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簡歷】
陳若暉,1948年生,福建福州人。中國美術家協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福建省東方畫院院長,原任福建青年社社長。福建省高級職稱評委會評委,福建省青年美協榮譽主席、福建省畫院特聘畫師、福建省政協特聘畫師。
長期從事美術創作與裝幀設計,作品多次參加全國展覽并獲獎,作品被《美術》、《美術觀察》、《中國美術》等海內外報刊選用。出版有《陳若暉畫集》、《中國當代書畫名家陳若暉專輯》、《陳若暉扇畫藝術》、《陳若暉翰墨花烏輯》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精品選陳若暉專輯》等,編著《中外插圖藝術》等書。
1995年應邀率團赴臺灣采訪并在臺北舉辦美術聯展,1996 年應邀赴新加坡舉辦個展,1998年應邀赴日本舉辦個展,1999年以來赴歐、亞、非、美、澳各大洲多個國家考察交流,并在希臘、俄羅斯、泰國舉辦展覽。作品曾被作為禮品贈送給外國政要和友人,作品被北京人民大會堂和多家專業美術館及藝術機構收藏。個人藝術傳略刊載多部大型專業辭書。
《壯麗江山》
翰墨傳情
陳若暉
中國水墨畫為體現當代精神和當代氣質,進行了各種形式的探索,這種探索的共同特征就是強調用各種不同的材料、手段、樣式,創造新的時空境界,開拓新的審美領域,提供新的審美體驗。這里有文化學意義上的水墨符號,這里有理性主義精神的水墨抽象,更有超越自然、追索心靈境界的審美跨越。
歲月留痕《春染枝頭》《白云掠過》《在水一方》《踏雪天外》
茫茫世界,時空無限,畫家萬千,但要在中外古今經緯交織的繪畫網上真正找到適合自己的氣質個性和修養的網結,并非易事。近年來,我的創作風格給人感覺似乎一直在變,一直在尋找一種充分符合我的個性和舒展我的情趣的藝術形式,這種給人感覺多變的直觀印象其實正是我有意識追求的結果。如果讓我對自己的這種追求做一個簡潔明了的概括的話,那就是:在中國畫與外來藝術兩種“語匯”的互相交融中,創作出本質上屬于“東方思維”,又試圖突圍自己的一種新的表達。它較少受到客體、工具,理性的限制,而卻能夠使主體、修養,感情等得到自由的發揮。這是我重新整合古今、中外、雅俗等界線尋找繪畫語言張力和個人符號的嘗試,是我求變、求神,求韻、尚實、尚美、尚逸的造化。
羅川八景之二《五里潮平》
有人問我的近期作品中的變化與我近年來走南闖北,去過許多國家(包括歐洲、非洲、美洲、日本等),是否有關聯?我以為走多了,眼界開闊了,能夠更加理解現代感與民族性,創新與傳統之間的相互關系。縱觀中國傳統繪畫,從來沒有像當下受到現代藝術潮流的沖擊之大,它處在空前的兩難境地:一方面是,如果藝術吸收外來便被認為是“西化”;另一方面,如果堅守傳統,又被認為是“守舊”。其實,在我看來,中國畫無論未來如何發展,其在現代感與民族性上既有歧異又是互相關聯的。在藝術史上,從某種意義上說,現代藝術的產生就是在民族傳統的根基上“嫁接”外來文化的結果。
羅川八景之三《茅頂留云》
