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文允武、百戰百勝的岳飛在其后幾百年的歷史中似乎留下了一個完美的形象。隨著電視劇《精忠岳飛》的熱播,岳飛再一次成為人們熱議的對象。那么,岳飛除了“精忠報國”的英雄形象和因“莫須有”死于皇帝、奸臣之手的悲情結局,以及“壯志饑餐胡虜肉”的豪情和“知音少弦斷有誰聽”的委婉之外,他還給后人留下了什么呢?他的后代又是如何生活的呢?北國網、遼沈晚報記者遠赴非著名城市——湖北黃梅縣,尋找岳飛及其后裔留在世間的歷史痕跡。可能讀者會有疑問:岳飛是河南湯陰人,尸身葬在杭州,那么去黃梅找什么?
十二道金牌召岳飛回臨安7歲子代父鎮守五郎關
黃梅縣背倚大別山,是古時的交通要道。昔日宋金大戰,南下金兵如果攻陷黃梅就能飲馬長江。居住在黃梅縣的歷史研究者、國家一級作家周濯街告訴北國網、遼沈晚報記者:研究岳飛,黃梅更是重點。首先黃梅之戰是岳飛的成名戰。公元1131年,岳飛率800精兵大破叛軍李成的數萬人馬于黃梅地區。此戰之后,各地豪杰紛紛來投,才有了日后十萬岳家軍誓死北伐的規模。
大別山有一關口名為五郎關。遠遠看去就是山間的一個豁口,岳飛的第二十八代孫、黃梅中華岳飛思想研究會秘書長岳和軍介紹說:這個地方現在改名為養馬嶺,以前也是沒有城墻和關隘,金兵一直不能從這里南下是因為這里有一桿“岳”字戰旗。五郎關本沒有名字,是岳飛起的。岳飛對部下說,自己有五個兒子,只要岳家的大旗在,金兵就別想打進來。1141年岳飛被朝廷十二道金牌召回臨安(杭州)前,為了讓岳家旗幟不倒、岳家軍軍心不散,岳飛讓年僅7歲的四子岳震名義上代父鎮守。
岳飛被害之后,據清代《黃梅縣志》、《岳氏宗譜》記載,秦檜密令追殺岳飛家族。岳震、岳霆為避滅門之禍,從九江逃至五郎關下的聶家灣,改姓為鄂,直到岳飛被平反昭雪。“應該是岳飛已經察覺了自己可能被害而安排好的后路。”而當時岳家軍的十萬精兵就地解甲歸田。“雖然不當兵了,但是他們各自結寨,堵住了金兵南下的通道。”周濯街介紹說,“岳家軍歸隱后也一樣保持操練,就連農具都能和兵器一樣使用。比如現在還一直在用的扁擔,有的是兩頭尖的,還有的是中間細得像槍桿。這是我們這里特有的。”
與湯陰或是九江等地岳家人被朝廷一網打盡不同,岳飛四子、五子在黃梅一直休養生息,所以可以說黃梅是岳飛后人主要的棲息地。到了元朝,由于擔心岳家勢大,朝廷限制了岳家的人口數量。于是,岳飛后人又開始了遷徙,直到岳震那一支完全搬離了黃梅。現在留在黃梅的都是岳飛五子岳霆這一支,當時這支也僅僅留下了14戶為祖先守墓。
拳師斷臂護遺楓“岳家拳”抗日鋤漢奸
五郎關東、聶家灣北有一座山,山上都是各種雜草、灌木還有百姓的莊稼地。但是這混亂的景象之中卻有兩排高聳的青松。青松的盡頭就是曾被稱為“黃梅三寶”之一的“岳墳”,與黃梅戲齊名。
拾階而上,大墓前有一塊石碑,刻有“大宋敕封朝奉大夫岳震、朝散大夫岳霆之墓”。雖然岳飛的這兩個兒子接受了朝廷的敕封,但是卻沒再出去做官。“這大概是岳飛后人保存最早也最完整的墓地了。”現在的“岳墳”,已是黃岡市文物保護單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岳和軍介紹說,整個黃梅地區還有岳飛后裔三千人左右,而與“岳”有關的村莊,比如岳家灣、岳東灣、岳西灣、岳塝、岳垅等還有十多處。為了紀念岳氏家族在黃梅的這兩位祖先,后人種下了一株有兩個枝椏的楓樹,世稱“武穆遺楓”。
