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汲平2012-08-11 13:31:39 來源:東方早報
歷史上嘉定竹刻的最大特點在于文人的介入和作品的文化氣息,然而,舊時“文人竹刻”今已不復。晚清、民國后,傳統嘉定竹刻藝術中的透雕、高浮雕也幾近失傳。在留青技法當道時,疁城的手藝如何從目前的中堅力量傳向下代,已是擺在當代竹人面前一道難解的題。
五年前的一個夏夜,嘉定竹人張偉忠做了一場夢,酒肆里一個白發青眼、貌古神清的老人正把酒自斟、聊發少年狂,酒肆外風疾雨勁。及醒,張偉忠把夢境擬成打油詩發短信給老友,嘉定博物館的徐征偉。少頃,徐回復來一首詩:“小松稱隱逸,絕藝見精神,幾多風雨夜,游夢話前身。”
詩中的“小松”本名朱纓,號小松,是明代竹刻大家,其父朱鶴,號松鄰,被公認為嘉定竹刻之父,朱小松“少而多能,博涉有余力”,詩書畫、金石、盆景、竹刻,無一不精。小松季子朱稚征,號三松,亦為明末竹刻高人。
張偉忠自廿余年前開始竹刻生涯,經歷幾多變遷。為修竹并自修,這些年他每年中有數月簡居山中,攜學徒過著讀書、打坐、刻竹的桃源生活。朱小松的刀筆有神、癡酒率性乃至狷狂豪放性情皆為張偉忠欣賞。當時正在創作《嘉定三朱竹雕插屏》的他受夢境啟發,打破既定創作順序,一鼓作氣完成小松、松鄰、三松的一組臂擱人物創作,并以徐征偉的三首詩題款。
據清人金元鈺《竹人錄》記載,嘉定竹人自明朝正德至清朝嘉慶年間不足百名。道光以后曾盛極一時的圓雕、高浮雕、透雕技法衰落,嘉定竹刻名家驟減,至清代末,普通刻手也所剩無幾。民國以后,嘉定竹刻幾度瀕危又數次起死回生,直至2000年以后收藏市場打開及2005年申報國家級非物質遺產成功后漸趨穩定與繼承。目前嘉定專業竹刻家有十余人,有人說:“現在是解放以來嘉定竹刻最好的時候”,而有學者認為,嘉定竹刻的最大特點在于文人的介入和作品的文化氣息,舊時“文人竹刻”今已不復,而留青技法當道時,嘉定竹刻的傳統工藝也要得到更多繼承和保護。
當代嘉定竹刻斷而不絕
張迎堯是解放以后第一批學習嘉定竹刻的老藝人。幾天前,《東方早報(微博)·藝術評論》在上海徐匯區的一間普通工房住宅里見到早已退休在家的他,年過七旬卻仍然保持著工作習慣的張迎堯,在家中洗手間的臺盆上用木板搭起一個極簡易的工作臺,就著自來水、鉆粉工具和刀具擺弄玉石、象牙小件,他翻開一本冊子,里面竟有數千方他篆刻的印章。
嘉定竹刻藝術在清康雍乾時期達到頂峰后,由于中國的內憂外患和社會動蕩,至清末已出現品位下降的趨勢,民國時期進入了停滯階段。在呂舜祥的《嘉定的竹刻》一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刻件全成商品,竹人變為竹賈”。當時,為了打開市場貼近消費,嘉定竹刻的制作和樣式都轉向實用為主,譬如旱煙筒桿、竹根酒杯、竹筷、圍棋筒等。經歷八年抗戰至解放前夕,嘉定城內的竹刻店大多關張,僅文秀齋等三兩家勉強維系。張迎堯的師傅潘行庸曾是文秀齋的一名學徒,手藝超群。1946年,李濟舫在《嘉定日報》上寫道:“自張曉生、葉湘華故后,斯藝中絕,稍可觀者,僅潘味庵(潘行庸號)一人而已。”時至今日,凡舉近代嘉定竹刻,人們仍不忘潘行庸。盡管被人尊為“嘉定末代竹刻大師”,但些許對嘉定竹刻深有研究的人私下里說,“古代高超的技法到潘先生一輩手中也顯得衰落了。”
“1956年嘉定成立了手工藝竹刻生產小組,我是第一批被招進去的,當時這個小組一共有13人,其中8人是年輕的學徒,潘行庸就是我師傅。那時候圓雕、深雕已經失傳了,潘老師主要刻線刻和淺浮雕。” 張迎堯說,除了學習傳統手藝,他們還做了不少竹制的線板、絨線針、拷酒用的工具,但無人購買囤積下很多產品。1959年張迎堯和所有人被迫轉行進入上海玉雕廠,竹刻小組關停。上世紀60年代初,潘行庸因病從上海回到嘉定,不久后病逝,嘉定竹刻由此進入了一段冰封期。
