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汲平2012-08-10 14:55:16 來源:東南快報
(1/2)人物腿部斜側(cè),坐姿較常人不同,初步確定為建文帝
(2/2) 古畫碎片,,所用的材質(zhì)頗有厚度所用的材質(zhì)頗有厚度,,畫上金粉依稀可見畫上金粉依稀可見,,色彩鮮艷色彩鮮艷
中國美術家網(wǎng)--讓藝術體現(xiàn)價值
記者 張樹福
昨日,中國文物研究院的文物專家,再次給寧德建文帝研究小組組長王道亨打來電話,表示他們將盡快趕到寧德,對近日發(fā)現(xiàn)于羅源的5幅600年漆金古畫,進行修復和研究。王道亨說,這5幅古畫是由建文帝的老師周斌的后人保存,基本上可以確認是宮廷畫,畫像的人物包括朱元璋、馬皇后、建文帝朱允炆等。如果畫像能得到修復,說不定能解開建文帝的生死之謎。
奇跡
歷經(jīng)600年仍鮮艷所漆的金粉是真金
“這是繼寧德霍童支提寺‘云錦袈裟’后的又一重大發(fā)現(xiàn)。”王道亨說,這5幅畫是在福州羅源的萬石洋村周氏祠堂發(fā)現(xiàn)的,5幅古畫畫軸寬約1.2米、長度約1.5米,古畫上有文字,但因年代久遠部分已殘破或模糊。
“北京的文物專家看過古畫的圖片后都很震驚,認為這些畫能保存下來簡直就是奇跡。”王道亨說,據(jù)專家確認,畫中所漆的金粉并不是普通的仿金,而是真金,畫上顏料與一般原料不同,所以能歷經(jīng)600年而色彩依舊鮮艷;古畫所用材料為三層宣紙,材質(zhì)特別。而這些正好都符合了明代宮廷畫像的特征。
專家參考了故宮(微博)博物院里收藏的一些明代畫像,以及明史專家吳晗所著《朱元璋傳》等史料,對古畫進行比對和初步研究,初步確定畫中人物為:帝師周斌、洪武帝朱元璋、朱元璋之妻馬皇后和建文帝朱允炆。
“建文帝的畫像很特殊,并不像我們平常看到的四平八穩(wěn)的帝王畫像那樣。”王道亨說,建文帝的畫像中人的腿部是傾斜著的,根據(jù)史料記載,建文帝有腳疾,從古畫亦印證這一特征。
神秘
藏身祠堂閣樓木匣祖訓要求不得打開
據(jù)王道亨介紹,近年來,建文帝研究小組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建文帝帝師周斌長子的后裔一直沒有找到,近期在圍繞寧德石后鄉(xiāng)“國母亭”一線索展開的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周斌長孫“周售”攜帶家眷逃往福州羅源縣(原屬寧德轄內(nèi))西蘭鄉(xiāng)萬石洋村定居。經(jīng)過他們的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了周氏后人還保存了這5幅畫像。
據(jù)周氏后人介紹,這5幅畫原本藏在周氏祠堂頂層閣樓的一木匣內(nèi)。周氏的祖祖輩輩都相傳一個祖訓:木匣不得打開,否則全族將會遭受滅頂之災。而周氏的后人嚴守著祖訓,一直到2003年,周氏族人周鈺成打開這個木匣,發(fā)現(xiàn)5幅古畫,畫由油紙層層包裹,保存非常完整。但他們除了辨別出先祖周斌外,其余四人均未能認出。
另外據(jù)周氏族人介紹,他們還有一個祖訓:后代不能考取功名。“從當時的情況來看,木匣內(nèi)的古畫只有建文帝朱允炆畫像為違禁品,其他的都是可以公開的。”王道亨說,最可惜的是,畫中本來有文字,但8年來,由于古畫接觸空氣,有2幅已經(jīng)解體變成碎片,雖然色彩明艷,漆金處金粉清晰可見,但文字已看不清楚,另外3幅古畫保存相對完好,但文字也不清晰。
