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汲平2012-07-22 12:50:23 來源:大洋網-廣州日報
中國人的日常生活離不開柴米油鹽醬醋茶。飲茶之風“興于唐而盛于宋”,唐代流行煎茶,茶具喜用青瓷和白瓷。宋代流行沖茶且斗茶成風,為了分辨水痕比出高低,宋人棄青瓷白瓷改用黑瓷,并在黑色釉上大做文章,燒制出兔毫盞、油滴盞、玳瑁盞、木葉盞等茶具珍品,使我國茶文化更加豐富多彩。
本版圖/文:鐘葵(除署名外)
茶文化起源于中國,中國人飲茶已有四五千年的歷史。唐代學者陸羽在《茶經》中說:“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傳說神農氏在野外用釜煮水時,剛好有幾片樹葉掉進水中,水煮開后水色微黃,入口有生津止渴、提神醒腦的功效。這一偶然發現的事件觸發了神農氏的靈感,他發明了茶葉并教人們如何飲用這種植物。
唐代流行用青瓷白瓷
在唐代以前,飲茶主要流行于上層社會。到了唐代,飲茶之風才擴散至民間,茶已成為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正如《舊唐書·李玉傳》中所提到的:“茶為食物,無異米鹽,于人所資,遠近同俗。既怯竭乏,難舍斯須,田閭之間,嗜好尤甚。”當時不少城市已出現了專門賣茶的茶館。飲茶離不開茶具,社會的需求刺激了茶具的生活,而陶瓷茶具最受大眾喜愛。陸羽說,茶具以瓷器為好,瓷器又以青瓷為上,其中最好的是浙江產的越窯瓷器。據記載,邢窯、定窯和磁州窯生產的白釉瓷也很受歡迎。
到了宋代,飲茶之風更盛,中國茶文化進入全盛期。茶莊、茶肆、茶坊、茶館遍布城鄉,當時人們常說,早晨起來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把茶和柴米油鹽相提并論,可見當時茶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已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另外,史籍上之所以有“茶興于唐而盛于宋”的說法,是因為宋代興起了斗茶風。
斗茶是由于茶水生成方式的不同而形成的。唐人飲茶的方式是煎茶,先將采來的茶葉用熱氣炙干,然后趁熱搗碎,制成茶餅。飲用時將茶餅打碎,投入茶臼內研細后,再拿去煮茶。而宋代流行沖茶,即先將茶葉做成茶餅,飲用前把茶餅碾成細末放入茶碗或茶盞,再沏以初沸的開水,于是水面浮起一層白色的泡沫,這層泡沫稱為水痕,斗茶是要比試誰的茶盞中泡沫停留的時間更長。《方興勝覽》記載:“斗試之法,以水痕先退者為負,耐久者為勝,故較勝負曰一水、兩水。”因斗茶是以茶色是否鮮白為標準,因而所用茶具以黑釉瓷器為主。
宋徽宗喜歡飲茶,對如何制茶和飲茶極有研究,著有《大觀茶論》一書,書中說:“盞色以青黑為貴,兔毫為上。”《方興勝覽》也說:“茶色白,入黑盞,水痕易驗,兔毫盞之所以為貴也。”斗茶成風使市場對黑釉瓷器的需求量極大,所以宋代黑瓷生產形成一個龐大的體系,不僅一些青瓷窯場如福建建陽的建窯、江西吉州窯、山西榆次窯等以生產黑瓷為主,連如定窯之類的以產白瓷為主的名窯,也為適應市場需求而大量生產黑瓷。
宋代斗茶所用的黑瓷茶盞以兔毫盞、油滴盞、玳瑁盞和木葉盞最為名貴,藝術成就也最高。兔毫紋的形成是由于釉中的鐵質在高溫中聚集,并向下流動,產生流淌狀絲毛紋,因細密如兔毛而得名。油滴盞的油滴紋是黑釉在高溫中形成的結晶釉,釉面密布銀灰色和褐色斑點,猶如漂浮的油滴。玳瑁盞的玳瑁紋是在黑色釉面下出現的褐黃、鐵銹色斑點,狀似玳瑁背上褐色和淡黃色相間的花紋。因這種紋飾和鷓鴣鳥羽的花紋也很相似,所以又稱鷓鴣斑。
木葉盞以樹葉為標本
而藝術效果最為驚人的是江西吉州窯生活的木葉盞,這種茶盞的紋飾是如何形成的有多種不同的說法,有一種說法認為,制作時以天然樹葉為標本,先對葉子進行特殊腐蝕處理,去掉葉衣,只剩葉莖和葉脈,再把它貼在成型的胎體上,然后通體施黑釉高溫燒制。燒成后的樹葉呈金黃、淺黃、淡紅、淡紫、銀白等顏色,樹葉的形狀及莖脈有的在黑釉的映襯下清晰可見。木葉紋有半葉、一葉,也有兩葉、三葉。木葉盞的器型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口徑10厘米左右的圓盞,另一種是稍大一點的斗笠盞。木葉盞在宋代的名氣不及兔毫盞和玳瑁盞,但其奇特的制作工藝和樸實自然的裝飾風格越來越受后人的重視,以至于把它視為吉州窯的極品,因留傳至今的木葉盞寥寥無幾,因而更顯珍貴,是很多藏家夢寐以求的寶貝。