長期從事嘉定竹刻歷史研究的原嘉定博物館副研究員陶繼明回憶,在嘉定籍的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胡厥文的推動下,1980年嘉定縣工藝品公司著手恢復竹刻藝術,建立竹刻社,吸收了丁黎良、張建忠、王威等學員。1988年,嘉定博物館成立竹刻工藝部,向社會招收了王樂平、張偉忠、蘇玉蓉三位學員,在王威的帶領下一起摸索、學習并繼承嘉定竹刻藝術。博物館一度面臨資金危機,胡厥文捐出6萬元現金,資助學員每月60元的工資,令他們能安心學藝。
然而在經濟大環境并不景氣的年代里要長期堅守傳統的竹刻藝術實屬不易,嘉定博物館無力負擔四個人的開支。無奈之下,王樂平、蘇玉蓉不得不離開嘉定博物館,張偉忠也轉到了其他文化單位。為養家糊口,他們也曾停止過創作或改行謀生,焦慮、陣痛、無所適從的感覺陪著他們走過很長一段時間,但作為上世紀90年代初受過完整竹刻培訓的嘉定竹刻傳承人,2000年以后他們或早或晚都選擇了回歸。
2005年8月,文化部啟動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專家認為,“在國內外享有很高聲譽的嘉定竹刻藝術是我國民間工藝百花園的一朵奇葩,它是一門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獨特審美價值的竹子雕刻藝術,具有原創性、書卷氣和無可替代的風格品位。”2005年,嘉定區政府啟動了“嘉定竹刻保護五年計劃”,12月,嘉定竹刻協會成立。次年初,嘉定竹刻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遺名單,是年末,嘉定竹刻博物館開館。張偉忠和老師王威也回到了昔日的崗位。曾經一同研習的師兄妹王樂平、蘇玉蓉如今也在各自的竹刻工作室中尋找竹人的安寧。
疁城藝弦誰來續?
嘉定,古稱疁城,在疁城竹刻四百余年的歷史中,出現了不少家族繼承的經典。最早是明正德年間朱氏的松鄰、小松和三松,祖孫三代開辟嘉定派竹刻;其后追隨著世代行醫的明末清初沈氏家族,三沈的沈漢川、沈大生、沈兼風格近朱氏又有變法,有學者認為如今存世的無名氏作品多出于沈手;清代封家三兄弟封錫爵、封錫祿、封錫璋人稱“封氏三鼎足”,精于圓雕人物……清末民初疁城竹雕衰落以來,不僅古之技法衰微,家族傳承也不復。
嘉定馬陸是清康熙年封家三兄弟封錫爵、封錫祿、封錫璋生活的地方。4月26日下午,《藝術評論》走進馬陸育才聯合中學,竹徑通幽的環境給這座校舍平添一份澄凈。七年級的幾十位學生正在王新老師帶領下學習竹刻。
“目前嘉定有三所中小學開設竹刻課,分別是城中路小學、黃渡中學和馬陸育才聯合中學,我們學校六七年級的學生每周上一節竹刻課,學習薄地陽文、陰刻、深刻和淺刻等技術,對竹刻特別有興趣的孩子還能參加拓展課進一步學習。”有著23年教齡的王老師進行竹刻教學已近十年,數年前參加了區教育局組織的培訓,得到馬陸竹刻人蔣玉銘、蘇玉蓉的輔導。
寧寧是七年級(2)班的學生,他是王老師竹刻拓展班的學生。和大多數學生一樣,由于小學時都沒接觸過竹刻藝術,家中也沒有了解竹刻藝術的家長,孩子們接觸竹刻完全是進入中學以后的事。學習竹刻一年多的寧寧說“刻竹能帶來成就感”,但記者問他是否能說出“嘉定三朱”以及知道吳之璠為何人時,他顯得一臉茫然,三五公里外的嘉定竹刻博物館寧寧也沒參觀過。當記者問孩子們是否擁有過一件竹刻工藝品時,全班幾十位學生只有一個女孩兒舉起了手。
由于升學的壓力,盡管學校開設了竹刻課,但僅限于六七年級,參觀竹刻博物館也是高年級學生難得的“春游”。幾個月后寧寧也會像很多孩子一樣收起小竹刀埋頭于考試課本,或許剛培養起來的“成就感”和十分生疏的“嘉定三朱”名字將被他從此拋在腦后了。
