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 驍 2012-08-11 13:33:58 來源:中國文化報
每年“五一”之后天氣轉暖,北京報國寺文化市場也隨之熱鬧起來。
報國寺位于北京南城,始建于遼代,在明末清初形成著名的書市,而后在琉璃廠書市興起之后逐漸衰落。前些年,報國寺一直主營舊書、郵票和錢幣,如今古玩收藏熱升溫,古玩雜項成了報國寺文化市場的主角。
逛地攤是文人的雅好
地攤,聽著雖不高雅,但逛地攤卻一直是文人的雅好。
清代的時候沒有公共圖書館,北京的琉璃廠就成了學子們的“圖書館”,無論是進京趕考的,還是著書立說的,都需要到琉璃廠來淘書。文人在淘書的過程中,也順手買些古玩,或是送給好友,或是留作自用,促進了古玩行業在琉璃廠的發展。
紀曉嵐逛過地攤,魯迅逛過地攤,王世襄逛過地攤,喜歡收藏古玩的人,誰沒逛過地攤呢?人們在逛地攤的過程中,可以和好友喝茶聊天,也可以品評古玩優劣,考證其真偽與歷史。這樣一來,古玩就成了文人交游的重要項目,誰要有一雙鑒定古玩的火眼金睛,就連王公大臣和翰林鴻儒都要敬佩三分。
對于腰包不大鼓的文人來說,古玩店是不能常去的,而憑借自己獨到的眼力,也能在地攤上撿到不少“漏兒”。著名學者王世襄先生就是從地攤淘寶的高手,當年在民國時期的“曉市”買了不少銅爐和家具,如今都是千金不換的寶貝,不是被博物館展出,就是被大藏家珍藏。
北京地攤經歷了多年的變遷,從改革開放后的荷花市場和朝內小街等地,到了現在的潘家園和報國寺。如今很多寶貝出自上世紀80年代的北京地攤, 那時候真文物都賣不出去,哪來的假貨?筆者曾聽一位前輩說:“有個雍正官窯的粉彩盤子,要200塊錢!可我那時候哪找200塊錢去啊?如今這東西怕是200萬元也拿不下來吧!”說這話的時候,前輩還是一臉的遺憾。
在奧運會以后,由于潘家園市場的攤位費漲價,不少從鄉下收老貨的商販無力承擔,就不約而同地轉戰到報國寺地攤。如今,有經驗的收藏愛好者和部分古玩店主,都會在每周四報國寺大集的時候去逛一下。
打眼撿漏兒的故事說不完
每到周四,五湖四海的商販和各式各樣的買主云集報國寺,正所謂“百貨賣百客”,有的看著假得沒邊的東西,還愣是有人買,而有時候真品精品卻無人問津。
由于古玩水深,沒有扎實的基礎知識和足夠的實踐經驗,一下就買到寶貝的概率極低,往往是打眼上當(編者注:打眼,古玩業常用詞語,意思是因為占小便宜而被別人騙買了假貨)。
有一次,筆者親眼看到一個花白頭發的老先生從懷里掏出一大疊錢就數起來:1、2、3……68、69、70。整整7000元!旁邊的看客都看傻了眼,但古玩行的規矩就是不能插嘴,所以沒人說啥。等那老先生把一個古怪離奇的玉器從賣家手里拿過來的時候,大家趕緊把目光移開各自干各自的事去了。為啥呢?假貨唄,批發來就50塊錢的東西。
還有一次,筆者和一位好友逛報國寺,一起來到一個攤位前。好友伸手拿起一塊白玉牌子,問攤主:“這多少錢?”攤主正色回答:“最低200!不講價啊!這可是從村里收來的,好像還是個玉石做的。”好友啥也沒說,掏出兩百元,拿貨走人。筆者隨后對他說:“你手夠快的??!”他嘿嘿一笑,美滋滋地請筆者吃了一頓涮羊肉。后來有人給好友出了2萬元買這塊玉牌子,他都不賣,還說:“這么白的玉牌子,塊頭大,雕工細,還能升值呢!”
古玩江湖就是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也許正是如此才更有樂趣,要都是真貨,豈不是只需要比誰財大氣粗,而不需要比鑒定眼力了?報國寺在古玩市場里算是真品率比較高的,但就是這樣,打眼買假貨永遠比撿漏兒淘寶貝的人要多,因此,來地攤不能老想著撿漏,而首先要提防打眼。
逛地攤也要守規矩
在報國寺經營的攤主和顧客,有不少是古玩行的老江湖,假如你不懂古玩地攤的規矩,怕是要被笑話的。
在地攤買古玩,最基本的規矩就是東西在誰手里誰說話,比如你拿起一個碗來端詳,我就只能看,尤其是當你跟賣家討價還價的時候,我就算想要也不能插嘴。不然,我說這東西好,哄抬了價格;我說東西差,砸了別人買賣——兩頭不討好。無論我多想要這個碗,也得等你把東西放下,然后我再拿起來,這個時候我才好說話。
還有一個規矩就是不要隨便問價,這無論是在古玩店還是在地攤都是一樣的。買古玩不是買白菜,假如對方開價不離譜,自己就必須還個價,不還價就走是很不規矩的,所以最好是確實想買再問價。
有的人可能不喜歡砍價,但是古玩地攤不是連鎖超市,砍價是必須的,而賣家也不能一口價咬死,雙方都讓一讓,才好成交。尤其對于買家來說,一定要把價格砍到對方真的不想降了為止,這樣一方面少花錢,而更重要的是以后再買他的東西價格就不會太高。
買家在出價的時候要謹慎,因為自己出價并得到賣家認可后,就算成交,如果反悔不要,那將是非常丟人的事情。
盡管賣假古玩從法律上說可能涉嫌詐騙,但是在實際收藏過程中沒有退貨一說——賣家說他也不知道真假,是你非要買的,你還說啥?當然,假如“學費”太高,商家又是明顯設局詐騙,那還是應該拿起法律武器,而不是忍氣吞聲。
有的人覺得要想不上當受騙,必須懂得古玩行的“黑話”,什么包漿、皮殼、開門和賊光等,恨不得一口把這些古玩術語說完了,好讓賣家覺得自己是懂行的,不好糊弄。其實一個人對古玩是否在行,不需要開口,伸手一拿東西,抬眼一看,就知道他到底是不是行家,裝是裝不出來的,不懂還裝,反倒容易被狠宰一刀。
還有的人對于喜歡的東西,一拿到手里就贊不絕口,這樣賣家能降價嗎?所謂“褒貶是買主”,懂行的賣家就算遇到千年一遇的漏兒,也一定會挑毛病,而賣家也并不會因為你挑毛病就生氣。反倒是賣家最不希望聽到行家對他的某件東西贊不絕口,因為這基本就表示他不會掏錢了。
同事們也都知道筆者是個古玩迷。有一次一位同事拿著個“古玉”來讓筆者鑒定,筆者搖頭說:“看不懂?!边@位同事說:“沒事,我再問問別人去?!边@時,另一位同事開口了:“別問了,他那意思是說你這玩意兒是新的!”筆者嘿嘿一笑,回頭說:“你還真內行?。 贝蠡飪盒Τ梢粓F。
|
-
-
推薦藝術家/
-
-
藝術商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