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汲平2012-07-22 15:29:48 來源:光明網
木箱長約1米,高和寬均約0.5米,用厚約3厘米的木板制成,外圍箍了一圈鐵皮用于加固
1939年,9300余箱文物抵達樂山安谷,并在安全存放7年后,于1946年經重慶運回南京
73年前,9300余箱南遷故宮(微博)文物來到樂山安谷。73年后,兩個當年裝運文物的木箱,在南京博物院的贈予下重回安谷。
6月15日,位于安谷的故宮文物南遷史料陳列館舉行擴建落成典禮。多位當年故宮文物南遷功臣的后人齊聚于此,北京故宮博物院原院長鄭欣淼等人也趕來,共同緬懷那段崢嶸歲月,并回味兩年前的“重走故宮文物南遷路”活動。
后人齊聚為先輩雕像揭幕
安谷鎮距離樂山市區不遠,故宮文物南遷史料陳列館在距離場鎮不遠的泊灘村。這座由當地農民王聯春自發籌建的陳列館,剛剛落成便迎來2010年“重走故宮文物南遷路”,讓來自兩岸故宮的客人震撼不已。
15日,擴建后的陳列館舉行落成典禮。時任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之孫馬思敦、時任故宮樂山辦事處主任歐陽道達之子歐陽定武,還有梁廷煒之孫梁金生、尹子文之女鄧嘉嵋……遠道而來的客人中,有多位是當年故宮文物南遷功臣的后人。
擴建后的陳列館,新塑了“護寶功臣群雕”,10尊嶄新的銅像分別是:馬衡、歐陽
道達、那志良、莊嚴、梁廷煒、勵鈞先、尹煥章、馮昌運、王星拱、馬浮。功臣的后人們站在群雕前,親自為父輩、祖輩的雕像揭幕。
運寶木箱73年后重回故地
鄧嘉嵋既是護寶功臣后人,又是南京博物院出席活動的代表。她此次帶來了兩個木箱,并代表南京博物院將其贈送給故宮文物南遷史料陳列館。這正是當年裝運故宮文物南遷的木箱。
木箱長約1米,高和寬均約0.5米,用厚約3厘米的木板制成,外圍箍了一圈鐵皮用于加固。盡管已近8旬“高齡”,但兩只木箱保存完好,正面仍貼著當年開過封的封條。雖然字跡已斑駁,但仍依稀可以辨認出“民國廿二年四月廿八日封”、“古物陳列所”等字樣。
1933年,故宮13400多箱文物從北京出發,經上海、南京后輾轉前往西南。1939年,9300余箱文物抵達樂山安谷,并在安
全存放7年后,于1946年經重慶運回南京。
“整整73年了,我今年73歲,和這段歷史同歲。”陳列館館長王聯春說,“它們終于回家了”。
牢記歷史弘揚戰時故宮精神
擴建落成典禮后,王聯春宣布:陳列館正式免費對外開放。“除陳列館,我們還在打造故宮文物南遷文化產業園。”王聯春說,目的在于記住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弘揚以“不畏險阻、保護文物、弘揚民族文化”為核心的戰時故宮精神。
“故宮文物南遷的歷史,是戰時故宮精神的重要載體。”北京故宮博物院原院長鄭欣淼說,戰時故宮精神不僅屬于故宮人,不僅是故宮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全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財富。
當天陳列館內,還舉辦了“文化抗戰,薪火相傳”圖片展。圖片展以紀念故宮文物南遷歷史為主題,這也是北京故宮博物院首次將該展覽放到外地舉行。
新聞名詞
故宮文物南遷
“九一八事變”后,東北三省相繼淪陷。1933年1月31日山海關失陷后,北京城危在旦夕。故宮博物院決定將約百萬件精品文物裝箱運至南京。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日本全面侵華,南京城危,文物被迫再次分南、中、北3路向西南后方轉移。其中,南路80箱輾轉至四川巴縣(今重慶市巴州區),北路7200多箱轉至四川峨眉縣(今峨眉山市),中路9300多箱轉至四川樂山縣(今樂山市)存放。抗戰勝利后,3路文物于1946年集中于重慶,隨后運回南京。故宮文物南遷歷時14年,幾乎無一損毀。
|
-
-
推薦藝術家/
-
-
藝術商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