梵高、高更找到了日本浮世繪亮麗的平涂色彩及其裝飾與油畫色彩的某種融合點,創造了后印象派繪畫;畢加索學習了齊白石繪畫,并找到了非洲雕刻和塞尚作品的構成因素與傳統油畫造型的某種因素的融合點,創造了立體主義繪畫;馬蒂斯找到了日本浮世繪和中國畫平涂重彩與油畫色彩的某種融合點,創造了野獸派繪畫等等,這都是盡人皆知的事實。在國外參觀的時候,每當面對這些令人肅然起敬的藝術大師的作品,我都會心潮澎湃,思考良多。但我想,作為一位中國畫家而言,無論你“走”得多遠,吸收再多,多么“現代”,都要守住中國畫的底線,因為你的本質永遠是“中國”的。
《日出東方》138×69cm
在中國畫史上,“筆墨” 歷來是談論不盡的話題。從以形寫神,立形存質,到不求形似,抒寫個性,沒有一個畫家不重視筆墨。但我以為“筆墨”乃中國人表現藝術理想的抒寫方式,它體現了繪畫特殊與一般的關系,反映著每個畫家特殊與一般的關系。舍筆墨,不足以言中國畫,但筆墨不是僵化的概念,筆墨形式也可以出新、出彩。如果筆墨離開情感,離開了狀態,離開創意,那就象吳冠中先生所說的“筆墨等于零”。
《夏日熔金》68×68cm
清代惲南田說過一句話:“有筆有墨謂之畫,有韻有趣謂之筆墨。”換言之,中國畫之所以為中國畫,是因為有自己一套獨特的“言說“方式。在我看來,中國畫無論如何變化,都不能離開毛筆、宣紙的作用。毛筆區別于西方的繪畫工具,也是中國畫的表現力區別于西方藝術表現力的地方。在中國畫中,筆落實到畫面上是點,就應該保持點的特征,筆落實到畫面上是線,就應該保持線的特征。但以什么方式保持和表現,如有些傳統的東西已經不適應現實了,就應該改造。當然,改造不是完全否定。
《天地悠悠》
傳統筆墨具有很強的生命力,我覺得六法中“氣韻生動”的氣勢、意境和“骨法用筆”的線條,確實是中國繪畫傳統的精髓。我近期對作品中點線和墨韻的嘗試,其實也是有出處的,它是基于我對傳統筆法的個人理解和對外來藝術全面消化后的個性表達。我很贊賞唐代張彥遠的一段話:“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似皆本于立意,而歸乎用筆。”這是很好的理論概括。就是說,再好的立意與構思都歸乎于筆,這是入處,也是出處。其實,任何一幅好的作品,它的美學特征就是它的表現特征。當然,這里有表現的深度問題。
《竹海人家》
山水之道,自得其適。我以意象造型,來表現新水墨的精神。我喜歡追求畫面天成韻味,喜歡潑墨、潑彩后自然留下的印痕墨跡而產生的朦朧夢幻之美;我喜歡畫面的設計構成和裝飾趣味。因為一件忽視設計的作品,肯定是缺乏藝術感染力的;我崇尚簡潔、淡雅的神逸之氣,來傳遞畫中靜謐、溫馨的詩意;我喜歡靜靜地感悟那種超凡脫俗的宗教情味,使其在心靈深處絲絲、點點、淡淡中流出……筆墨形式中淡淡墨韻和大塊留白,何嘗不是一種創意。
面對萬千世界,當代藝術家在感受自然萬物,呈現內心深處的情感時,總想摒棄傳統經驗中那些無價值的物質,代之以更為純粹的藝術形式和物質語言。藝術創造、師法自然,貴在超越自我、重建自我,所謂“我之為我、自有我在”的視覺語言,也是我對新水墨的精神寫照。
《湖光山色》
中國畫是通過墨色與線條、形態與動態、韻律感與節奏感的結合、平衡、統一,顯現藝術家個人情感的內涵。給人以舒展,自信、思索的力量,筆墨美在于把絢爛歸于平淡,在空靈淡雅中尋求淡泊的心境,以淡泊表現疏朗,以飄逸表現灑脫,以最清雅、最寧靜、最平凡的傳統去適應最喧囂的現代,去追求“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兩忘,離形去智”的審美意境。
