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簡介
盧繼波,壯族,云南畫院專職畫家,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央機關美術家協會理事,云南文史研究館館員,云南省政協特聘藝術家,云南省美術家協會理事,云南民族畫院副院長。作品在日本,英國,泰國等國家辦個展,得藏友的好評。
濃墨飽蘸寫壯鄉
寫盡云嶺濃郁情,回眸壯山引鄉愁。我與畫家盧繼波相識己近 30年,對他的藝術歷程、作品風格、藝術追求早己嫻熟于心。
盧繼波出生于云南省文山州馬關縣河邊壯族村,自幼讀書耕作,
受母親的影響和支持,常把墻壁當畫板、芭蕉葉當畫布,未燃盡的火炭頭當鉛筆,天天作畫,堅持不懈。在馬關河邊壯族村,年紀大些的
村民還記得,30年前村里有個小伙子,袖口補著一圈新布邊,長褲 的膝蓋處磨得己經發白,外表看他是樸素的,其至顯得有些寒傖,但
畫板卻不離手,常見他在村頭巷尾對著房舍、樹林寫生。他就是盧繼 波。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20世紀80年代,盧繼波滿足了打小的心
愿,考入文山高等師范專科學校美術系。
壯鄉美麗的景色、勤勞善良的壯族人民,給盧繼波留下了深刻印
象,并對其美術創作影響一生。他畫人物,如水墨畫《媽咪》《山妹 子》等,飽蘸了濃濃的親情與鄉情;他刻過版畫,至今在他的中國畫
皴法中還保持有粗獷干煉的刀功刻痕。黑、青、紅、黃、綠是壯族人 喜常用的顏色,在盧繼波的中國畫中除濃淡咸宜的墨色外,常罩染這
幾個顏色。這種對壯族濃郁色彩的吸收運用,有別于傳統中國畫“以白計黑”的審美意蘊。
盧繼波從藝三十多年,其間他選擇了中國水墨山水畫為主攻方
面。中國畫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屹立在世界藝術之林,并以博大精深 的藝術內涵,散發絢麗的藝術之光。當代中國畫壇可謂多元紛呈,再
也沒有一個單一的模式,誰也無法拿出一個被大家普遍接受的標準品
評現實。所以藝術家理應根據自己的知識結構與認識判斷設定出屬于自己的標準。水墨畫創作在觀念和技巧上.,通過點、線、面和色彩給
人產生美感,給人們心靈的感動和思想的啟迪。中國畫的材料、工具、 藝術觀念與西方油畫都不一樣,是兩個不同的造型藝術體系。筆墨問
題是守住中國畫底線的問題。盧繼波重視設族元素與寫實主義來進行 人物、山水畫創作,以至近年來他畫了大量的云嶺山水寫生畫,特別
是文山州壯鄉的好山好水。
多年來,中國水墨畫的走向,畫家們有不同的看法,大體可分三
種類型:其一,堅持傳統,守住筆墨造型,即國畫姓“國”;其二, 突破傳統筆墨的限制,融進西方構圖構成及色彩,以豐富中國畫的表
現力;其三,致力于全面改革中國畫,尤其在觀念上、材質上、風格 技巧上多取自西方,成為-種中國畫變異的極端形式。我認為,盧繼
波走的是第一種兼融第二種的道路。
盧繼波創作的山水以寫生為基礎。傳統中國山水畫大多用散點透
視,全景式地囊括千山萬水。但盧繼波采用的大多是焦點透視,某些 作品兼容山水畫高遠法,使畫面上的山川近景更真切,更貼近人們的
