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簡歷
胡林,1963年12月生、漢族,字墨林、號明山悟禪人,書齋名:林藝軒,湖南芷江人,先后畢業于懷化學院美術系、湖南師大美術學院。曾深造于文化部中國國家畫院,
廣州美術學院室內設計研究生課程班,中國藝術研究院杜滋齡工作室訪問學者。現任教于懷化學院美術與設計藝術學院,副教授,懷化市國畫院副院長、秘書長。湖南中國畫學會理事、湖南美術家協會會員、湖南九歌書畫院特聘畫家、湖南藝術設計家協會會員。
先后師從楊曉村、易圖境、莫高翔教授、王迎春研究員、龍瑞院長、博士生導師杜滋齡。出版有中國藝術家選集《國畫家.胡林》專集、中國當代實力派畫家從書《胡林作品》專集、《胡林水墨畫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2019收藏年鑒人物志:胡林卷》等。湖南衛視“藝術玩家”欄目曾進行專題介紹。參加2008“藝術湖南”美術作品晉京展,榮獲2009湖湘畫壇十大年度人物,2016年參加北京宋莊京華美術館水墨新語高研班導師聯展。
《家園》180×230cm 紙本水墨
水墨人物畫在禪境中的意趣表現
文/師古
我與胡林先生相識應該是在二十年前的懷化師專美術系,那時他還是一位風華正茂的大學老師,當然是他的美術作品,是他寧靜淡泊的性情在冥冥之中與我結下的這份塵緣。
歲月在指尖是難以抵擋風雨追趕的,而只有繪畫藝術的生命在傳統與現代廝磨中會放出異樣的光彩,這也給他的美術教學及國畫創作注入了青春活力。他懷揣著一份執著堅定的信念,不分春、夏、秋、冬的在墨海中求索,思考著傳統國畫與現代水墨畫筆墨語言的結合問題,在繪畫藝術道路上一步一個腳印的行走與耕耘,從而使他的繪畫創作水平不斷的走向一個又一個的新高度。
《苗家老庚》220×130cm
胡林先生現為懷化學院美術學院副院長、副教授,他主攻水墨人物畫,兼畫國畫花卉,是一位德藝雙馨的藝術家。他在幾十年的教學生涯中,看重繪畫理論與繪畫實踐結合的意義,注重國畫筆墨語言鍛造與藝術個性的培養,走過了許多艱難的求索之路:1985年他趕赴北京拜盧沉、周思聰兩位大師學習水墨人物畫,在學習中他刻苦勤奮,認真揣摩,顯示出了很好的稟賦,得到了兩位老師的悉心指導,并與兩位老師結下了很深的友誼。
《消夏圖》138×69cm 紙本水墨
翌年在盧沉先生的幫助下他如愿以償地考上了中國畫研究院(現在的中國國家畫院)再次深造,他非常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每天除了五六個小時的睡覺時間以外,他就是把整個的身心撲在了畫畫當中,要不臨摹、要不寫生、要不速寫、要不創作、要不坐在導師們的畫前細心地瀏覽拜讀,求證繪畫中的某些難點問題。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在藝術道路上表現出的探求真理的精神,得到了王迎春、龍瑞兩位導師由衷地稱贊并傾心教導,使他的中國人物畫在感悟與踐行中突飛猛進。
《古梅樹下》138×69cm 紙本水墨
1993年因學院美術系要組建設計專業,他受學院領導的重托,考入了廣州美術學院室內設計研究生課程班學習,肩負重任,不辱使命,取得了優異的成績。這次交叉學科的美術學習使他受益匪淺,擴大了他美術的視野,也為他今后的繪畫創作注入了新的營養。2006年9月已是副教授的他,以訪問學者的身份去了中國藝術研究院“杜滋齡工作室”學習,這一時期是中國美術事業發展繁榮的一個黃金期,他對繪畫藝術的學習訪問,開闊了他的視野,提升了他的藝術品味和藝術的境界,他從心底記錄下了所感受到的中國美術發展的一些瞬間與輝煌,結交了一大幫畫界的同學、朋友,他們對胡林先生的繪畫思想、繪畫表現、繪畫方向都給予了幫助和影響,他這次在京訪學收獲是巨大的。
