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9日,紐約蘇富比拍賣行拍賣了一件明代鄭和書法寫經《發心愿》,起拍價10萬美元,經過半小時的緊張爭奪,最后成交在了1402.60萬美元(含買方酬金),增值120倍,被上海收藏家劉益謙買到!
明鄭和書法寫經《發心愿》
拍前,古代書畫收藏家朱紹良用了近半個月時間對這件鄭和書法進行了研究,發現這是一件鄭和羊腦箋泥金寫本,應是目前存世第二寫本。通過比較國家圖書館鄭和刻本《佛說摩利支天經》姚廣孝跋、浙江平湖博物館藏國家一級文物鄭和寫經《妙法蓮華經》的羊腦箋、泥金寫本以及云南博物館藏《伏婆塞戒經》刻本題記,確定了這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國寶級文物。為了能撿到這件起拍價不高的漏,朱先生不動聲色,沒對任何人說起這個發現,也不去紐約參加拍賣活動。當好友劉益謙來電話問及對這次紐約拍品的看法時,也回答說沒有什么值得買的東西。暗地里,朱先生派人到了紐約,并多次去審看這件鄭和寫經。
明鄭和書法寫經《發心愿》
拍賣會那天,場上出乎意料有十五位競買人一起出價,其中包括朱紹良、藏傳佛教學者一西平措、劉益謙等,他們三人間互相都十分熟悉,但事先誰都沒有談起這件事,暗暗地想撿這件國寶大漏。最終,朱紹良和一西平措不敵資本和收藏大鱷劉益謙而落敗!朱紹良懊惱不已,但也無法。
明鄭和書法寫經《發心愿》
在內地的拍賣場上,有著同樣收藏愛好的朋友們常常相遇,相見盡歡,但如果他們同時喜歡上某一件拍賣品時怎么辦?這是一個有意思的話題。筆者以為會有幾種可能,從中可以反映出人品、朋友關系的深度以及對于拍賣品的喜愛深度。
很多情況下,出于私心,朋友間對自己看上的拍品是互相保密的,談別的什么都行,當一談到:“看上哪件東西了?”對方就會躲閃:“剛來,還沒看完呢”,“沒啥可買的!”慢慢地,好朋友之間就不再互相打聽了,可以聊些朋友圈的新鮮事,避而不談自己鐘意的拍品。
2013年6月19日,在法國一家小拍賣行的拍賣會上,一件標明為唐代張萱《唐后行從圖》的繪畫作品從1500歐元起拍,經歷了45分鐘的緊張競爭后,最終的成交價達到了375萬歐元,加上買方酬金后為460萬歐元,價格飆升了3000倍!
《唐后行從圖》將拍賣的消息,第一時間被朱紹良先生聽說了。朱先生經過多日的研究,并請教了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主任委員、古代書畫鑒定家傅熹年先生,傅老認定《唐后行從圖》是北宋的作品,它自從南宋以來一直流傳有序,經過了許多著名收藏家的著錄,最后曾被古代書畫收藏家和鑒定家張蔥玉收藏過。朱先生決定競拍這件拍品。朱紹良委托旅法文物學者梁博士到預展現場幫他驗看了這幅作品。為了防止被圈內認出是對這幅畫感興趣,梁博士在看預展時,裝作漫不經心地悄悄看了原作。她向北京傳回的信息是:畫不錯!這堅定了朱先生競買的信心。在拍賣場上,為了防止別人認出,梁博士也沒有親自舉牌,她兩只手分別拿著來自北京的朱先生和拍賣場工作人員的電話,不斷將北京的競買指令復述給另一只電話里舉牌的工作人員,一切都掩蓋得非常好!大家都以為在這樣一個小拍賣行里,這次應該可以撿著漏了吧?!
拍賣場內,當拍賣師一報出起拍價1500歐元,現場的幾位買家和幾個電話競買馬上較上了勁。拍賣師完全沒有料到這件拍品會爭的這么厲害,他不斷調整著加價幅度,價格一直沖到了375萬歐元!朱先生沒能買下來這件拍品,他是在200多萬歐元放棄的。過后他聽說,最后的競爭就是在他和寧波收藏家黃柏林的電話競買和上海藏家陸忠之間展開的。三人相互都認識,當時卻互不知道誰在參與競價。朱先生當晚得知陸忠買到這幅畫后,當即表示了祝賀!
