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汲平2012-07-21 21:20:39 來源:收藏·拍賣
蟄存兄:忽奉手書,驚喜交集。《金石百詠》兩本也收到。二十年蟄居乃有此收獲,亦可謂因禍得福也。葉圣老住址要打聽,然不難,尊作必能送到。說來好笑,我只知其寓在東四八條,進門有竹子一叢,乃不知門牌號碼,真可笑也。我的字不成什么體,瘦金看過,未學,少年時曾臨董美人碑,后來亂寫。近來囑寫書名、刊物名者甚多,推托不掉,大膽書寫,都不名一格。“新文學史料”五字,自己看看不像樣。現在寫字手抖,又目力衰弱(右目0.3視力,左目失明),寫字如騰云,殊可笑也。匆覆(復),即頌春禧。
沈雁冰,元月廿二日,
寫唐詩,容過了春節再寫,又及。
這是一封沈雁冰寫給著名作家、翻譯家施蟄存的復函,共二頁,每頁八行,寫在信箋上。時間大約在“文革”后不久,某年元月廿二日,春節前夕。書信中涉及到三個人,二件事。三個人是寫信人沈雁冰,受信人施蟄存和信中提及的葉圣陶。當年沈雁冰和葉圣陶生活在北京,施蟄存在上海任華東師范大學教授。二件事是施蟄存寄了二本《金石百詠》給茅盾,其中一本要茅盾轉交給葉圣陶,以及茅盾在信中寫的容過了春節再給施蟄存寫一張字,大概施蟄存在給茅盾的來信中請茅盾寫一件關于唐詩的書法。因這二件事情,茅盾給施蟄存的回信中,帶出了大量信息。
從信札一開始“忽奉手書,驚喜交集”。可以看出茅盾與施蟄存從前關系相當不錯,然而已有很長時間沒有聯系。施蟄存的書信是不期而至,茅盾收到這封信是既驚奇又高興,聯想起許多的往事。
《金石百詠》是施蟄存從1971年1月至5月期間完成初稿的,寫了一百首欣賞碑版文物的絕句。據周退密回憶,他把《阿育王寺常住田記》拓本送給施蟄存時,附一首七言詩作為“陪嫁”,“不料這首略有意境的小詩,居然引起施老的絕大興趣。這便是他后來另一部力作《金石百詠》創作的緣起。”同年6月施蟄存在《北山樓金石百詠》油印本第一版有序詩云:“歸心逸志無長策,石蘚銅花遣暮年。得句偶然隨興會,屬辭何敢落言筌。”至1976年4月由李白鳳幫助印《金石百詠》七冊,后又印一百冊,分贈茅盾、唐蘭、容庚、陸維釗等諸位同好朋友。同年12月“從立庵先生教”修正后又托開封崔耕幫助印了五十冊。據《茅盾書信集》,施蟄存寄給茅盾和葉圣陶二冊是1979年初《金石百詠》在香港《大公報·藝林》上發表前不久。信中從“二十年蟄居”、“因禍得福”可以看到施蟄存在“文革”中的境遇。施蟄存因為上世紀30年代與魯迅有那場關于《莊子》與《文選》的論爭,在解放后至“文革”前一直受到迫害,也因此告別了創作和翻譯工作,轉而從事古典文學和碑版文物的研究工作。
書信中也可以解讀出茅盾、葉圣陶與施蟄存十分熟絡,非同一般的友情關系。其實1921年沈雁冰與鄭振鐸、葉圣陶等人發起組織“文學研究會”提倡“為人生”的文學觀。《小說月報》從1921年1月,該刊第12卷第一期起由沈雁冰主編,成為現實主義文學的重要陣地,推動新文學運動的發展。后來大革命失敗后,沈雁冰因國民黨特務的追捕離開武漢來到上海,住在景云里,恰好當時的魯迅和葉圣陶也住景云里,交往因此比以前更加頻繁。因為不便出門,沈雁冰就在家里開始寫小說,許多報社不再登他的文章,他的內心十分矛盾,所以他在小說的手稿上署上了“矛盾”做筆名。