《籍賞竹》138×69cm 紙本水墨
胡林先生早期的人物畫作品是以寫實手法占主導地位的學院派,他一邊創作一邊教學一邊思考,奠定了他扎實的造型能力和審美意趣,如《男學生》《女大學生》《守夜人》等中國畫人物作品都屬于這個范疇。他在不斷深入生活的基礎上,擠時間畫了大量人物速寫和人物素描,同時在他求知的眼光不斷地轉向北京的時候,強大了他的內心世界,豐富了他創作的源泉,其形象思維的超凡與他創新的能力都凸顯在了他的作品中,并在觀眾或讀者的心里得到了充分地展現。2007年湖南衛視“藝術玩家”作專題對其繪畫創作以及個人畫展進行了集中展播與介紹,他的中國人物畫作品《八月苗嶺》隨2008年的“藝術湖南”在中國美術館展出,受到了好評。
《曹孟德著詩圖》138×69cm 紙本水墨
因此,胡林先生在2009年的湖南畫壇書壇年度人物評選活動中被評為“2009年湖南畫壇十大年度杰出人物”。
胡林先生的中國人物畫有了自己很好的走勢與定位,并且有了品味,有了檔次,我非常欣賞和喜愛,我在由馮遠先生主編的《中國畫廊全集》一書中也讀到了他的中國畫人物作品,如《讀佛祖經文》《松風高士圖》《讀詩品月圖》《東坡居士觀荷圖》《東坡品硯》《竹林七賢》等等作品。這是一部刊登了許多名家作品的畫集,胡林先生的作品也在其列,充分說明了他繪畫理念的前衛與繪畫思想的轉變與成熟,他的作品得到了畫界的認可和肯定,他接連被湖南、北京多家畫院聘請為專職畫家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品石聽琴》138×69cm 紙本水墨
我記得黃賓虹的一句話“唯絕似又絕不似于物象者,此乃真畫”用它來形容胡林先生的作品的抽象意趣是再恰當不過的了。他的中國人物畫的意念與意象以中國傳統的繪畫思想為根基,在似與不似之間,用筆用墨簡潔,有意趣的歡悅,也有思想的深度,2017年即將刊登在《兩岸美術》上的專題美術作品有8幅,我有幸,率先目睹,這些作品使我眼前一亮,也很入我心,其中有人物畫羅漢系列作品4幅,花卉寫意作品2幅,花卉工筆作品2幅。羅漢系列《羅沽羅羅漢》、《半托迦羅漢》、《蘇頻陀羅漢》、《那伽犀那羅漢》是他從追求學院派造型藝術風格轉變到現在追求傳統繪畫風格、現代筆墨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陶淵明》13×69cm 紙本水墨
一尊站姿羅漢面右側,手拿竹杖,長衫,慈眉善目,另三尊羅漢為坐式,面目透著智慧和吉祥。羅漢的頭部造型多用淡墨,并飾以淡彩,眉骨、顴骨、下顎骨、頭骨的結構特別突出,極盡夸張眼、嘴、鼻、耳部的造型和傳神功能。衣著淡墨勾畫,線條簡練,手自然地握住枯墨的竹杖,四羅漢形態各異,形神兼備,仙風道骨與不同凡俗的思想表現隨著畫面的主體自然而然地流露,非常生動鮮明。四羅漢圖均配有縱向兩至四行隸書,幾十字不等的變形而略兼魏碑風格的書法,再在恰當處配以若干印章,充分彰顯出了中國傳統文人畫的氣象和遠離俗世的幾份禪意。可以看出胡林先生的羅漢人物圖系列從整體構思、布局,再到用墨用色,給人以古樸、成熟、清新、空曠的感覺,也凸顯了中國畫“以墨為主,以色為鋪”以及“密不透風,疏可走馬”的繪畫理念,同時表現出了一種樸素的佛教思想,是追求意象,追求氣韻,追求禪境思想的好作品。
《竹園琴聲》69×138cm 紙本水墨
