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先秦古璽到現當代篆刻創作,在這兩千多年的傳承過程中,印面文字的布局排列順序種類在逐漸減少,到目前僅僅剩下兩種常用的基本體式,一種是最常見的“自右上—右下—左上—左下”的順序,這種基本體式自古至今不論是官印、私印還是收藏、鑒賞及吉語閑章等類都在沿用,另一種則是回文印。
所謂回文印,顧名思義,就是按照印章文字的排列順序,把回旋排列文字的印章稱作回文印,亦作“迴文印”。回文印通常出現在四個字的內容上,三個字的鮮見。按其用途可分為三類:一是回文官印,二是回文私印,三是吉語閑章回文印。
圖2 徐正濂 朝三暮四
一.當代印人對回文印形式的不同態度和理解
當代篆刻藝術較之以前,科學考古等技術使古印精華得以較好的重現和利用,大量的印章和古典印學資料得到廣泛傳播,為當代印人提供了極為寬泛的欣賞和取法空間,體現了時代風格的多樣性。柳青凱在《試述當代篆刻持續發展的時代機遇》中寫道:“目前我們可以看到的先秦古璽,秦漢官印、私印以及由它們派生出來的古陶、封泥、瓦當等,都可以作為直接入印的形式依托;甲骨、金器、泉銘、磚瓦、碑版、封范、殘紙上的文字痕跡,也可以間接(印化后)作為入印的文字依托;而原始抽象符號、部落圖騰徽志、先秦青銅飾紋、漢代畫像石刻以及外國現代繪畫的視角陌生,又為印章格調的升華提供了參與時代審美的思維依托。借助當代印刷術的高度發達和信息傳播的網絡優勢,這些資料的普及與研究最大限度地發揮了作為篆刻創作的參照價值,這些資源使當代篆刻藝術的持續發展擁有了相對完整系統的古典依托。”
圖3 劉一聞 伏櫪老驥
回文印創作在當代主要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姓名回文印,這種創作形式被絕大多數印人所認同,這源于漢私印回文印形式的大量存在和對這一形式歷史的傳承。還有一種就是詞句印用回文式,俗稱閑章回文印,相比民國以前,這種形式被當代多數印人所運用,當然這其中也有不同意見者。
圖4 劉一聞 聞一知十
1.延用派
所謂延用派,這里是指在創作上認可回文印這一形式的存在,并在創作中自覺地將這一形式運用到姓名印和詞句印中,這類在當代頗多。代表人物:徐正濂、劉一聞。
兩人的創作中回文姓名印是其常用的形式,詞句回文印也顯見,如徐正濂的“倚翠偎紅”(圖1)、“朝三暮四”(圖2)、“甲乙丙丁”等,劉一聞的“伏櫪老驥”(圖3)、“聞一知十”(圖4) 等。這種方法的運用多是因為存在于首字和第三字筆畫數略同, 或少或多,而二、四兩字與一、三兩字的筆畫反差很大,從而形成對角呼應,造成疏密反差。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同樣的內容若不做回文,順式排列,就會產生頭重腳輕或上輕下重的不和諧感。就算是回文和不回文所產生的藝術效果大致相同,那么多一種選擇方法不是更好嗎?
2.反對派
所謂反對派,即不提倡這種形式在詞句印中的運用,認為詞句印用回文式屬小家子氣,非大將所為。代表人物:石開、余正。
石開在中國書法院講課時曾留給同學們這樣一個問題:“詞句印用回文印,古已有之,至今還有許多印人在延用,但你是否注意到吳昌碩、黃牧甫、趙之謙、齊白石,乃至當今幾個名家卻不約而同地不用這種形式,為什么?如果你找到其中真正的理由,那你就有了大師的直覺和大師的審美心理。問題雖小,卻考驗你的審美素質。”他的這一觀點對當代篆刻創作有一定的導向作用,認同者數量在逐漸增加。
圖6 清 黃牧甫 紫蘿山樵
值得一提的是筆者查閱了吳昌碩、黃牧甫、趙之謙、齊白石印譜后發現,黃牧甫有三方詞句回文印,其中包括齋號和閑章,分別為“壽同金石”(圖5)、“紫蘿山樵”(圖6)和“鍥不舍齋”(圖7) 。
石開等人所認為小家子氣,非大將所為不外乎是認為創作者的這種手法意圖過于明顯小巧,是在正常手法處理不好時才退而求其次的選擇,是創作者沒有辦法的辦法。
圖7 清 黃牧甫 鍥不舍齋
我們回頭再來看一下蔣仁的回文詞句印“真水無香”(圖8),此印為何要做回文呢?若按正常順序排列,“真”“水”一列在右,“無”“香”一列在左,“真”“無”兩字居上“水”“香”兩字居下,這樣就會有上密而下疏,頭重腳輕的不協調感。而做回文后,則疏密繁簡錯落,形成對角呼應。“真”和“水”之間的筆畫又神奇的組成了一個“水”字。起到了“真”和“水”之間的過度指引作用,完成了巧妙地起承轉合。不僅沒有使印面格局變小而且匠心獨運堪稱回文閑章的典范。既然回文能帶來更好的藝術效果,為何我們要反對呢?
