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汲平2012-07-22 13:01:55 來源:大洋網(wǎng)-廣州日報
(記者 卜瑜 通訊員陳明 攝影報道)一個藏身于粵北崇山峻嶺之中的偏僻小村,竟然收藏了基本完好的15塊清代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五位皇帝時期的古牌匾。6月15日,香港科技大學張兆和博士等人率領(lǐng)的30名師生來到了這個古村,共同修補、裝裱該村保存的大量清嘉慶至光緒年間古匾,讓已經(jīng)岌岌可危的一批瑰寶得以重煥“新生”。
香港名木工深山“修古匾”
這30名義工均為香港科技大學的師生,他們在當日上午趕到曹角灣村,與已經(jīng)在村里工作了數(shù)日的香港建造業(yè)協(xié)會訓(xùn)練學院陳明波工程師會合。在村委會一間約30平方米的房間內(nèi),堆滿了木塊和尚未修補好的牌匾。修補牌匾,首先需要清理干凈、然后按照尺寸做好木框?qū)⑴曝已b進去并封上透明塑膠,最后才給木框刷上油漆。30名學生分成三組,耐心細致地對已經(jīng)做好的木框進行打磨并為它們涂上赭紅色的油漆。
據(jù)介紹,近年來,香港科技大學的師生每年都會到粵北農(nóng)村考察當?shù)貧v史文化,去年,他們在走訪中發(fā)現(xiàn)曹角灣村保存了很多清代的古牌匾,可惜因年代遠久有些毀損。
張兆和說:“這些都是很有價值的文物,所以我們特地邀請了陳明波工程師一起來修補。” 已經(jīng)做了14年義工的陳明波曾到過澳大利亞、尼泊爾等國家修建房屋、參加過2008年汶川地震災(zāi)后重建,是香港有名的木工。
張兆和告訴記者,這些牌匾包括褒獎牌、官儀堂牌和神牌匾,都是當年曹角灣村考取功名的族人留下的。為修補牌匾,他們先到村里量好需要修補的牌匾的尺寸,然后到深圳買了防火板、透明塑膠板、環(huán)保木枋等修補材料,再返回村里進行修補。
珍貴古匾?guī)捉?jīng)滄桑
而就在香港義工們展開“醫(yī)治”工作之前,記者曾先行踏訪過這個謎一般的古村。當時這十多塊清代古匾被收藏在曹角灣村當年的私塾中。因年代久遠,這座已被塵土重重密封的私塾已呈破敗之狀,但外貌保存完整,舊時恢宏氣勢猶存,高墻、烏瓦、臺門、石板依舊保存完好。步入正堂,排列整齊的十多塊古匾在灰塵的掩蓋之下仍散發(fā)出一股當年肅穆莊重的氣質(zhì)。
輕拂灰塵,古匾字跡清晰可辨:廣州府花縣儒學鄧炳彪遺留下來的“廣州府花縣儒學”、“奉旨特簡”牌各兩塊,刻著“奉旨封三代正二品授振威將軍記名簡放總鎮(zhèn)都督府著男巴圖魯——光緒十六年立”字樣的匾一塊。此外還有嘉慶年間立的“熙朝拔萃”、“神恩德澤”,道光年間立的“洪庥遠被”,咸豐年間立的“琴堂佐績”,同治年間立的“文魁”,光緒年間立的“荷天馳贈”等匾。
據(jù)了解,這些古牌匾原本散落于村中各家各戶,村民們有的將古匾拿來搭架子、堆茅草。一位叫鄧如高的老教師退休回鄉(xiāng)發(fā)現(xiàn)這種狀況后,極為痛心,遂親力親為地游說每家每戶將古匾捐獻出來,由村里統(tǒng)一保管收藏。但遺憾的是,在完成這項事業(yè)幾年以后,鄧如高老師就去世了。在他臨終前,還念念不忘村中古匾安全,要求后人一定要照顧保管好這些祖宗留下的珍貴遺產(chǎn)。
|
-
-
推薦藝術(shù)家/
-
-
藝術(shù)商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