胡林先生擅長人物畫,他創作的作品有傳統繪畫的成分,也有現代繪畫的元素,他除了畫人物,他對花卉和書法以及篆刻、詩歌的愛好也情有獨鐘。在他的畫室“林藝軒”里我經常看到他在作畫、寫書法或作詩的身影,當他完成一幅作品,用一手漂亮的字題上一首詩歌,鈐上自己篆刻的印章時,那撲面而來的書卷氣,那慢慢盛開的詩情畫意和那無比的快樂與幸福感我真是無法言表。他是一位非常有才氣的畫家,也是大學里一位以身作則,德才兼備的老師,他練就的一身硬功夫,即將在《兩岸美術》的4幅花卉作品里讀出:寫意《墨竹圖》以臥竹橫式構圖,一枝枝墨桿破巖而出,凌霄而蒼勁,側鋒入筆,墨葉的大小濃淡相間里如刀刺風,再題上詩款鈐上印章,頗有中國傳統繪畫的意蘊。他的墨竹多以臥竹展現,葉細長如刀,有自己的特點;寫意《梅花圖》虬枝橫走,花朵稀疏而簡單,奔放中顯得蒼老而遒勁;工筆《芙蓉花》在層層渲染的墨色里淡雅恬靜和華貴;工筆《荷花》又在層層設色中,肥大的葉與那出水的花朵亭亭凈植,爭相斗艷,一瞬間他幾十年在課堂上帶學生畫畫練就的繪畫功底和心性也隨之躍然紙上。
《伯牙撫琴》69×138cm 紙本水墨
胡林先生具備了一個優秀畫家和優秀教師的品質與畫技,在他的作品里蘊含了畫理、畫意、畫趣,有“意存筆先,畫盡意在”的哲思。畫如其人,他在生活中就是一位相交如水的君子,他的作品,特別是他的人物畫充滿了禪境的畫理,就是一種美好,一種真性情,一種淡泊的人生處事的思想在畫中的真實顯現,這種思想始終在潛移默化著觀眾與讀者的心靈。
2017年6月末寫于市博物館書齋
《東坡先生讀書圖》136×68cm
論水墨人物畫造型與表現
——“意象造型”的書寫性筆墨
胡林/文
[摘要] 中國傳統繪畫理論強調主觀情思及抒情性情感表達,造型上要運用“意象造型”,用筆用墨要偏重其書寫性。書寫性筆墨對造型的統攝力越強,統一就越明顯,作品的意境就越感人。
[關鍵詞] 水墨人物畫“意象造型”“書寫性”“筆墨”
中國藝術是世界藝術之林“景觀”中最茂盛的尊貴族群,它以獨特的藝術方式闡釋了人與自然的一種和諧,寫意人物畫便是這一族群中粗壯而結實一株,它不僅歷史悠久,而且依然蒼翠茂盛,中國美術史記載的春秋戰國人物帛畫《龍鳳人物圖》、《御龍圖》距今已有二千多年歷史,宋代梁楷首創的大寫意《潑墨仙人圖》、《李白行吟圖》也有近千年,明代陳老蓮的《水滸葉子》,清代任伯年的肖像及仕女、高士人物畫再次將它推向高峰。現代大師蔣兆和《流民圖》以堅實的造型、蒼勁的筆調,黃胄新疆題材的寫意人物以流暢、抒情、率真的“復線”用筆再次書寫了它輝煌的歷史,二十世紀末它有了一個新的名稱——水墨人物畫。
《羅漢圖2》180×95cm 紙本水墨
水墨人物畫也稱“寫意人物畫”,它最大的特性就是“寫意性”通過寫意的筆法進行造型創作。從水墨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三種內容題材的表現難度來看,水墨人物畫的造型難度要大于其它二種,東晉畫家顧愷之在《魏晉勝流畫贊》一書中寫到“凡畫,人最難,次山水,次狗馬,臺榭一定器耳,”①。
“意象造型”表現,強調它的書寫性、抒情性。對中國理論上講的“書畫同源”要進一步深入了解
《羅漢圖3》180×95cm 紙本水墨
一、 “意象造型”是一種表達人的主觀情思與情感的藝術造型
中國傳統繪畫理論強調主觀情思及抒情性情感表達,造型上要運用“意象造型”,用筆用墨要偏重其書寫性。
中國古代繪畫藝術理論很早就重視畫家主觀情思表現,強調藝術家個人的內在人品、胸次、氣質、情性、意興的重要性。藝術家表現不再著眼于客觀對象之形神氣韻。而專注于藝術家個人內在的精神情思和氣韻意興,使水墨畫所洋溢的抒情寫意性藝術體現為一種哲思,一種自我的精神、情感的升華,一種民族精神在繪畫中的延續。
《清新荷塘》180×80cm 紙本水墨