意境是中國傳統藝術的靈魂,中國古典詩詞、書法、音樂、舞蹈以至于園林,無不追求意境,但要真正創造意境,還必須在繪畫中通過構圖、造型,色彩、筆墨等手段把大自然中無形的詩意變成畫家筆下可視的形象和可感的意象。古人謂“一切景語皆情語”也。
《重走絲路古道》68×68cm
石濤說:“寫畫一道,須知蒙養",所謂“蒙養”者實際上是一對矛盾。“蒙”大概指蒙昧,未開化的,泛指自然本能的東西,“蒙養”即是學養、修養、技藝、文化傳統等等。我認為這是繪畫藝術中必須把握的分寸感。“思其蒙而審其養,自能開蒙而全古,自能盡變而無法,”應該面對自然檢驗自己的藝術學養、涵養,才能脫其蒙昧,又不失天然性,才能創造有生命力的藝術。
從事繪畫藝術的人應該吸收多方面的營養,包括邊緣文化的營養。在未來的繪畫實踐上,我覺得邊緣文化對畫家來講也是重要的,包括音樂、體育等,甚至足球對美術都有用。足球本身的排兵布陣,足球中場、前鋒、后衛的關系代表了一種文化,這種文化的進展對一個畫家作品中的氣勢必然產生一種積極的影響。
《潮起潮落》
我覺得過去有些人對繪畫素養的理解過于狹隘,認為好象在接近的文化上尋找就可以了。我認為那是沒有固定模式的,任何人類的文化,只要是你能吸收到的,能啟發你的,為你所用的,便都是有價值的。
當今畫壇無疑是一種多元并存的格局,不論傳統現代,還是中西合璧,互不相悖地存在。如何把握自己走出封閉,走向更為開放,多樣的藝術世界,尋求新的屬于自己的藝術語匯,在更大的時空框架中,建構自己的藝術空間,是每一位畫家都面臨的現實而緊迫的話題。
《片片白帆寄鄉思》69×69cm
與自然對話
徐恩存
對于畫家而言,選擇何種題材作畫,運用怎樣的形式語言,如何處理筆墨關系等等,都是對畫家能力、修養、素質的一種檢驗。優秀畫家總是在一種境界的高遠,物我兩忘的狀態里營造出一種精神家園。在這個精神家園里,他任真誠的心靈之泉自由流淌。他所展示出的圖景樸素、自然、本色,他創造的境界澄明、清新、幽遠。
《歸帆》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出這一點。畫家陳若暉的作品,給人的第一感覺便是他對自然的樸素吟詠,以及清新、淡雅、飄逸的詩意境界的熔鑄,還有他對水墨材質的悉心把握與控制的獨到性,使他的作品抒發出對大自然的一腔熱戀,在他對水墨畫做著真誠嘗試與探索的同時,他逼近了物我兩忘的境界。因此, 在他的山水作品中蘊含著濃濃的文化意義,也透出他對自與人生的思考。
《天風海濤》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從陳若暉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的創作足跡遍及天南地北,取材豐富多樣,在他筆下,蒼老的古宅老屋,水邊的孤舟木橋,水墨淋漓的山石樹木等等,都透出他對平凡題材與水墨材料的敏感與悟性。特別要提出的是,通過與自然的對話,領略造化的奧秘,他的作品無形中又流露出對生機勃勃活力的寓意進行探索。顯然,這說明陳若暉已經向模式與套路化的山水創作方法告別,注重在作品中、在筆墨中強調自己的感覺與體驗,去表現源自心靈的感受,進而形成了具有濃郁的主觀色彩與主體意識的創作觀和藝術手法。
《歸網》
