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簡介
王景春,河北省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將軍部長書畫院院士,中國藝術書畫院外聯(lián)部部長,河北省企業(yè)界書畫家協(xié)會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河北省楹聯(lián)學會藝委會委員,石家莊詩詞學會終身理事,河北省政府文史館書畫詩詞藝術研究院院士,國家一級美術師。
《百子圖》
工筆春秋 古韻景象
——略談王景春工筆畫
文/董培升
王景春出生在承德圍場的壩上高原,這里曲徑通幽,優(yōu)美寧靜,沒有城市的喧囂、污染,不是桃源勝似桃源,是一處自然淳樸、野趣天成的旅游勝地。在壩上美麗的靈山秀水之間,培育了他愛美、知美、求美的心性,自小和翰墨結下了不解之緣,喜歡涂鴉,后來虛心求教,師從鐘長生、江楓、徐文山諸名家,開始了研磨臨池生涯。
《駿馬圖》
王景春承繼了傳統(tǒng)工筆畫優(yōu)秀品質,以其工筆精謹細膩的筆法描繪花鳥景物,宣泄自我情感。他的《百子圖》拙樸靈動、童趣盎然,《四美圖》之美女秀麗端莊、古典精致,《駿馬圖》的駿馬遒勁蒼雄、神態(tài)逼肖,《國色天香》《富貴花開》中的牡丹在簡約中透著浪漫才情,畫面姹紫嫣紅、流光溢彩、典雅大氣。這些作品不僅造型逼真,具有很強的描寫性,而且富有情感的表達,能畫出禽鳥活躍之態(tài)、花卉芳艷之色,從而使工筆畫的創(chuàng)作在造型更加準確的同時,保持了線條的自然流暢和內容的詩情畫意。
《魚》
工筆畫在唐代已盛行起來。一般先要畫好稿本,一幅完整的稿本需要反復地修改才能定稿,然后覆上宣紙或絹,先用狼毫小筆勾勒,然后隨類敷色,層層渲染,從而取得形神兼?zhèn)涞乃囆g效果。王景春嘴不巧,不善說,卻能夠撐得住氣、經(jīng)得起喧囂。這么多年在藝術道路上孜孜以求,沉心做畫,嚴謹治學,勤奮用功,做細活、做慢工,一枝一葉、一翎一毛、一筆一劃都精心打磨,無不彰顯著鮮明的古典美學特征和無窮的傳統(tǒng)藝術魅力。尤其在生意場中摸爬滾打這么多年,他沒有患得患失,不以己悲,不以物喜,潛心研究工筆花鳥的大小、層次、顏色差別,認真熔煉藝術作品的價值,讓自己的技藝越來越精致。
《工筆花鳥四條屏》
工筆畫的語言是以毛筆的敏銳性、透明均勻的渲染、絹或宣紙體現(xiàn)出的特殊機理效果,無論“勾線填色”,還是“沒骨”
技法,都要在畫前要打草稿和反復研究,不然失之草率、前功盡棄。他一方面注意借鑒他人所長,虛心請教不恥下問,全身心地研習工筆畫的筆墨與色彩,形式與構圖,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風格與流派,氣勢與意象等多方面的藝術理論;另一方面特別發(fā)揚了圍場人的吃苦耐勞精神,從一點一滴做起,務實尚學,用心思考,追求傳統(tǒng)理想化的平靜肅穆的美,強調造型的準確性。縱觀他的工筆作品,一花一物都傾心到形式精益求精的地步,將自然形象洗練化與古典造型理性地完美結合在一起,宛若物欲橫流中一縷翠綠的風。
《富貴吉祥》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圍場壩上有深厚的文化積淀,王景春執(zhí)著地從中吸取養(yǎng)料,在畫作的風格、形式、技法上,找尋能夠代表本民族藝術的文化之根,用藝術的旋律和色彩建構文化基因里的生命回響。隨著閱歷與年齡的增長,王景春經(jīng)過了壩上漫長的嚴寒,走過了充滿希冀的“而立”之春,送走了難以忘懷的“不惑”之夏,而今一腳正在繼續(xù)走向“樂知天命”的大門——對生命與藝術的領悟也愈發(fā)深刻,他深感自己是幸運的。
《國色天香》
《鐘馗降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