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汲平2012-08-15 16:42:16 來源:東方網
東方網記者毛麗君8月14日報道:要說“法”,卻要從水說起。中世紀歐洲的神明審判,把人投入水中,浮則無罪,沉則有罪;古漢字中的“灋”字,從水,意取法平如水。“法”和“水”這兩個看似并沒有太多聯系的存在,在法院博物館里,顯露出了不可分割的聯系。
位于楊浦法院內的法院博物館并不大,300平左右的空間,展出了幾十年實物和200多幅圖片。將世界法制的演變和中華古國悠久的法律文化進程逐一展現在人們面前。
“古埃及傳說中的司法女神像瑪特,她頭上的法羽象征著公平。傳說在古埃及人死后其靈魂將接受終生審判,死者的心臟將被置于天平上與司法女神瑪特的頭飾法羽相衡量。”作為博物館的解說員,張宇熟記著每一件展品,每一幅圖片所記錄的歷史和故事,“歐洲中世紀,根據日耳曼法進行水的考驗,這是神明裁判的一種,犯人會被投入水中,如果浮上來,就是無罪,如果沉下去,則將被認為有罪”。
雖然這樣的故事并不能彰顯法律的“公平”,但在遙遠的古代卻真實存在著,《漢穆拉比法典》、《古蘭經》、《摩奴法典》……用這些既有神秘感又分量十足的“古籍”拉開法院博物館的大幕,難免讓人肅然起敬,似乎將要開啟的,是塵封幾千年的歷史,而正是這些聽起來有些“荒謬”的故事鋪砌的道路,引領著世界一步步走向真正的法制。
如果說,西方的法制痕跡讓參觀者顯得有些陌生,那么,記錄著中國法制演變的展出就會拉近與歷史的距離,讓人更真切地了解“法”的意義。西周大盂鼎上的“灋”字,是“法”的古體字,甲古文中并無此字,首見于周代金文。據東漢許慎著《說文解字》解釋,灋,刑也,平之如水,從水。取其平,意即法平如水。
自“法”誕生以來,就承擔著“公平”的使命。皋陶、商鞅、包拯、海瑞……如果需要一個理由要把這些名士、名臣陳列在一起,“法”就是最好的詮釋。
“傳說中國法官這一職業的始祖名叫皋陶。這位先賢據說其貌不揚,甚至頗有些怪異。《荀子》說他的臉象削瓜之皮,呈青綠之色。《淮南子》甚至說他的嘴象馬,且喑啞無言。據說他曾經在雷澤垂釣,被著名的圣君舜發現和重用。傳說皋陶的審判很大程度倚賴于一頭神獸,名為獬豸,它能夠判斷是非真偽,作用如同《西游記》中能辨別真假猴王的異獸,這是原始時期普遍存在的司法裁判中的神判風格”。
說起中國的法律沿襲,張宇告訴東方網記者,公元前五世紀李悝編訂的《法經》是“中華法系”中已知的最早的法典,此后歷代相繼承襲、不斷發展。“公元七世紀的唐律集中國封建法律的大成,起了承先啟后的作用。宋、元、明、清各代法律都承襲唐律體系。除中國本國以外,在封建時代有些毗鄰國家也采用,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等國的法律都屬中華法系”。
|
-
-
推薦藝術家/
-
-
藝術商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