這株已有600多歲的楓樹足足80米高,要三個人才能抱過來。岳和軍說,這棵大樹身上一共有五道刀傷,第一次是侵華日軍修碉堡要砍楓樹,被全村的岳家后裔團團圍住。日寇將一岳家拳師的手臂都砍斷了,也沒能沖破岳家后裔的保護圈砍倒大楓樹。之后漢奸保安團和國民黨軍隊也要砍樹,均被岳家后裔擋住。1958年大煉鋼鐵,當地“砍樹隊”要砍大楓樹;1959年,公社辦企業,也要砍樹做榨筒,但也都被攔了下來。如今這棵600余歲的古楓納入了黃梅縣古樹名木范疇,被加以重點保護。
周濯街說這棵老楓樹是岳飛后人不屈的精神象征。他介紹說,在抗戰時期,黃梅縣的岳飛后裔和“岳家拳”拳師等80余人,成立了一支“武術抗日鋤奸隊”。白天,他們是手把鋤頭的農民;而到了夜里,他們則是鬼子的催命閻王,常常偷襲日軍和漢奸,攪得他們雞犬不寧,又無可奈何。“岳家和岳家軍的后人都有祖傳功夫。”
《九陰真經》是虛構《武穆遺書》真的有
說到功夫,金庸在武俠小說里講述了一個與岳飛有關的故事:屠龍刀和倚天劍中各藏有一本秘籍,刀劍互斬就會同時斷裂。里面藏著的,一部叫《九陰真經》,另一部叫《武穆遺書》,得《武穆遺書》者可萬人敵于天下。《九陰真經》肯定是虛構的,那么《武穆遺書》真的存在嗎?
在黃梅,北國網、遼沈晚報記者替眾多武俠迷找到了答案:《武穆遺書》是真有,而且一直就藏在黃梅。“我們岳氏家族特別想跟金庸先生談談,因為他說的是錯誤的。”岳和軍說,“《武穆遺書》不是兵法!”“我們可不是憑空說有《武穆遺書》的,早在1987年,我們岳家的嫡系傳人就將《武穆遺書》上交給國家了,當時國家還獎勵了100元錢。”岳和軍說,“當然我們自己也留了手抄本。”“這個是不能給外人看的,家族內部都是只傳嫡子嫡孫。只能給你看家譜。”岳和軍說,家譜里有很多岳飛的奏折、詩詞等文稿,“《武穆遺書》其實是分為文武兩種,文的也有兩種,一種是岳飛的孫子岳珂編撰的《金陀革編》,里面講述了岳飛的生平、思想及軍事策略等內容;還有一種就是明代時開始收集整理的各種資料,已經都與家譜合并在了一起。”“捐獻給國家的那本里面記錄兵法很少,名字是《武穆武術綱要》。”岳和軍說。“是岳家軍集體智慧的結晶。”周濯街說,“書中匯集了岳飛麾下大將的各種武功,武功都是秘傳,如果只憑岳飛的后人是不可能有這樣的力度的。所以這本書就是真正由岳飛傳下的《武穆遺書》。”
“還有一種《武穆遺書》在這片大地上,就是在岳飛的部署之下,岳家軍解甲歸田后在大別山和長江之間建立的各個村寨。”周濯街介紹說,“岳飛死難20年后,百萬金軍5路南下。結果攻打黃梅這一路被一群農夫誘敵深入而后合圍在了雷家嘴,四面夾擊下大敗而回。”
“后來岳飛的后人基本上都棄武從文,兵法雖然沒有保留下來,但是岳家拳還是一直流傳了下來。”周濯街說。
姬際可據半卷《武穆遺書》創建內家第一拳種
作為一代名將,岳飛拳力是相當兇猛的。史書載:紹興元年正月初十,岳飛與趙秉淵對桌飲酒,醉后失手差點將趙三拳擊死。紹興三年九月,岳飛平叛有功,趙構設宴招待岳飛父子,宴席間趙構見岳飛酒量很大,生怕岳飛醉后危及自身的安全,勸岳飛戒酒,岳飛從此滴酒不嘗。以此可見,后來集合了百家之長的岳家拳其戰斗力如何了。“《武穆遺書》中不僅有拳法,還有各種兵器的武功。”周濯街介紹說,器械有岳家槍,岳云的雙錘、牛皋的雙锏、張保的岳家棍,還有鉤鐮槍等十八般兵器。可謂集冷兵器之大全。
黃梅是國家命名的“楹聯之鄉”、“詩詞之鄉”、“戲劇之鄉”,而因為岳家拳的存在又被命名為“武術之鄉”。岳家拳更是被國務院批準為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前在黃梅以及周邊的蘄春、武穴、廣濟等地區幾乎是人人習武。“但是他們都是岳家拳的一部分,比如趙家畈就是只會趙家傳下來的那部分,得到真傳還是岳家的嫡子嫡孫。”