因此,在陳若暉的作品中,愈來愈多的是個人化的形式語言,性情化的筆墨操作,及題材的心靈化、語言的情緒化、形象的意象化,譬如《千古奔流》、《九份月色》、《山水云天外》、《海邊》等作品都漸入了自然含蓄的境界;顯然,這里有著很大的畫家主觀處理成分。因此不能不說它與陳若暉個人氣質、素養有著極大的關系,從而使他的水墨畫浸潤了濃郁的八閩文化氣息,樸素、雋永、清新而意趣無窮。
《長城》
在陳若暉的水墨作品中,除卻筆、墨的運用之外,他又十分注重水的運用。因為在水墨畫中,不僅是一種媒介材料,還以其特有的性能,與筆、墨共同創造美感,顯示出不凡的魅力。一幅水墨淋漓的揮灑,以水的運用為主,將山石草木處理的蒼潤而有韻致,再以干筆略加勾勒皺擦,遠山同樣以水加淡墨,一抹輕掃,頓使畫面的遠近虛實,濃淡干濕、開合聚散,在無序中見有序,一切都以天成巧合,這便是《海邊》中所表現的不凡意境;使這件作品輕幽、空靈、飄逸,既有形式意味,又具筆墨韻致,給人以諸多遐想。《九份月色》是畫家在臺灣訪問時的有感之作,畫上幾筆不經意的涂抹、加皺、擦、點、染的綜合手段,表現出山石嶙峋之感,隨意的幾筆勾勒,便把山巖上的山林灌木,巧妙地置放于周邊之上,使畫面頓生活力,生機無限之感油然而生,它們活躍了畫面,而夜幕下的一輪明月襯托出的山莊老屋,平添了幽靜的詩意,營造出一種溫馨而又靜謐的南國氣息。在這幅作品里,畫家用筆灑脫,用墨成竹在胸,極富層次,淡墨、濃墨、重墨的配置恰到好處,巧妙的留白,更為畫面空間增添了豐富性,畫面的意境幽深,又充滿了生活氣息。
《嬉游》
陳若暉的作品,總是強調一種詩意,雖然多數作品是從生活感受而來的,但是最后看作品總是高于生活,總是表現出一種主觀的把握與處理,使之與生活真實拉開了距離。他善于以朦朧的色調,似夢似幻的意象,云煙一般的淡墨去營造水墨之美,去表現自然之美。應該說,陳若暉的作品是與自然對話的結果,是心靈外化的結晶。
像陳若暉這樣的畫家,不可能全然迷醉于傳統筆墨之中,置身在現代生活,面對現代生活,都啟迪著他要創造新形式、新語言,用新的表現方式去表現新世界、新空間與新的精神氣象。陳若暉并沒有囿于傳統,而是在面對無極的造化,以一個當代人的心胸與眼光去觀賞自然,理解自然,在直接與自然對話之中抒寫真情實感,這就使他的作品擺脫了概念化、模式化的束縛,而更具新生活的美感。這種美感是富于創造性的,因為它全然不是對傳統的摹擬;這種美感是樸素的,因為它全然是畫家自己審美體驗的結果。勿須矯揉造作;這種美感是真實的,因為它是畫家在生活中親身擷取的事實,是在自然中提煉的精神結晶。
《一簾幽夢》
當代中國畫正面臨著這樣的抉擇;是回首傳統,鉆入故紙堆中,以臨摹傳統為己任,還是直面新生活,創造新語言、新符號,展示全新的時空圖景。至少,在陳若暉看來,后者比前者更重要,因為后者體現著新生命活力,是對筆墨當隨時代的當代實踐,惟有如此,傳統才能得到發展,有發展才有真正的繼承。正是在這一層面上,陳若暉發出空前的激情,他辛勤地在時代生活中擷取片斷,將其經過詩性的熔鑄,展示出清新、生動的現代美感,給人以精神上滿足。
《自得其樂》
眾家評說陳若暉
范迪安(中國美協主席、中央美院院長)
他先是潛心近代傳統,研習形象塑造上意境營造的基本法則,當他嘗試以水墨為本,兼以潑彩、破彩、重彩等技巧時,他打破了法則與程序的束縛,使作品富有筆意率性、韻律變化豐富的強烈形式感。達到境界清新、意趣別致、墨色華滋的一家特色。