圖8 清 蔣仁 真水無香
3.質疑派
質疑派也可算作是反對回文形式,認為姓名回文印文可不按回文順序去讀,在一定程度上質疑回文印這種形式的存在。代表人物:韓天衡。
雖然韓天衡沒有公開提出反對回文印,但從他的《對于姓名回文印釋文的一點意見》和其主筆的《篆刻三百品》中采取“某印某某”的形式可以窺見他的觀點。
圖9 明 汪關 汪泓之印
《篆刻三百品》中收錄了明蘇宣的回文詞句印“流風回雪”(圖10)和回文姓名印“汪泓之印”(圖9),在“流風回雪”的評析中說到:“……回文印的章法與尋常章法小異,也沒有改變此印平實的面貌……”筆者認為此印作回文則大大提升了其藝術表現力。“流風回雪”一印,“風”和“雪”筆畫繁多,“流”和“回”筆畫稍簡,“流”字六條縱勢筆畫與“回”字六條橫式筆畫形成對角呼應,是其回文用意和高明之處。“汪泓之印”是明篆刻家汪關為其子汪泓所制,《篆刻三百品》中釋為“汪印泓之”,這種錯誤更是顯而易見了。
二.當代回文印的個別現象
至黃牧甫,明人所允許的和不允許的回文形式都已出現,但大格局還是保持在不會產生歧義的前提下,我們先不去考慮對與錯或應不應該。回文印作為一種章法形式和藝術手段,很難去評價真正意義上的對錯,只能商榷其手法的高低和妥當與否。
圖11 清 黃牧甫 胡遠芬印
1.反向詞句回文印
通常的回文印一直是按自右上—左上—左下至右下的回旋順序,反向回文印則是按照其相反順序自左上—右上—右下至左下。明徐上達《印法參同·章法類》:“回文印,獨雙名用之,多自右而左,復回右也。亦有自左而右,復回左者。”
這種反方向的回文印黃牧甫有過兩方私印“胡遠芬印”(圖11)、“江孝昭印”(圖12)但是這方印讓人一看便知是“胡遠芬印”“江孝昭印”不會誤讀成其他順序。
圖12 清 黃牧甫 江孝昭印
2.回文印的省簡問題
關于回文印中字的省簡問題,這是當代才有的現象,古代沒有。若要省簡,什么位置的字可以省簡,什么位置的字不可以省簡呢?
在《當代篆刻藝術大展作品集》中,篆刻家畢和生有“象外之象”(圖14)一印,回文,一個“象”做兩個用。對于這種省簡方法筆者認為不妥,因為“象”旁邊的省略符號“=”,所起的作用是“象象”的意思,只可用在上下順序讀的時候,若用在此處很容易讓人誤讀為“象象外之”。若回文印非做省簡,想必省簡首尾二字是絕對不可以的。
圖13 田雨瀟 日有千萬
3.不含姓氏的回文印
回文私印自漢代至明清流派,不論“某某某印”“某某之印”和“某某私印”都是姓+名字,當代回文私印的創作中出現了不帶姓氏,只是“名字+墨戲”“名字+書畫”等此類形式,我們先不去研究這種形式可不可以,至少由于沒有姓氏又無“印”字,所以很容易當做閑章造成誤讀。
4.容易造成誤解的別號
如“齊魯狂人”這樣類似的別號,如做回文安排,很容易讓人產生釋讀困難,誤解為“齊人魯狂”。
5.界格的運用
印文中的界格,亦稱格眼,“格眼有豎分界者,有橫分界者,有橫豎“十”字分界者,有橫豎多為分界者,有橫豎不用分界者。然不用分界者,又有不分之分在,蓋不分以畫,分以地也。古印雖有長短闊狹,伸縮相讓者,亦相字勢取巧爾,終是不必若急就章,歪斜尖跨,則已出格不拘”。界格主要有兩個作用,一是標明印文順序,對印文順序進行引導;二是美化印面,起到調味和輔助的作用。漢代以后,回文印一般都不使用界格,實在要用的也應用“十”字界格。當代篆刻家劉一聞在運用回文格式時就善用十字界格。而當代有些人就不懂這些不注意這點,在回文印上使用了“|”豎線界格,結果畫蛇添足造成笑話。
圖14 畢和生 象外之象
三.結語
我們在肯定詞句回文印這一形式存在的同時,也應該認清他所具有的價值和藝術性,由于回文所能產生的疏密、對比,使印字更有主次、有層次,既有變化又見同一,使得同樣四字的內容具備了更多形式的表現手法,這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篆刻藝術的內涵,這也是篆刻章法最關切的問題。當今篆刻創作需要更多藝術表現形式的存在和發展,所以說我們應該在不造成詞句重大“歧義”,又確實能提高其藝術表現力的前提下允許回文印這一形式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