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汲平2012-08-10 15:20:42 來源: 荊楚網-楚天金報
文圖/本報記者黃振琳
武漢137年前的“房產證”,樹立了現代房產證的規范;英租界頒發房產證時,還給房主配個《物業管理條例》……記者日前在江岸區房管局參觀了武漢首個“房產證博物館”,這里完整保存了清朝光緒年間、民國、共和國等武漢各個時期的“地契”,記錄了武漢房產契約變革史。
【很震驚】
137年前的房產證“很正規”
記者昨看到,無論是光緒年間薄如蟬翼的土地官契,還是民國的土地房產證,乃至解放后自家農村的土地房產所有證,還有現在住的房子的房產證,都靜靜地躺在玻璃柜里,宛若中國近現代私人土地房產變遷簡史。
博物館里的“鎮館之寶”是一張發于“光緒元年九月初六”,也就是1875年的地契。這張“布政使司官契紙”上,有買賣雙方以及中間人(即公證人)的姓名、房地的面積、價格,雖然是毛筆書寫,但非常詳盡。
該地契顯示,光緒元年,一位名叫張春峯的人,從兩個分別叫魏正榮、魏正壽的人手中,買下位于漢口“半邊街”的房地,中間人是黃與順、王海山。這個房子加土地,面積是“寬一丈四尺五寸,深九丈九尺”,作價2200兩白銀。
記者看到,這張地契還附屬多個“驗契”。宣統元年(1909年)、1914年、1930年,清朝、武漢的民國政府等,都對此地契“驗明正身”,繼續確認交易和產權的合法性。1951年,武漢市人民政府也對其產權進行了蓋章確認。直到后來社會主義改造地契上交,江岸區房管局保存至今。
江岸區房管局研究人士發現,地契用圖文的形式,描繪了“四至”,即該房地東西南北到什么地方,就是房屋四個方向的權屬界線,明確了權屬范圍。另外,契紙還明確規定了權屬人的權利和義務。該人士認為,百年前的地契,在房屋交易信息方面基本確立了現代房產證的規范,甚至比現代房產證上的記錄更為詳盡。
“老武漢”繁華地段房價很貴
宣統年間的這“半邊街”的房地,作價2200兩白銀。這大概是什么概念?江岸區房管局相關人士介紹說,當時一兩白銀值6000文銅錢,那時武漢人過早,有8文銅錢就可吃得很好,2200兩白銀應該是筆巨款。
為什么房價會這么貴?該人士認為,當時是連房帶地一起賣,地價貴。該人士介紹,他們曾請專家考證過,在清朝中晚期,一兩銀子相當于人民幣150到220元,取中間值200元的話,2200兩白銀大概相當于如今的人民幣40多萬元。
【很稀奇】
賣房還承諾“賣裝修”
還有一份民國三十五年的地契,對于房地的交易則更為詳細,不僅有房屋坐落等基本信息,還標明該房地交易的稅率是多少,怎么支付;還特別指明水電、房屋里的裝修設施、家具等附屬,一并轉讓給買家,隨買家處置。江岸區房管局徐妗艷介紹,這比如今很多二手房交易合同還要嚴謹細致。
物管條例有中英文版
百年前交易的房地,多是成棟或者單間的房子,什么社區之類的并未出現。但有意思的是,記者在博物館看到了一份現在普遍出現在各個商品房小區的《物業管理條例》或者《業主公約》,還是中英文版的。
記者看到,這本英租界發放的《條例》中,對房屋的使用、維護有非常詳細的規定。比如有一條,房屋不能居住密度太大,有多大面積就住多少人;防火門、下水道都應該怎么維護和使用……有大幾十條。
從地契到房屋共有權證——
房產證見證居住變遷
華中農業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青平認為,這些土地房產證,和書籍報刊一樣,都是時代進步的記錄者,而相對于書籍報刊,這些土地房產證又是實物,具有更強的實證性,是展示私人土地房產沿革的重要物證,是很有收藏價值的。
如今,城市土地國有化,市民購買的商品房也有正規的房產證和土地證。房產證上會有詳細的房屋和房主信息記錄,房屋的實測面積圖、抵押信息等。聯合署名買房的,辦證時還可以辦理共有產權證,體現了規范性。另外,目前房屋產權信息已經實行了預登記和聯網,大大保護了產權。
|
-
-
推薦藝術家/
-
-
藝術商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