而后沈雁冰將自己寫的小說拿給葉圣陶看,葉圣陶認為沈雁冰的小說寫得很好,只是當時環境下用“矛盾”筆名太尖銳,便在矛字上給加了個草頭,將一個哲學名詞“矛盾”改成了姓茅名盾的筆名,由此沈雁冰就一直延用下去了。1927年5月,鄭振鐸旅歐期間,葉圣陶代任主編,開始連載沈雁冰第一次用茅盾筆名發表的中篇小說《幻天》、《動搖》和《追求》也就是著名的《蝕》三部曲,同時還發表了戴望舒、沈從文,施蟄存等新人的新作。從那個年代茅盾、葉圣陶和施蟄存共同為倡導人生的藝術和現實主義文學思想,譯述外國文藝著作,撰寫大量文章,為現代文學的理論奠定了堅實基礎,彼此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然而從茅盾這封信中,可以看出他們彼此聯系已十分稀疏,以至自己“說來好笑”,居然還記得“其寓在東四八條,進門有竹一叢,乃不知門牌號碼,真可笑也”,可見當年茅盾肯定是葉圣陶家的常客,否則怎能對其家居景物,竟如此熟悉。
信中提到的《新文字史料》是人民文學出版社(微博)(微博)于1978年創辦的季刊。估計施蟄存是看到這份雜志的封面上茅盾題寫的書名,兼有“瘦金體”筆意,在給茅盾的來信中表示喜歡茅盾的字體,希望求得一件寫唐詩的小條幅,因為當年施蟄存在寫一部關于唐詩賞鑒的書《唐詩百話》,對唐詩有著特殊的感情與興趣。因此茅盾在回信中才會寫到“我的字不成什么體,瘦金看過,未學,少年時曾臨董美人碑,后來亂寫。”以致引出這么一段茅盾對自己字體淵源的敘述。讀了這段話,再看茅盾的字就不難理解到其字里行間,撇捺橫豎的筆意與特征了。“瘦金體”瘦美秀潤,字型舒展勁挺,撇如匕首,捺如切刀。《董美人墓志》是隋代楷書的精品,字型華美而優雅。茅盾的字從結構到筆劃確實能看出受瘦金體(帖)和董美人(碑)的深刻影響。“書法硬瘦方通神”可是說是寫出了茅盾書法的顯著特點,茅盾的字中宮收得很緊,然而筆劃都舒展雅致,雖然入筆輕而線條細,但卻纖而不弱,線條非常堅挺而富有彈性。當年擔任新中國第一任文化部長和中國文學工作者協會(后改為中作協)會長的茅盾政治地位又高,因此也就不勉有好事者要求他“囑寫書名,刊物名者”了。而《新文學史料》是全國唯一一份反映中國新文學歷史和現狀,集學術性和資料性為一體的史料性刊物。這份刊物公正嚴謹、宏達包容,不但刊登左翼作家的史料,而且刊登自由派作家、舊文學鴛鴦蝴蝶派作家史料,甚至當時尚未平反的作家史料。它最大程度地還原了中國新文學的發生,發展的真實而動感的歷史。茅盾、冰心、葉圣陶、丁玲、沈從文……當時健在的中國文壇知名作家幾乎都在《新文學史料》上寫了回憶文章。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茅盾的人品以及在新文學史上的成就與地位也被社會各界人士高度認可,因而用茅盾的字來作為《新文學史料》的封面題字是最合適不過了。
1979年,茅盾已是八十三歲的老人。“寫字手抖”、“目力衰弱”,茅盾在給友人的信函中已多次提及。只是病情愈發嚴重了,已具體到“右目0.3視力,左目失明”、“寫字如騰云”。茅盾“容過了春節再寫”寄施蟄存書件,一來可能是春節前事務繁忙,身體狀況欠佳。同時也表明茅盾平時很少為朋友書寫觀賞性的書法作品,不似有些大家時時可以信手拈來,所以目前書畫市場很難見到茅盾書法原作。
|
-
-
推薦藝術家/
-
-
藝術商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