他在畫面里向往自然與心境的統一。水色迷蒙的月下津渡,云氣蒸騰的深山飛瀑,紫暮浸染的峰巒重障……都是他心系自然的寫照。可以說他的畫是一種逸興的流露,逸興所至,畫為心聲,述已之懷,也感染于人。
摘自《逸興所至畫為心聲》
《靜觀云起》
徐恩存(美術評論家、《中國美術》總編)
陳若暉的作品,總是強調一種詩意,雖然多數作品是從生活感受而來的,但是最后看作品總是高于生活,總是表現出一種主觀的把握與處理,使之與生活真實拉開了距離。他關于以朦朧的色調,似夢似幻的意象,云煙一般的淡墨去營造水墨之美,去表現自然之美。應該說,陳若暉的作品是與自然對話的結果,是心靈外化的結晶。
象陳若暉這樣的畫家,不可能全然迷醉于傳統筆墨之中,置身在現代生活,面對現代生活,都啟迪著他要創造新形式、新語言,用新的表現方式去表現新世界、新空間與新的精神氣象。陳若暉并沒有囿于傳統,而是在面對無極的造化,以一個當代人的心胸與眼光去觀賞自然,理解自然,在直接與自然對話之中抒寫真情實感,這就使他的作品擺脫了概念化,模式化的束縛,而更具新生活的美感。這種美感是富于創造性的,因為它全然不是對傳統的模擬,這種美感是樸素的;因為它全然是畫家自己審美體驗的結果,毋須矯揉造作,這種美感是真實的;因為它是畫家在生活中親身擷取的事實,是在自然中提煉的精神結晶。
摘自《與自然對話》
《紅河谷》
林公翔(美術評論家、作家、編審)
陳若暉給我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他是一位在五光十色的紛亂中能沉得住氣的畫家,瀟灑時他狂放熱烈,安靜時仙風道骨。他不與當下的現實世界輕易隔絕,但也不去趕潮流,而是收放自如,他總是不停地畫。
摘自《大海·親情·藝術》
很久以來我沒有這樣心靈上的震動,這是一個意想不到的感受,她激發起我對某種東西的向往。那來自生命深處對遙遠的時光和和諧的自然的緬懷和追憶。陳若暉用他的毛筆和色彩演繹出來的無數遐想使我感動,不由自主的喜歡。
摘自《陳若暉的藝術城堡》
《國色》
周衛民(美術批評家)
對于陳若暉的畫,無論你如何把握和品味,都能在那種流動的韻味、形色的效應、大膽的謹慎、必然的偶然、若即若離的筆觸,練熟和稚拙的技藝的奇妙統一中,見其張力韻味。
這在他的近作中表現極為突出的是把“海”做為藝術的母題,并由此推演出相關的題材與圖式。因此,這些贊美和謳歌“ 海”的作品則給人以典型的“海”的文化品格,他運用淋漓酣暢肌理紋皺,傳遞出種種對生活的觀照。至此,在海天,潮汐與波濤、浪尖上我們讀懂了他對“海”對形式所寄托的所有意義,“海”的系列作品。不僅顯示出它的存在意義,而且具有一定的表現力和鮮明的形式美感。不管是以藍綠色調,黃褐色調為主,經過慎密肌理柔擦,刮擠相襯的效果呈現,或以綿麻的布紋顯現來烘托主體形象表現。皆使畫面產生一派奔突的節奏和韻律感,另一種大膽使用干濕色彩效應,用構成主義的錯位手法,使畫面在渾濁寂沉響亮熱烈中疊合,如音樂中的復調之音。這些與整體畫面的形色構成了靜動、恬淡、豁然、自由的張力和互補的藝術畫面。這些指向的實現充分顯示了陳若暉的才華。
摘自《詩意的創造》
《扇面》
作品展覽、出版年表
1980年,作品《家鄉茶》入選全國第二屆青年美展(北京)
1981年,作品《回歸雁》《橋》入選建黨60周年全國美展(北京)
1982年,作品《剪掉髻子當紅軍》參展后,被積翠園美術館收藏(福建)
1983年,應外事部門邀請創作《畢科莫風光》贈送赤道幾內亞共和國政府
