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閘口附近的市民周先生家里保存著一部清光緒年間的《重校批點青云集合注》,該書全套四本,外有函套,木刻版本,紙質已經泛黃。書名頁刻有“光緒戊寅年新鐫”、“好友堂梓行”等字樣。
《聊城教育志》主編孫元芳等文史專家表示:“此書屬于"舉業"讀本,也就是科舉考試輔導書。書名"青云集"就含有科舉考中、平步青云的吉祥意義。這是光緒四年(1878)好友堂書莊刻印的詩集。過去聊城有多家書坊刻印過它,流傳甚廣。”話題由此引起,年逾七旬的孫元芳還講述了聊城歷史上的科舉教育相關情況。
概況>>
古代教育發達 世代不乏名師
“聊城古代教育世家首推葉氏。”孫元芳說,葉氏家族輩出名師。他的話題又回到葉祺昌身上,“葉祺昌為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副貢,直隸易州州判。其父葉錫嘏,字純甫,歲貢生,喜研古文,愛作草書。因家學淵源,祺昌長于文學,多有著述。”
葉祺昌多年執教私塾,他的著作(包括編選、評注的)皆為舉業指南類,主要有《詳批初學正本集》、《詳批律賦精腋》、《四勿齋訓蒙草初集二集》等,“因為葉祺昌是晚清名塾師,地方著名書莊好友堂將《青云集》的原注、增注"合注"重印時,請葉祺昌作了序言。”
葉家從事教育的除了上面提及的幾位外,還有臨朐縣教諭葉允平,民國年間教學的葉盛傳、葉雨臣、葉壽門等人。其中,葉盛傳字戟門,早年教私塾,后擔任光岳樓女子小學校長。
“葉氏名師之外,古城內還有很多知名教師,可謂名師濟濟。”清末最有影響的私塾名師當屬孫玉璋。孫玉璋字達臣,歲貢,署莒州訓導,城內古棚街人。“現代文化名人傅斯年幼年得其教育,打下了堅實的古文學基礎。”
“馬宅街的馬殿仁也是傅斯年的一位啟蒙老師。”孫元芳說,馬殿仁曾被袁宅街朱府聘為塾師。傅斯年在孫玉璋處轉學到了朱府后,受教于他。馬殿仁性情溫和,對學生循循善誘,“馬殿仁對傅斯年特別喜愛,細心輔導,使傅斯年的學業成績一直保持優秀。”
典范>>
葉葆廣授弟子 被譽聊城圣人
孫元芳見該書序言落款為“吟舫葉祺昌書于夢蝶仙館”,遂告訴記者:葉祺昌,字吟舫,是古城東南隅葉氏家族的人物,這個家族是聊城著名的教育世家。
據孫元芳介紹,葉祺昌的堂祖父葉葆是聊城古代教師的典范。葉葆,初名永成,后改葆,字寶田,號玉岑,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中舉人。二十四五歲時因足跛放棄仕進,開始受聘教學,后在本街路南創辦“道南家塾”。據縣志記載,他教過的學生除本地和鄰縣的以外,還有江西、河北等外省少年不遠千里而來。
“在他四十多年的教學生涯中,他的學生考上進士、舉人的人數,達到同時期全縣考中進士、舉人總數的四分之一以上。”孫元芳說,有資料記載,葉葆教過的180名學生中,有33人考中舉人,7人考中進士,10人選為拔貢,“葉葆的學生很多成為知名人士,如海源閣楊兆煜、楊以增父子,安宅街進士安慶瀾,崔家公館先人崔莊臨等。正因為有如此突出的成就,他被譽為"聊城圣人"。
葉葆的父親葉繼祀曾受聘出館于朝城謝家,伯父葉光祀在家教過私塾。葉葆之子葉錫麟,字云臺,嘉慶十八年(1813年)拔貢,道光十七年(1837年)中舉,任職高苑縣教諭。“教諭就是縣學中的教務負責人。”孫元芳解釋說。“葉錫麟退休后,發揮余熱,為地方文化做出了貢獻。”葉錫麟歷時五年,搜集整理資料,完成了《聊城志稿》。光緒末年,聊城知縣組織修志,在葉稿基礎上增補、編纂,于宣統二年編完并刻印而成《續修聊城縣志》。孫元芳贊嘆說,葉云臺的《聊城志稿》是私人修縣志的典范,“表現了他對家鄉的深厚感情和鐘情歷史文化的精神,給后來的文史研究者樹立了榜樣”。
葉葆下一輩還有一個葉錫鳳,字瀛臺,執教道南家塾。道光24年(1844)刻印的“道南家塾讀本”《重校時藝引階合編》有其序言。
佳話>>
武訓辦學虔誠 夜半敦請高師
另據東昌府區政協文史研究員高文廣介紹,古城區晚清到民國年間的名教師還有顧仲安、葛小洲等人。顧仲安家住古城內樓南大街南口東南角處,他于光緒八年(1882)中舉人,光緒十八年(1892)成進士。曾在安徽任知縣,署理青陽縣事。他博學多識,做官前以教學為業,多次被邀到私塾、書院或義學講課,培養了眾多學生。
“武訓曾來樓南大街敦請顧仲安去義學教課。”高文廣翻出他保存的《武訓畫傳》(李士釗編著、孫之儁繪畫),里面有一頁關于武訓來請顧仲安的圖畫,“顧仲安被武訓聘請到柳林崇賢義塾教學。有一次,顧仲安因事請假過期未歸,武訓怕貽誤學生的學業,連夜步行六十里路來到古城內。”
武訓來到顧仲安門口時已是夜深,他為了不影響顧家人歇息,便站在門口等到天明。高文廣說,武訓的行為感動了顧仲安,“他連忙隨武訓回到學校,從此再不好意思耽誤教學。”
“觀前街的葛小舟是清末秀才,教過的學生中有不少名流,如書法家崔鼓源就是他的學生。他在袁宅街朱府當過塾師。”高文廣說,朱府還聘請過樓南大街“鄭家店”的鄭錫三。鄭錫三愛好文學、歷史,學識淵博,書法獨有風格。他還精于古玩鑒賞,熱心于古代文化的收藏。“十縣胡同的塾師李守素,喜歡搜集地方掌故,寫過《東昌舊話》等手稿,還著過一部筆記小說,談鬼說狐,影射貪官污吏,名叫《聊齋續志》。”
“抗日戰爭爆發之前,羊使君街的湯士俊帶著一群孩子在街東頭奶奶廟里讀三字經、百家姓之類蒙學課本。”湯士俊字子英,博覽群書,才識過人,靠教私塾為生計。“湯士俊擅長書法。他的字體以顏、柳為主,吸收多家之長,自成風格。他寫的篆體"百壽圖",見者嘆絕。他不僅是民國年間的名塾師,更是聊城著名的書法家。”高文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