在學校的竹藝館,《藝術評論》記者看到為數不多的幾件學生竹刻作品。王新老師坦言:“能堅持刻竹的孩子的確很少,也沒有嘉定家長愿意孩子成為刻竹之人。我有一個外地學生,家在北方,父母在馬陸工作,倒是他畢業以后還保留著刻竹愛好,暑假來玩兒時會問我拿些毛竹、圖案回家閑時刻。”王老師曾對這位學生說:“要把嘉定竹刻帶到你家鄉去發揚光大。”一句勉勵話,聽來卻有幾分無奈。
在嘉定西城河塔城路橋邊恢復出嘉定僅有的幾段古城墻之一,新砌的石板路邊早已工房林立,江南民居只留給了想象,即便是嘉定城中心旅游區,置業開店的多是他鄉客。土生土長的嘉定人徐征偉走在方塔下卻聽不到鄉音,品不到鄉味,“這里的味道都變了”。
在塔城路橋邊不遠處,記者走進羅一農設立的一間竹刻館,主人羅一農是嘉定博物館文保部工作人員,業余愛好書法,這幾日創作未完的《孫子兵法》小楷正鋪在幾案上。嘉定竹刻協會的楊富英秘書長說,“羅一農的書法很有名,曾給嘉定孔廟大成殿寫過全篇《論語》。”談話間,羅一農的學徒小柴走上前來。小柴是湖北人,九年前投奔羅師傅門下學習書法和竹刻。小柴說,九年間,羅師傅門下來了幾個學徒也走了幾個,但來來往往的都不是嘉定人。
記者聽說嘉定的竹刻學徒,收入好些的每月能掙六七千元,但這些入賬要應付每平方米過萬元的房價以及妻、子的生活教育支出仍然吃力。“這里不像景德鎮陶瓷和宜興紫砂那樣有龐大的從業群體,人員少又不能形成大產業,愿意參與的本地人自然沒有,這些年能留住的外地孩子也就三兩人。”羅一農說。
嘉定竹刻藝術目前主要的繼承人已年屆不惑,現今竹刻館或手藝人帶教的多是外地學生,本地青年耐不住寂寞,嘉定中小學興趣課程因為師資缺乏僅在少數學校開設,疁城的手藝如何從目前的中堅力量傳向下代,已是擺在當代竹人面前一道難解的題。
“文人竹刻”成昨日美談
嘉定人、上海作家協會會員樓耀福曾說,竹人與生俱來的文人氣息使嘉定竹刻出世脫俗,成為真正的文人竹刻。
“嘉定竹刻之父”朱鶴少時向松江書畫家學習篆學印章,后與翰林雅士交往甚密,書畫、詩文、金石皆通,其子朱纓、孫朱稚征承祖文脈。乾隆年間周顥(字芷嚴)被時人譽為“將南宗畫法入竹刻之第一人”、“若取歷朝詩家與竹人相擬,芷嚴可當少陵(杜甫),二百余年間首屈一指”……
臺灣收藏家黃玄龍曾談到,十八世紀以前,以竹刻名家者,多各有其本業,并非以刻竹謀生,如沈漢川家族世代業醫,侯崤曾出身望族,周芷嚴為大畫家。竹刻為晚明文人所重視之“藝”,陳繼儒將刻竹與焚香、洗硯、鼓琴、看山等同列為“一人獨享之樂”。竹刻初始即依附于文人生活圈,作為文房清玩,小眾流通于文人社群而非大眾消費商品。
晚清時期,由于社會動蕩造成嘉定竹刻趨于衰落,竹刻人為生存,作品轉向刻制日常生活用品,不少竹人開店經營。
《藝術評論》在走訪嘉定中了解到,目前嘉定竹刻家不多,約十來人,而幾乎每一個身后都有某館、某軒、某堂、某齋,或由其親人打理,或竹人自己培養一些藏家客戶,或培養學徒。商品社會中以一技之長獲得物質回報且在與社會的互動中延續傳統技藝本無可厚非,但令人遺憾的是,有的竹刻人早早下海經商,傳承不足而做竹刻商品有余;有的竹刻人不習書法請他人代為題款多年;有的竹刻人因作品得不到所謂主流的接納而身心俱疲地邊緣化生存……盡管也有竹人遠市井、潛心閱讀,有竹人堅持勤練書法培養弟子,有竹人不聞窗外、埋首于自我技藝發展,但昔日“文人刻竹”的氣格已難再現。
在樓耀福看來,此前諸多的文字都說嘉定竹刻現今得以振興和復蘇,但這些乃非實事求是的溢美之詞。嘉定的文人都不刻竹了,刻竹的又多缺文化,復蘇何從談起?嘉定竹刻最大特點是在于文人的介入和作品的文化氣息。當今嘉定竹人缺的恰恰是文化學養,竹人刻的書法往往是別家所寫,至于琴棋詩畫更是無從談起。竹人不應是商人,竹品也不僅是商品,陸儼少所言“四分讀書三分寫字三分畫畫”也適于今日竹人。
瀕危絕技傳人寥寥
在馬陸文廣中心大樓里,記者見到了一對竹刻伉儷——蔣玉銘和蘇玉蓉。
