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汲平2012-07-21 21:25:43 來源:收藏·拍賣
廣東近代名人之中,寫信最勤快的,大約就是號稱“梁髯”的梁鼎芬了。
梁鼎芬(1859—1919)的際遇不可謂不奇,少年科甲,二十多歲就入翰林,剛想在北京政壇施展拳腳,碰上中法戰爭,他大膽彈劾李鴻章(有傳說是他的座師李文田給他看相,慫恿他彈劾李相,否則短命),連降六級,貶為外官。幸而遇上了第二個貴人張之洞,張賞識他的才華,還讓他當上廣東新創辦的廣雅書院首任山長。李鴻章失勢,他又做到武昌知府,湖北按察使,誰知又得罪了當國的慶親王,再次辭職。
如果民國不成立,梁鼎芬可能就淪為一個失意的官員和詩客而已,辛亥之后,梁鼎芬的命運忽然發生變化,遜帝和小朝廷任命他為進講師傅,給遜帝教書,梁從此進入他一生最輝煌的時代,留存下來的梁鼎芬書札,絕大部分寫在這個階段。
梁鼎芬的寫信,確實別具特色,不光在同時,在整個清代恐怕也是少見的,我總結為,字數少、信札多、內容少、信紙多。
字數少,是指梁鼎芬的信札,大部分都只有幾行字。清人書札,多數為八行箋紙,抬頭另起,各有規格,一般而言,寫小字楷書都要超過四行才算有禮數。梁鼎芬的信卻比微博還要短,我見過短小的如:
我有阮文達梅花,他日同賞。(致辛耀文,咸韶齋舊藏,2011年廣州華藝國際冬拍)
此時尋晦若不到,薜庵明日餞。(致賴際熙,賴恬昌藏)
書稿奉贈,即以為別。(致憶園太守,北京保利2011年6月拍賣)
以上這些與其說是信札,不如說是便條來得合適。梁鼎芬存世的信札中,很大一部分都是這種寥寥數字,只說一事的便條,不過這也顯示出他性格之中,不拘禮數的一面,清末官場規矩很多,其中同僚之間的來往函札,很多都是虛詞諛頌之類,梁鼎芬的信單刀直入,說完即止,在當時肯定算是一個異類。
不過寫信字數少,就離不開多寫,梁氏信札的存世量,在廣東名士之中絕對是排第一。往往寫給同一家或者裝成同一冊的,動輒數十通以上。多的時候還可以過百件,如去年廣州華藝國際冬拍出現的一冊信札冊就有一百頁之多。有不少還寫在其他朋友的名片上,只有簡單一兩句。附帶一說的是,清末人寫在別人名片上的短信是一種風氣,有時還不具自己的名款,有時會被錯認是名片的主人所寫,這是鑒別的時候要注意的一點。另外清代人寫信,在同城之間多數是托跑差傳遞,所以信封上只寫簡單地址甚至不需地址,只寫某老爺大人收,即可送達,可以想象,梁鼎芬的朋友肯定經常見到這位可憐信差的身影。
我見過的梁鼎芬信札之中,其實也不乏字數頗多的,例如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藏的三大冊梁氏書札之中,就有寄給學生江孔殷討論光緒崇陵的修建資金問題的,長達數百字。
崇陵是德宗光緒帝的陵寢,按照清室退位條例,德宗的陵墓由民國政府負擔費用,繼續施工。梁鼎芬為了表示對光緒的忠心,自愿請纓去做崇陵的監督工作,此中的甘苦,非一般人能想象。北洋政府財政本來就很緊,崇陵的建設費用一拖再拖,梁鼎芬為此疲于奔命,在很多遺民的回憶中,都經常提到梁鼎芬用崇陵雪水相贈的事:他定做了一批陶瓷瓶子,將冬季崇陵寶頂(陵墓上方)上的積雪水裝進瓶中,分送給各地遺民,目的是希望他們給崇陵捐款。除了雪水之外,梁鼎芬還經常將崇陵的祭品分送給遺民們,現在存世的大量書札就是這期間的募捐信,其中分送祭品的數量最多,如:
先后周年,崇陵大祭,餑餑二件奉上。(2011上海道明五周年秋拍)
西陵海棠木瓜,四顆奉上。
今為 孝定景皇后周年祭晨,餑餑二枚奉上。(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藏)
餑餑是滿洲祭祀常有的祭品,通常祭祀之后,這些冷饅頭不會有人問津,細心的梁鼎芬則將它們分寄到各地,其實用意也是募捐。除了饅頭木瓜,他還將自己的近照寄給朋友,如廣州嘉德2010年夏拍的信札冊就附有梁鼎芬的近照,長須飄飄,氣場頗強。
1915年,崇陵終于竣工,據《晚清宮廷生活實錄》記載,在奉安光緒和隆裕太后時,工匠正要放下頂門的自來石,梁鼎芬忽然沖進地宮,說要殉葬,同僚幾個人才把他拉出來。這種舉動令當時遺民頗為側目。
除了勤寫信,梁鼎芬的信紙名號之多,恐怕也是清代第一的,目前所見的,有葵霜閣,恥堂,病翁,藏山,竹根亭,鹿亭,一遽軒等等,不下五六十種,根據我所見的信紙格式,其實他是以相同的邊框,換上不同的書齋名號,這樣可以省下一些印刷信紙的費用,至于書齋名號則全部出自梁氏自己的手筆。
從書房角度上來看,梁鼎芬的字頗有自我面貌,他早年書房比較罕見,我所見最早的有光緒初年他中進士之前的書札,開始露出尖利的筆鋒,到了晚年,他更加參以瘦金體,形成了獨特的個人面貌,尤其以寫小字條幅和團扇為佳。除此之外,他還能作簡單的山水,疏林遠樹,有元人意態。
梁鼎芬在守陵的時候,看中了崇陵所在地金龍峪附近一處名為梁格莊的地方,并吩咐家人以后要將自己安葬于此,為德宗作陪侍。1919年,梁鼎芬病逝后,家人遵遺囑將其安葬梁格莊,眾多遺民趕來參加葬禮,他的外甥,著名畫家余紹宋曾繪有《梁格莊會葬圖》,有曾習經等眾多遺民題跋。從此,遺民們再也收不到梁髯的“短信”,只不知他們會不會惦念起逢年過節的那份餑餑來?
|
-
-
推薦藝術家/
-
-
藝術商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