水墨人物畫的“意象造型”所反映的完全是畫家胸中之“心象”或“意象”的跡化或“外化”之物,即所謂意象表現。意者:意思、意味,象者:形象、物象[詞海:注解],也就是有意思有味道的形象表現,它是以“意象造型”為造型手段的。這種“意象造型”它不同于注重視覺真實、以形似為目的表現景物的“寫實造型”,也不同于抽象藝術繪畫脫離客觀物象,找不到自然具體物象的“抽象超越”。而是既感悟造化,又依據心源,達到物我之間,一種交溶的和諧。這種“意象造型”離不開對客觀自然物象的觀察、提煉與超越。更要求自然合度,氣韻生動,神完意美。這種意象表現既具有高度的抽象概括性和主觀創造性,又非完全脫離視覺經驗的純抽象表現,它有較好的審美普遍性特點,在美學思想上強調“書畫同源”,以書入畫“畫中有詩”,追求“詩情畫意”的文學意味的“意象造型”形式。它還需要用文學的藝術思想和書法的美學觀念來指導畫中的“意象造型”,并在水墨畫中充分地表現藝術家的夢境,文人的書卷氣,使其成為一種講境界、講格調、講品味的藝術。
《仰首新篁》180×85cm 紙本水墨
二、“意象造型”與書寫性筆墨形式統一是藝術的標準,也是水墨人物畫的追求
1. 中國水墨畫“意象造型”的書寫性與筆墨、形式、風格
中國傳統繪畫藝術以線為代表,線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高度概括提煉后形成的主觀藝術語言形式。以線為造型手段的中國水墨畫表現的是一種“意象造型”精神。而線必須是以書寫形式來完成,無論是書法中的線還是畫中的線,只有用書寫方式才能完美表達它自身的內涵。
書寫性來源于書法,漢代書法家蔡邕在《筆論》中談到:“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后書之,若迫于事,雖中山兔毫不能佳也”,書寫性能使人的情感自覺或不自覺地外泄出來,并得以輕松訴諸表現。特別是在激情狀態下,尤其如此。其隱含的便是自身的存在及情感價值。
《文玩》54×30cm 紙本水墨
書寫中的筆觸也是其表現水墨人物畫的重要一環,書寫性的情感要通過筆及墨在宣紙上的筆觸來造型表達,傳統稱之為“筆墨”關系。用筆有筆調,古人謂之筆法,蔡邕在《九勢》一書中說“夫書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生,形勢出矣,故曰:“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惟筆軟則奇怪生焉,”“逆鋒、轉筆、藏峰、藏頭、護尾、疾勢、掠筆、澀勢、橫鱗此名九勢。”九勢雖是針對書法而言的,但“書畫同源”,書法中的筆法可借鑒。畫中的筆調也是通過運筆的起伏跌宕呈現出來的頻率基調。“提、按、頓、挫”表現為用筆的上下運動頻率,“輕、重、緩、急”表現用筆的水平運動頻率。筆調仿佛音樂中的旋律,隨著繪畫過程展現其價值,情調與筆調的時間節奏相統一為“同律”。
用墨有墨調,通過對墨的“潤、枯、濃、淡”的側重性運用,形成具有變化的墨白整體效果,墨調濃重適合于表現陽剛、莊重、豐實,墨調清淡宜于呈現陰柔、虛實、淡泊,墨調潤澤長于顯示華滋、秀潤、麗質,墨調枯竭易于展現蒼勁、厚樸、無華,各種墨調的墨法組合起來可形成有節奏的表現階梯。統一筆墨形式及風格是“意象造型”書寫性的完美追求及結果。它必須對構圖、筆調、墨調有一個有機的融合,方能呈現出整體氛圍,才能達到一定的繪畫意境,作品意境中透露出的情感越濃烈。書寫性筆墨對造型的統攝力越強、統一就越明顯、作品的意境就越感人。
《清雅之氣》54×30cm 紙本水墨
2. 西洋繪畫的筆觸、書寫性與主觀情感抒發
