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武漢為中心的“抗疫”戰爭,在全國打響。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全國各地的醫護工作者、黨員干部、人民子弟兵紛紛請戰,奔赴疫情防控第一線。
作為一名畫家,我無法深入一線,但我可以用手中的畫筆,去記錄這個重大時刻的每一個瞬間,以藝術的方式走進“堅守在祖國最需要的崗位上的英雄們”,用一個個感人的畫面,傳遞中國力量,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貢獻阻擊的一份綿薄之力。
這一幅幅圖像,不僅僅是對他們的最真誠地敬意,更是對這段歷史的記錄。
藝術簡歷
鮮小云,職業畫家,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淘藝商城四川書畫院院長,綿陽市美術家協會常務副主席。
他創作的作品曾先后參加中國美術家協會、文化部舉辦的大型美展,并先后獲金、銀、銅,優秀作品獎,作品被張大千博物館,李白紀念館收藏。其作品曾傳播德國、美國、加拿大、韓國、日本、澳大利亞、新加坡、香港、澳門、臺灣等國家和地區,2016年在泰國參加中泰建交70周年文化交流活動其佛教題材作品受到泰國人民的歡迎。
緊急出征
2020年鼠年春節正月初一,“新冠肺炎”疫情“戰疫”集結號吹響。在黨和政府的號召下,全國各地的醫護工作者第一時間集結,放棄與家人的團聚,緊急馳援武漢,奔赴疫情防控的一線戰場。
《出征前宣誓》
《告別》
武漢戰“疫”
在武漢,在全國各地,醫護工作者日夜奮戰在疫情防控第一線,堅守在祖國最需要的崗位上。他們用自己的堅守,表達對生命的敬重,詮釋對職業的忠誠,不負黨和人民的重托。
《開始戰斗》
《夫妻同戰》
《共產黨員上》
《爭分奪秒》
《重任》
醫院建設
病房緊張,武漢市1月23日決定參照2003年抗擊“非典”期間北京小湯山醫院模式,在武漢職工療養院建設一座專門的醫院——武漢火神山醫院。2月2日上午,武漢火神山醫院交付使用,從方案設計到建成交付使用,僅用了10天時間;1月25日,武漢開始修建雷神山醫院,于2月8日交付使用,當晚開始收治首批患者。
《雷神山搶建中》
《火神雷神十天建成》
子弟兵來了
經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批準,軍隊抽組1400名醫護人員,從2月3日開始,承擔武漢火神山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專科醫院的醫療救治任務。2月2日,醫療隊伍和醫療物資運抵武漢。
《武漢集結》
《重任在肩》
《湖北姑爺》
各方支援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在武漢疫情最嚴重的時刻,一支由市民自發組織的愛心車隊,免費接送上班的醫務人員;餐飲小店的90后夫妻每天開著車把熱心飯送到“前線”。與此同時,來自全國各地的物資陸續送抵武漢。“風雨同舟,眾志成城”的中國力量,在這一個得到最生動的注解。
《愛心專車》
《小店》
《熱飯》
《支援》
節日片段
2月8日,農歷正月十五,傳統的元宵佳節,勇士們始終堅守在一線“戰場”,一盒方便面就是他們的節日大餐,親人的思念,只能通過視頻,送上彼此的牽掛與祝福。
《元宵團聚》
《女兒放心,我們都好!》
基層防控
春節返鄉的熱潮,讓疫情隨著人員的流動在全國蔓延。全國多個地區對小區、村落實行“封閉管理”,在城鄉社區、街巷院落,構筑起一道堅實的“疫情阻擊防線”。
《抗擊疫情 人人有責》
《入戶排查》
《責任到崗》
勝利的曙光
一線的英雄們,每天都在連軸轉。轉運病員醫護工作者在待命的間隙,們靠在救護車上小憩。在武漢方艙醫院,護士們組織病情較輕的病人跳起了壩壩舞,幫助他們解壓。1月29日上午,四川省首例確診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患者出院。到2月14日8時,全國累計治愈出院病例6912例,讓我們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待命》
《病區壩壩舞》
《一家親》
《出院》
張登軍,綿陽晚報記者,四川省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綿陽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2018年獲“四川省報紙副刊十佳記者”。長期從事文化領域新聞報道,有新聞作品獲趙超構新聞獎、四川新聞獎、四川省副刊好作品獎,主筆撰寫《綿陽記憶》《游仙文物》由出版社出版。業余從事文學創作,有小說、詩歌、散文在各級刊物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