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高煥成2012-07-21 21:04:51 來源:中國新聞網
關羽擒將圖、大鬧天宮、花果山、昭君出塞、大衛的勇士、羅漢圖……一幅幅精美畫面,竟然被雕刻在小小的葫蘆上面。6月19日,當筆者在山東省棗莊市中區各塔埠街道光興里社區居民趙邦林家里,看到這些惟妙惟肖巧奪天工的葫蘆時,禁不住贊嘆有加。
今年48歲的趙邦林,1999年開始對“葫藝”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他買來大量的葫蘆和資料,自制了雕刻工具,從最簡單的圖案刻起,其間究竟刻壞了多少葫蘆,連他自己都記不清了。
“我小時候學習過繪畫,參加工作后又從事過多年的設計工作,對雕刻這門工藝并不陌生,但是如何在葫蘆上雕刻,當初還一時摸不著門道。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嘗試,終于掌握了刻葫蘆的技法,但同時也發現全國各地的葫藝作品基本上都相似,大都采用傳統的單線描進行雕刻,從技法到內容頗多雷同,缺少創意。”
趙邦林告訴記者,為了對“葫藝”能有更多的了解,他先后到了蘭州、新疆、北京、天津、聊城等葫蘆產地進行了實地考察,并參考了大量的國內外美術資料,幾易其稿,終于創作出了《水滸》人物系列、《圣經故事》系列等“葫藝”作品。
這些作品借助葫蘆凹凸不平的表面,將形態各異的人物表現得錯落有致,魅力盡現,畫面有較強的空間立體感,終于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創作風格。
雕刻葫蘆的“刀法”輕于金石,重于微雕;技法能上能下,大致與筆雕相同。點、挑、劃、拉、刺、勾……輕重有致,力求眼心手配合默契,一氣刻成,稍有不慎就可能功虧一簣。在創作中,趙邦林注重從選“胚”開始,品相端正、光滑無斑或有異形的葫蘆成為他的首選材料。然后經刮皮、醋洗、暴曬,表面顏色近于古董畫紙張的土黃色后,才能精心雕刻繪制、著色成品。有時一個小小葫蘆要雕刻好幾天,有時得花費半年時間才能完工。
2006年9月11日,在山東省旅游商品創新設計大賽暨2006旅游商品文化博覽會上,趙邦林的一件直徑30厘米、上面密密麻麻刻滿了水滸108將的“葫藝”作品被評為金獎,他本人也被評為“山東省民間手工藝制作大師”。如今,他已創作了近千件葫藝作品,獲大獎的就有十多件,不少作品擺放到中國美術館、國家大劇院,并流傳到了日本、韓國、臺灣地區等國家和地區,被各界人士所收藏。
記者問及今后的打算,趙邦林說,他將利用自己的特長,開發出具有棗莊特色的“葫藝”旅游紀念品,讓“葫藝”走進千家萬戶,讓小葫蘆在全國乃至世界工藝品的舞臺上大放光彩。
|
-
-
推薦藝術家/
-
-
藝術商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