同樣,在外界也有很多武術流派自認為是屬于岳家拳一派的。最有名的就是形意拳。傳明清之際,一個叫姬際可的人無意中在一座破廟發現了半卷《武穆遺書》,并由此創建了內家拳的第一個拳種——形意拳。此外還有鷹爪拳、鴛鴦腿等。
但是,現在岳家拳的傳承與其他非遺一樣也面臨著很大問題,社會上各種娛樂活動越來越多,而且很多年輕人吃不了苦不愿意再學拳法了。不過黃梅縣已經開始重視這個傳承問題,開始在校園里開設岳家拳課程了。
黃梅人愛吃“油炸檜”岳祖訓未禁止與秦姓通婚
據中華岳飛思想研究會統計,在全國四百萬岳姓人口中,岳飛后裔有181萬多人。“我們同族之間見面一般都喊宗親,這樣就避免了同族在一起輩分高低的尷尬。”岳氏家譜編委會副主任岳繼良說,“我們岳家后人家家都供奉飛祖畫像。飛祖遇害的日子,正是除夕的前一天,所以每逢忌日,后裔都要吃素,以示悼念。”他說還有一個算是傳統,就是,“都喜歡吃油條,但是我們不說吃油條,而是吃‘油炸檜’。”“我們的祖訓里還真是沒有禁止與秦姓通婚這一條。”岳和軍說,當年岳飛遇害,根本不是憑秦檜個人之力所能左右的,而是皇帝本身想要除掉岳飛。“河南就有一個我們岳家的孩子娶了一個秦姓女子。當時是有人反對,不過時代不同了。”
說到禁止通婚,倒是真有個姓氏是禁止與岳姓通婚的,就是完顏氏。金兀術(完顏宗弼)與岳飛的故事那是家喻戶曉的,所以從那個時候起,當年的女真族完顏氏就定下了族規:不允許他們的后代與岳姓通婚。不過幾年前河南也有一個完顏家的兒子娶了岳家的媳婦進門。
還有個姓氏也是禁止后人與岳氏通婚的,就是貢姓,兩個姓氏的關系還真不是仇人,反而是因為貢氏的祖先貢祖文救了岳飛的兒子。當時貢祖文接到朝廷密旨,要他緝拿流放嶺南途中潛逃的岳飛三子岳雷。為了救下好友的兒子,貢祖文親自出馬,終于找到了岳雷,將其藏匿在自己家中,后來為了保密,連官都不做了,救了故人之子一命。丹陽版的《岳氏宗譜》中明文記載:“貢公為岳氏保孤,百年圖維,棄官歸隱,大有造于岳氏也。故錄其本傳,附載于此,俾后之覽者,不忘貢公之德。”為體現貢岳兩家為一家人,兩家規定貢岳兩家不得通婚。
皇帝御賜“精忠報國”慈母刺字“盡忠報國”
對于此間熱播的《精忠岳飛》,岳飛的后人還是有很多爭議的,不過多數都是認為感情戲太多,而沒有體現岳飛的精忠報國和百戰百勝。也認為這次的演員陣容很強大。
岳飛的扮演者黃曉明發了一篇微博:“我娘在我背上刺字:盡忠報國……”這條微博頓時引起網友熱議,因為一直以來書上寫的都是“精忠報國”。那么,到底岳母刺字刺的是“精忠報國”還是“盡忠報國”呢?
1136年,岳飛的母親姚太夫人病逝于軍中,岳飛上書朝廷之后,將母親安葬在了九江廬山腳下。
九江縣岳母墓管理處的工作人員介紹說,在岳母祠前面的墻上寫的就是“盡忠報國”。關于岳母刺字的故事,宋人的筆記和野史均無記載,包括岳珂所著的《金陀革編》也沒有記錄。岳母刺字始見于元人所編的《宋史本傳》:“初命何鑄鞫之,飛裂裳以背示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
岳和軍介紹說,皇帝趙構為了表彰岳飛抗金有功,所以特御賜“精忠岳飛”的錦旗一面。岳飛以后每回出征,都會揮舞大旗,士兵因此士氣大振。可能是這個原因就有了“精忠報國”和“盡忠報國”兩種說法。不過在岳飛的后人家中,使用的都是姚太夫人所刺的“盡忠報國”。
雖“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奈何“高宗忍自棄其中原,故忍殺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