筆者曾見到一件裝飾有兩片樹葉的木葉盞。該盞器型為口大足小的斗笠盞,口徑16.2厘米,足徑4厘米,高5.6厘米,內外施黑釉,釉不及底,修足自然,胎質比較粗松。盞中兩片葉子相對呈現,葉莖呈金黃色,葉脈呈淺黃色,有一片葉子的葉尖部分卷曲折疊,看上去薄如蟬翼,立體感很強,有一種妙不可言的美感(見圖①②③④)。
解讀黑釉瓷器
聘婦先“下茶”
茶,又叫“茗”,它既是飲料,又是吉祥物。
古代認為茶的功能很神奇,傳說有一種仙茶名為大茗,生長在丹丘,能得而飲之的人即可“羽化而登仙”。古代有一個余姚人叫虞洪,他進山采茶時遇到一個手牽扯三頭青牛的道士,道士把虞洪帶到瀑布山,說:“我是丹丘子,聽說你善于飲茶,很早就想見見你了。這座山中有大茗,你可以采摘回去。飲茶后千萬不要把甌中剩下的茶末倒掉。”虞洪大喜過望,馬上回家做好準備,然后帶領家人進山,果然采得大茗仙茶。
我國第一部關于茶的著作是唐代陸羽撰寫的《茶經》,該書從采茶、制作到包裝都有詳細的描寫,就連用什么水泡茶、用什么茶具飲茶也有研究,據說煎茶法是他發明的,故后來陸羽被奉為茶神。唐以后專門經營茶葉的店鋪都供奉陸羽,當交易成功時,常以茶來祭祀這位茶神。
因種茶樹必然會生子,但不能移植,移植了子就不再生,因此茶有專一和早生貴子的吉祥寓意,常被用于婚姻嫁娶的禮儀中。按傳統風俗,男家聘婦必然以茶為聘禮,這種聘禮叫“下茶”,而女子家接受聘禮叫“受茶”。以茶為聘禮,是希望受聘的女子不再動搖,結婚后早生貴子。《紅樓夢》中,王熙鳳曾跟林黛玉開玩笑說:“你既然吃了我們家的茶,還不給我們家當媳婦?”就是借茶禮的風俗來說話。直到現在,有些地方男家給女家的聘禮中往往還有茶在里面。
傳統吉祥物
祝福祝壽用“三多”
幸福美滿、健康長壽、多子多孫是中華民族千古不變的愿望和追求,古代藝術品中常見的“三多”圖案,就是這種愿望的表現形式之一。“三多”圖案一般由佛手、桃子和石榴組成,寓意多福、多壽、多子。
“三多”源出“華封三祝”的典故,這個典故出自《莊子·天地》,原文是:“堯觀乎華。華封人曰:‘嘻,圣人!請祝圣人,使圣人壽。’堯曰:‘辭。’‘使圣人富。’堯曰:‘辭。’‘使圣人多男子。’堯曰:‘辭。’”華是地名,指古代的華州。華封人是指華地守封疆之人。此人見堯有圣人之德,治天下有方,便衷心祝愿他長壽、富貴、多子多孫。但堯卻沒有接受他的祝愿,表示推辭,理由是“多男子則多懼,富則多事,壽則多辱。”后來,“華封三祝”演變成吉祥含義略有改變的“三多”。
“三多”圖案為何由佛手、桃子和石榴組成?這三種果實有何吉祥寓意?
佛手是一種形狀奇特的柑橘果實,這種果實有裂紋如拳,或開張如手指,所以通稱為“佛手”。佛手的吉祥寓意主要有兩個,一是象征佛;二是象征幸福。這兩種寓意都和佛手的諧音有關。
桃的吉祥含義也很豐富,桃木為五木之精,古人認為它有鎮壓邪氣的作用,常常把桃木放在門外,保護家宅不被邪氣侵擾。后來又在桃木板上寫聯語,這就是春聯的來源。桃子則被視為長壽的象征,這種寓意和神話傳說有關。傳說西王母的花園里種有一種仙桃,這種仙桃三千年一開花,三千年一結果,食一顆仙桃可增壽六百歲。每當仙桃成熟時,西王母就在宮中舉行蟠桃宴會,各路神仙紛紛赴宴。所以古代祝壽吉祥圖多有桃子在內。
石榴每年農歷五月開花,因時值夏季,人們把它與蘭花、蝴蝶花、海棠花合稱為“四季花”。石榴果實多子,故有多子的寓意。《北齊史·魏收傳》記載,北齊文宣王高洋的侄子安德王高延宗納趙郡李祖收之女為妃。后來高洋臨幸李家,宴飲時妃母宋氏把兩個大石榴放在高洋面前,高洋不解其意,想把石榴扔了,這時大臣魏收解釋道:“石榴房中多子,(安德)王新婚,妃母欲子孫眾多。”高洋大喜,收下了石榴。
自此以后,以石榴祝多子的習俗便更加流行,民間婚嫁時,常在新房案頭擺放果皮裂開、露出果肉的石榴,以圖祥瑞。
|
-
-
推薦藝術家/
-
-
藝術商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