蔣玉銘少年時就迷過書法與篆刻,上世紀90年代初參加了嘉定縣教育局組織的竹刻學習,他以一件“紫氣東來”的刻字抒寫自己與竹的緣分,這份竹緣也讓他與原嘉定博物館竹刻工藝部的蘇玉蓉牽起了手。在竹刻工藝部難以為繼時,蘇玉蓉不得不離開。為了與妻子繼續刻竹,蔣玉銘辭去了學校語文老師的公職,夫婦二人打理起一家照相館。每天上午,他們應付照相館的生意,下午和晚上蔣玉銘抓緊時間刻竹。為了料理照相館和家務,蘇玉蓉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幾乎荒廢了手藝,直到2003年蔣玉銘在第5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獲得金獎,丈夫才鼓勵妻子“開照相館只是為了賺錢,不能放棄竹刻”。那一年,他們轉讓了照相館,全心事竹。
“經過這些年的努力,我們已有了比較穩定的收藏客戶。臂擱這兩年雖然有價格調整但總體價格還不算高,否則藏家也接受不了。我們手頭上制作的都是朋友前兩年下的訂單,慢工細活的,也怕過多人來找我們,現在每年大大小小最多四十來件。”蔣玉銘聊著他們的近況,蘇玉蓉則在一旁細細巧巧地修去臂擱上多余的竹青。
在他們的工作室,記者看到的作品以留青為主。蔣玉銘稱,民國以來嘉定竹刻技法從以寫實為主的浮雕手法漸而轉向以表達文人書畫寫意為主的淺刻、留青手法,其中曾居住在上海的常州人徐素白對留青制作很有貢獻,徐素白之子徐秉方也是當代一流的留青高手。
不少竹人認為留青是嘉定竹刻藝術發展至今的自然過渡,是當代嘉定竹刻重要的部分而非傳統的斷裂。他們認為,嘉定竹刻始于“三朱”創造的深刻透雕,此后被歷代竹人發展出薄地陽文、畫法刻竹、浮雕、留青、平雕和鑲嵌等多種技法。
不過,記者在嘉定竹刻博物館看到,右廳為明清竹刻、左廳為近當代竹刻,而當代部分大多是留青工藝。作為藏界的風向標之一,中國嘉德(微博)的拍賣深受藏家、行家關注。2004年以來上拍的當代某著名竹刻家的全部竹刻作品均為留青之作,價格從千元到六七十萬元不等。拍賣和一級市場的熱鬧,引得他的女兒脫下空姐制服,握刀留青。
在張迎堯家采訪時,老人家曾拿出自己在溫州和江西買的茶葉罐和筆筒說,“你看這上面的透雕、深雕,原來都是嘉定竹刻的藝術特色,現在那么多的留青制品,我覺得都不像嘉定竹刻了。”
羅一農也說,過去那些圓雕、透雕,純粹是文人玩的,制作周期相當長,很多技巧到民國已流失得差不多了。
記者了解到,嘉定竹刻獲得國家“非遺”榮譽得到了充足的資金支持,建設博物館、組織協會,并確定了兩位傳承人,但嘉定大部分的自由竹人仍要靠出售作品維持生活。竹人之間交流不多,“好多時候誰做了什么作品要到辦展覽會時才知道”,遑論切磋古藝。
2005年,嘉定竹刻申請非遺時曾提出要保護瀕危竹刻技法,而目前有精力顧及全面繼承、保護傳統手藝的竹人寥寥,一些有責任感的嘉定竹人每年會制作幾件傳統作品,但藝術水平與保護瀕危工藝的目標仍相去較遠。
與自由竹人相比,任職嘉定竹刻博物館的張偉忠不必為生計奔忙。上海博物館正在進行竹刻藝術特展,張偉忠打算選幾件杰作,仿一件再意臨一件,朱三松、王梅鄰的作品正讓他摩拳擦掌。
嘉定竹刻保護如果只停留在改善竹人生存環境依舊不足。民俗學家、華東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教授仲富蘭認為,時下必須研究好的商業模式促進地方藝術傳承,不能靠藝人自謀銷路或送上拍賣會,這方面可借鑒日本的做法。“我看過日本人保護酒文化,當地把酒文化與百姓生活緊密結合,操作步驟精致化,包裝工藝藝術化。利潤高了,業者不為收入發愁,更愿意制作精品。甚至在銷售環節采取會員制,極品佳釀只在小范圍流通,不進入大眾市場。好的機制能促使精品問世,又使作品有好出路,繼承者會逐漸多起來。”
仲富蘭還透露,《非遺法》有規定,非遺項目和非遺傳承人有退出機制,以此監督、約束非遺的保護。
|
-
-
推薦藝術家/
-
-
藝術商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