西洋繪畫雖然與中國繪畫有本質的區別,但因十九世紀末以來受東方藝術的影響也開始將主觀抒情寫意性的藝術表現形式用之于油畫中,形成了有筆觸及書寫性油彩的油畫作品,這一現象是西方藝術發展史上一次革命性的飛躍。完成這次飛躍的是后期印象主義代表人物塞尚、梵高、高更。特別是梵高在《向日葵》、《自畫像》、《咖啡店之夜》等作品,把發至生命深處的情感、狂熱、激動的情緒,通過筆觸、線條、書寫性油彩表現了出來。他認為藝術是“傳達自己的印象——這僅是藝術家的第一個任務,第二個,而且是最主要的任務,是在作品中注入自己的感情”②。梵高的作品以其燃燒的熱情給大自然以生命。野獸派代表人物馬蒂斯對線及書寫性又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中國理論界有人認為他的作品就其畫意來說,和我國某些文人畫有共同之處。立體派的開山大師畢加索的作品也是用強烈的筆觸及書寫性的線條及色塊,以獨特的風格表現他的主觀世界。
《清賞》54×30cm 紙本水墨
三、繼承與開拓水墨人物畫的“意象造型”是保持中國味的基本,是對中國文化的尊重
在“國際化”、“全球化”的文化口號成為時髦語時,我們更應該強化和挖掘自己民族文化中有個性的表現語言。中國藝術是在幾千年文明的基礎上,是在通過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產生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禪宗文化等主流文化的基準上逐漸發展起來的,它具備了一種“內斂”的價值意識,堅持強調美與善的統一,注重藝術的倫理價值,強調藝術的表現、抒情、言志。造就了中國藝術以景象為原象,以意象為本體,以天地為生成變化的天人和一的理想、夢幻境界。“民族的精神是國民藝術的血肉,外界思想是國民藝術的滋補品”③(潘天濤語)“現在我們應該自己站起來,發揚我們民學的精神,向世界伸開臂膀,準備和任何來者握手”(黃賓虹語),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著名油畫家靳尚誼,在最近的中央電視二臺《大家》欄目里跟主持說:“中國油畫就目前來說,很難達到一個高度,因為它是外來品種,人家已把“十八班武藝”都玩過了。而真正有希望的是從傳統土壤里誕生的水墨畫,它能與世界高層藝術抗衡、比肩。隨著中國政治民主化推進,經濟迅猛發展后,文化必然產生強勢,這時以國學為底子的中國水墨畫將代表中國民族形象與世界藝術強國,美國、英國、歐盟諸國的藝術界一流大師對話。”
《賞蓮》54×30cm 紙本水墨
“意象造型”是中國水墨畫的基本骨骼元素,離開了它就沒有中國味,也就產生不了有詩意、有境界的水墨畫作品,與西方藝術界的對話就更無從談起。
綜上所述,“意象造型”及筆觸、書寫性筆墨(或油彩),不論是在中國水墨畫,還是西方油畫中都有所體現。只是在中國傳統藝術的長河中它出現得早,表現的較為深刻。它更適合中國人的情感、詩境的表達。更適合中國的繪畫材料及工具。保持和發揚這種既有傳統又很現代的水墨人物畫的造型及表現形式,能起到豐富人類精神文化的作用。為繼承和開拓中國藝術的精華、弘揚民族文化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① 、②中國文化精華全集,藝術卷,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出版,1992年5月第一版
③ 潘天濤,《中國繪畫史略》
《沅州石雕》54×30cm 紙本水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