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湖州2月21日電(見習記者 肖娜 通訊員 吳靜)歷經千年洗禮的石斧,滿布青銹的鋒利箭鏃,跨越明清民國的成串銅錢,當這么一堆寶貝出現在人們面前時,多數人會忍不住驚嘆。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么多寶貝竟然是湖州市安吉縣一位普通農民在河中撿來,并無償捐獻給博物館的。經專業人士初步鑒定,這批器物屬于文物范疇的共100余件,多數來自春秋戰國和明清時期,其中一件石斧則被判定為新石器時代器物,距今已有四五千年歷史。
據了解,捐獻者名叫吳德林,今年65歲,是一位熱衷“古董”收藏保護的普通農民。
2011年吳德林在浙江西苕溪支流——江渚溪的河床偶然撿到一枚銅錢后,便“一發不可收拾”。
兩年來,不分早晚,吳德林只要有空就會溜達到河邊尋寶。
“我喜歡古董、文物,不管是看電視還是朋友介紹,只要和這些有關,我都會留心,所以也慢慢掌握了一點知識。”吳德林說,自己尋寶的河床古時是一座繁華的碼頭,江浙滬不少大型貨船都在此同因此也遺落了不少物件。
事實上,吳德林并不刻意追求價值,只要是自己覺得好玩的、奇怪的器物,都會拿回家。一來二去,家里足足有三百多件寶貝,為此,他還找來木盒,細心將器物分裝。
好不容易找來的寶貝就這么“暗無天日”地被放在木盒里,吳德林尋思著:“這可不是好用處”。
“它們是寶貴的文化資料,放在家里沒有用,捐給國家可以研究。”于是,吳德林把保存完整、年代久遠的古董一一選出,包裹好,趕赴博物館獻寶了。
當吳德林小心翼翼地取出石錛、青銅鏟、青銅劍(殘)、青銅鏃、錢幣等200余件器物時,在場的博物館職工都為之驚訝。
“一是感嘆捐獻的器物如此之多,且絕大部分為青銅器;二是感謝這位老人有如此高風亮節的義舉。”據該縣博物館副館長程永軍介紹,經專業人士初步鑒定,這批器物屬于文物范疇的共100余件,多數來自春秋戰國和明清時期,其中一件石斧則被判定為新石器時代器物,距今已有四五千年歷史。
程永軍表示,這些文物均有一定研究價值,能為研究歷史文化的發展提供幫助。“目前群眾自主捐獻文物的行為并不多,希望吳德林的行為成為一種表率。”
至此,吳德林的尋寶之路并未結束,如今手持收藏證的他尋寶將更加有底氣。
“我又找了不少,等積攢得再多一點,還要捐。”他笑著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