“如果古畫能修復好,上面的文字能被認出,說不定就能徹底揭開建文帝的生死之謎。”王道亨說。中國文物研究院及北京故宮專家已接受寧德市文化局邀請,將赴寧德對古畫進行研究、修復。
“‘明史第一謎案’也許就要破解。”王道亨說,但不管怎樣,這5幅畫基本能確定是宮廷畫像,而且人物身份明確,再次為建文帝出亡寧德提供了有力的佐證。
相關鏈接
明史第一謎案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死后,由于皇太子朱標已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去世,乃由皇太孫朱允炆即位,也就是建文帝。然而,建文帝剛即位不久,燕王朱棣就發(fā)動了“靖難之役”。就在朱棣攻入南京時,皇宮已是一片火海,建文帝下落不明。史學家稱之為“明史第一謎案”。
建文帝出亡之“福建寧德說”
600年來,明史專家在苦苦追尋建文帝的下落,形成了云南說、貴州說、青海說、海外說等幾十種說法,諸說法中,“福建寧德說”是最后出現(xiàn)的,但卻是越挖掘史料與物證就越多。
明代云錦袈裟
寧德華嚴寺(支提寺)珍藏著一件明代云錦袈裟,經(jīng)鑒定,這件袈裟是明永樂之前制作的,由五十片面料拼接而成,工藝非常復雜;袈裟周邊設計的圖騰狀十八只五爪金龍,均是閉嘴龍,是典型的明初龍造型,極有可能是明初洪武帝朱元璋所敕制,而袈裟下半部內(nèi)嵌“福壽”兩字的宮燈狀圖飾,正是朱元璋的獨家標志。
專家認為,朱允炆出亡時攜帶這件袈裟出宮,這袈裟出現(xiàn)在寧德華嚴寺,也證明了朱允炆曾在附近居住,也佐證了上金貝村的建文帝陵寢之謎。
寧德蕉城區(qū)鄭岐村
經(jīng)專家考證,蕉城區(qū)鄭岐村鄭氏被確認為建文帝重要亡臣之一的鄭洽的后裔。據(jù)悉,鄭洽為建文帝二十二名亡臣之一,追隨建文帝,矢志不移,最后客死他鄉(xiāng)。2010年,鄭義門鄭氏正式確認鄭岐村鄭氏為義門八世祖鄭洽之后裔,同意鄭岐村鄭氏認祖歸宗,這為“建文帝出亡寧德”考證提供了有力的線索。
國母亭
寧德蕉城區(qū)洋中鎮(zhèn)石后鄉(xiāng)陳坂村發(fā)現(xiàn)一名為“國母亭”的祭拜亭,專家認為這是為紀念建文帝母親呂后所建,其母流亡后可能一直生活在閩東。這又為上金貝墓主系建文帝提供了又一重要佐證。
萬歲神祗牌
近幾年來,考古專家在寧德周邊找到的6塊神祗牌,上面均書“皇帝萬歲萬萬歲”。這6塊神祗牌都沒有紀年、落款、帝號。專家表示,因“建文帝”作為落難皇帝,身份與遭遇特殊,與之相關的物件上,都不刻記紀年、落款、帝號等,寧德上金貝當?shù)厝朔Q“建文帝陵寢”的舍利塔墓碑也是如此,結(jié)合以往考察,專家認為,該神祗牌出自明代并與建文帝有關。
眾多民間傳說
建文帝研究小組經(jīng)過兩年多的走訪、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寧德市蕉城區(qū)以上金貝金貝寺為圓心的周邊地區(qū)的村莊、寺廟似乎都與建文帝有著某種聯(lián)系。位于金涵鄉(xiāng)上金貝村山脊北面———石后鄉(xiāng)“小登廣”村,相傳就是建文帝出亡后重新登基之所;金貝村西面———瑞跡寺,傳曾駐扎有上千保衛(wèi)建文帝的僧兵,并與前來圍剿的朱棣官兵血戰(zhàn),后戰(zhàn)死全部埋在附近山壑中。
據(jù)王道亨介紹,跟建文帝有關的民間傳說,在寧德金貝村和周邊的一些地方有數(shù)千條。感謝陳先生供圖
|
-
-
推薦藝術家/
-
-
藝術商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