陸先生怎么也看上這件作品呢?原來,1998年,古代書畫鑒定家徐邦達與陸忠來往頗多,他總和陸家父子一起讀鄭振鐸先生編的《韞輝齋藏唐宋以來名畫集》,徐老告訴他們,書中第一幅《唐后行從圖》一定不晚于北宋,四十年代早期他曾見過,這幾十年沒有再見到,也不知去了哪里?正是因為徐老提到過這幅畫,當《唐后行從圖》出現在巴黎的拍賣場上時,陸家父子決心志在必得。陸忠的兒子陸牧滔親自到拍賣現場舉牌,最終拿下了拍品。現在,《唐后行從圖》已是陸家藏畫的頭一號藏品。
北宋《唐后行從圖》
拍賣場上,有些人一旦知道,自己喜歡的拍品也被朋友看上時,就會使出渾身解數,要讓對方讓給自己:“大哥,你不缺這一件,我這里成系列,就缺這一件,讓給我吧!”很多情況下,作為好朋友,對方一旦提出,這方也就不再參與競價,但可能會提出條件:如果你中間放棄,我可能會再出價。
有時在拍賣場上,朋友們看到互相都在舉牌,互相給個笑容或做個手勢,其中一方也有停止再出價、讓與對方的情況。這不屬于《拍賣法》禁止的競買人的惡意串通,而表現于朋友間的互相謙讓。
我曾經歷過這樣的故事。2014年5月的某天,朱紹良在北京請上海來的陸忠吃飯,我和另一位朋友作陪。正值那天是翰海的古代書畫拍賣夜場,他們二人都做了電話委托競買。邊吃飯,兩個人就陸續拿起手機口授委托競買席出價了。我當時看著兩個人你一件我一件在那里出價,就預感到,一會兒一定會遇上他們喜歡上一件拍品的時候!果然,沒有多久,兩個人同時拿起電話,互相加起價來!我們旁觀著兩位互不交流,一來一往地出價,樂不可支!逐漸幾個回合之后,陸先生先放下了電話,不知是讓給了朱先生呢還是過了自己的心理價位了呢!朱紹良最終心滿意足地買到了這件拍品!
陸忠和朱紹良在飯桌上同時出價
拍賣場上也有知道朋友和自己喜歡上了一件東西而堅決不讓的情況,一方繼續舉牌,寸步不讓,而另一方也沒有辦法,畢竟機會難得嘛!有的買家為了不讓對方看到,藏牌出價,甚至兩個朋友邊聊著天,邊一左一右在各自一側低位舉牌,相互競價,而互相卻都還不知道。
當然,一旦知道自己的好友也想要同樣的拍賣品,最好的辦法,是委托拍賣行的競買席替自己舉牌,暗地較勁,以避免當面的尷尬。
也有人為了自己能夠買到的目的,去勸說朋友別買而“打槍”的情況。他們往往會在拍賣前說自己想買的那件藝術品有問題,從而去嚇退別人。
陸忠講過這樣的一個故事。中國嘉德曾征集到一件書法作品:趙孟頫臨《蘭亭序》。嘉德送徐邦達先生鑒定的拍品中有這件,徐老就對陸忠說:這次去北京,趙孟頫一定要買,不管多少錢。誰知在嘉德預展上,不斷有人來和陸忠談趙孟頫,有幾個人用同一種方式對他說:這個是新寫的,誰寫的我們都認識,剛裱好的,哪里裱的我們都知道,再便宜也不能買。拍賣時,陸忠就沒敢舉牌。這件東西最終流了拍。后來,陸忠了解到了真實情況并找到“打槍”者進行了確認。原來,“打槍”者曾經在原藏家那里見過這幅趙孟頫,他出的買價是十五萬元,原藏家沒同意。原藏家后來把這幅字送到了嘉德拍賣,底價三十萬元。為了使它流拍,他們就編了上面的故事“打槍”,以便日后有機會再得到這幅字。
朋友間出現拍品上的競爭,有著上述許多種處理方式,“打槍”或許是最不道德的一種,因為它會大大損害當事人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