專家稱這些陶片大多是陶罐的殘片。
夜晚臨近時,他們將這些陶片以及現場的土樣帶回宜昌。目前,這處工地已停工,接下來的幾天,考古隊還將繼續現場發掘。
編鐘為何在這里,有三種可能
記者通過編鐘的實物看到,上面有文字還有精美圖案。經過相關文物專家辨認,其中一個編鐘上的銘文是16個字:“楚季寶鐘,氒 (厥)孫廼(乃)獻。工公其邁(萬)年受氒(厥)福”。
該專家解釋,“楚”應該就是楚國。“季”有兩種解釋,一是兄弟排行中最小的,二是名字。該組鐘當為西周晚期所鑄,可能與楚國王室有關。如翻譯成現在的語言,就是“楚國的某個人(叫季,或者排行老三等)鑄有寶鐘,他將這個鐘獻給長輩,祝福受獻者萬年享用,福氣永享。”
11個編鐘尚未經過調音
本報記者看到,這次枝江出土的11個編鐘,與隨州出土的編鐘從外形上并不完全相同。這組編鐘,在器型大小上沒有太大差別,而且,形狀有圓有扁。專家們在進一步研究后發現,這組編鐘其內壁沒有經過打磨,應該還沒有經過調音,也就是說,可能并非演奏音樂所用,極有可能是愛好者的收藏。
而且,目前可以初步認定,這組編鐘并非成套的演奏器。
初步確定為東周遺址
現場專家介紹,最近幾天,他們在現場陸續出土了一些盂、豆、罐等器物,特別是那個青銅鼎,其橢圓的器型、立耳、獸面足、飛棱等造型,符合東周時期的特點,因此,他們也將現場5000平米的范圍,命名為東周遺址。通過現場發掘的種種跡象,考古專家甚至大膽地判斷,這次出土的編鐘,比隨州的編鐘所處的歷史時代更早。
究竟這些編鐘屬于哪個朝代,專家說,需要對現場的土層以及編鐘表面的氧化物進行系統分析后,才能最終確認。
編鐘來歷有三種可能性
編鐘歷來為王宮貴胄才能有的器物,這組編鐘為何會在白洋鎮出現呢?
考古專家指著不遠處的大堤說,堤外就是長江。古人歷來都喜濱水而居,無論是生活還是交通都很便利。
不過,現場除了編鐘之外,還沒有發現其他的貴重器物,文化堆積也不是很豐富,沒有發現宮廷建筑的遺跡,因此,還不足以證明,這里原是王公貴族的住所地,更像是普通居民部落。
從現場考古的情況來看,這里更像是古人的灰坑(丟垃圾的地方)。但灰坑里怎么會有編鐘呢?暫時還無法解釋。
對此,考古專家提供了三種可能性:
1、可能是窖藏坑。也就是說,這里曾有古人對編鐘很愛好,收集了這里,窖藏在這里。
2、灰坑。但目前仍無法解釋。
3、祭祀坑。也就是說,編鐘可能是陪葬品。但是,從現場的情況來看,編鐘出土的地方很淺,不太符合祭祀坑的特點。不過,附近居民稱,很多年前,當地在修建長江大堤時,曾從這里從量取土。
這些編鐘到底是什么來歷,還需進一步研究確認。
附近曾發現兩處春秋戰國遺址
昨日,已退休的枝江博物專家黃道華介紹,發現早期文物,沙灣村并不是第一次。他回憶,上世紀80年代,他們在野外考察時,曾在該遺址往北幾公里處的長江邊上,發現大量陶片。根據這些出土的陶片分析,該處為春秋時期楚人的居民生活點。后來由于相關原因,沒有對這兩處遺址進行發掘,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工業建設的需要,這些遺址逐漸被湮沒。
現場考古專家說,距離沙灣幾十公里的另一個地方,宜昌博物館考古隊已發現了一處春秋戰國時期王族的古墓,但一直還沒有進行發掘。
公開展出還要等3年
枝江出土編鐘的消息傳開后,很多人關心,普通市民何時才能得見。
對此,宜昌市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只有等編鐘的所有配件都找到,考古專家最終對遺址的研究蓋棺定論后,才能請專業人員清洗表層銅銹。對于破損的兩只編鐘,專業人員會做出詳細的修復計劃。修復的過程比較漫長,通常為3至5年。
|
-
-
推薦藝術家/
-
-
藝術商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