1984年,作品《深山擒敵》入選全國連環畫展(北京)
1985年,作品《海水》入選全國第六屆美展(北京)
1992年,《陳若暉畫集》入編《當代美術家作品與欣賞》叢書(長春)
1994年,作品 《月下津渡》入編《20世紀國際美術精品薈萃》(北京)
1995年,作品《春意濃》入編中國美協主辦《美術》(北京)
1995年,應邀率團赴臺舉辦兩岸書畫家聯展,并有作品被收藏(臺北)
1996年,應邀赴新加坡舉辦個展(新加坡)
1998年,應邀赴日本舉辦個展,并有作品被收藏(日本)
2000年,作品(世代漁家》等5幅作品入編《美術觀察》(北京)
2001年,作品《無邊落木蕭蕭下》為鯉魚溪國賓館收藏(福建)
2002年,作品(帆影》等4幅作品入編《中國美術》(北京)
2003年,作品9幅《陳若暉專輯》入編《當代書畫名家精品系列》(北京)
2004年,作品13幅《陳若暉專輯》入編《中國美協會員精品展》(北京)
2008年,作品《祝福》入選“盛世丹青”全國中國畫名家邀請展并被收藏
2008年,作品《百合祥和》入選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全國中國畫名家邀請展并被收藏(上海)
2009年,作品《梅竹知音》入選閩、港、臺、澳中國畫邀請展(香港)
2010年,作品《云山怡然》入選全國當代水墨畫名家學術邀請展并被收藏
2011年,作品《能寫凌云志》入選紀念辛亥革命全國中國畫邀請展(《美術》、上海東方美術館)
2012年,作品《武夷流香澗》等5幅入選閩滇書畫名家澳門邀請展,并有作品被收藏(澳門)
2013年,應邀為福建省委創作大幅山水畫《錦繡系列》作品三幅均被收藏。
2013年,作品《錦繡江山》大幅山水畫為北京人民大會堂收藏(北京)
2013年,策劃參與《絲路畫語》閩疆文化交流活動,作品《鹿鳴金秋》《閩山多靈秀》等7幅參展后均為主辦方收藏(新疆)
2014年,作品《片片白帆寄鄉思》參選福建省畫院提名展,作品為省畫院收藏(福建)
2014年,作品《雪戀悠悠》《云霞伴歸舟》等多幅作品,參展于第二屆《絲路畫語》閩疆書畫交流展作品均為亞歐美術館及藝術機構收藏(新疆)
2014年,應邀參加中國美協主辦的《全國中國畫名家畫宜興作品展》并入編《翰墨宜興》大型畫冊,有作品被主辦方收藏(江蘇)
2015年,應邀赴尼泊爾、不丹文化考察,作品《國色》牡丹圖為不丹王室收藏(北京)
2015作品《天風海濤》入編第十四屆亞州藝術節海絲情懷大型畫冊(泉州)
2015年,作品《日出東方》入編2015廈門藝術博覽會大型畫冊(廈門)
2016年,作品《閩山古道聯絲路》入選全國畫院雙年展(北京)
2016年,應邀赴泰國舉辦畫展(泰國)
2017年,應邀赴希臘、土耳其舉辦畫展,希臘總理與希臘大使參觀展覽并接受本人書畫作品(希臘)
2018年,應邀赴俄羅斯舉辦畫展(俄羅斯)
2019年,作品《四季如歌》四條屏、《羅川八景》組畫等,入編《兩岸美術》
作品《歲月留痕》四條屏、《回眸》等,入編《東方收藏》
2019年,作品《繁花似錦》參展“慶祝建國七十周年書畫展并入編大型畫冊(福建)
李苦禪大師的點撥,在我漫長的藝術生涯中受用無窮
與全國美協主席范迪安、駐會副主席分黨組書記徐里、著名畫家林容生等歡聚一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