視野,遠景則更豐富遼闊,有如在高山之巔向遠處眺望,山峰層層疊 疊,無邊無涯。如《山居孟春圖》《孟之春》《孟村農人河》《苗山春》
等,這種處理法更具親和感。
盧繼波用筆隨意灑脫,他不拘陳法,信手拈來,根據山樹林木的 長勢,盡量畫出山之狀態,植物之特點。在《韋家居》《故居》《南龍 家居》等作品中,這些樹木都是盧繼波家鄉的樹木,什么椿樹、銀杏, 什么桉樹、柏樹,俱髯根扎枝,葉繁葉茂,生機勃勃。
我喜歡《云嶺煙露》《云之南》《望峰林之晨》,在山林層層、村
落稀疏中,遠山突兀、凌峻,既符合風景畫近、中、遠的構圖原則, 又有西畫焦點透視與中國畫高遠法的交融。看那些山峰,逶迤、蒼茫、
雄強,它不是黃山、廬山,也不是桂林、雁蕩山,而是地地道道的云嶺群峰,文山壯族地區的山峰。畫面上有樹木、村落,有趕著水牛、羊群放牧的民族少女,在閑靜中默默享受著大山給予的溫存。盧繼波
是主攻山水的畫家。通過這些作品,充分體現了作者善于捕捉生活,將傳統筆墨與強烈的創新意識、現代意識交融,使得畫面既有中國畫濃重的筆墨韻味,也有現代繪畫的造型觀念,同時充溢了壯鄉山野的
生機與活力。
我喜歡《韋家居》《南龍人家》,兩件都是地道的村頭寫生小景,
但卻充滿了山鄉生活韻味。畫面上籬欄稀疏,質樸古老的木板墻面, 屋頂放置的是自己燒制的不規整的泥瓦:幾株杏樹、桃樹、椿樹以及
農村常見的芭蕉樹縈繞在屋子四周。有的樹又高又直,好像蒼空也要 由它支撐似的;有的卻是虛枝從生,東歪西斜,但卻枝葉濃密,把房
屋周圍的土地遮蓋得嚴嚴實實。一年一度凋落的樹葉在地面上積得厚
厚的,農家人忙于田地里的活,長期不能清掃,也至踩下去軟軟的,像鋪著一層厚厚的棉氈,不時散發出一股霉澀的氣味。畫面上雖然沒
有村姑少婦,也沒有男耕女織,但通過平凡的農村小景,在繼波筆下 卻變得親切生動,不由人聯想鄉村的寧靜與中平古文明的農業文明。
觀盧繼波的畫,筆墨蒼勁又不失溫潤,構圖厚實中可見空靈。空
靈處它往往點綴人物、牛群、房屋,讓主體突出,又起到“點睛”的 作用,且一靜一動,相映成趣。他的畫以墨為主,但濃墨間又夾著淡
淡的彩色花青,或少許硃碟、藤黃,通過畫面上高低、遠近、主次的 筆墨、色彩,闡述了自己的美學追求。其用墨濃重卻不失變化,有濃
有淡,一氣呵成,靈氣涌動。大塊墨色中有細膩的勾勒,體現了山的 神秘,水的詭異,高山上的云霧人家與峽谷中的川流競舟。
盧繼波很少畫花鳥,但《荷塘清趣》一作則顯出他對荷的摯誠情
懷。很多畫家都喜歡畫荷,從古代王冕幵始,便對荷一往情深,繼波
亦然。夏季,荷花盛幵之時,滿池的荷花爭奇斗艷,嬌美無暇的樣子無以名狀,一朵朵、一堆堆,穿云破霧,亭亭玉立。塘里的荷葉小的有篩子大,大的有簸箕大,或高或低,層層疊疊遮于塘上,使得塘里的水冰涼沏骨,成了
“水板凳”、蝌蚪、小魚、小蝦來往游樂的天地。
繼波的這幅畫除了反映靜謐的荷塘,還安置了一對鴨子游于塘中,憑添韻味,在水濕淋漓的墨色交織中,營造了在夏風中,荷葉如浪的景象。
藝術貴在自然,貴在真誠,貴在個性,也是藝術家人格魅力的流
露,盧繼波自孩提時起,就立志描繪故鄉的自然山川,多年來,他畫
了成百上千張寫生山水畫,表現了對云嶺、對家鄉一顆拳拳之心,一片濃濃鄉愁,借以找尋心靈與大自然的共鳴,并在構圖構成及筆墨上下工夫,借以突顯自己的個性與追求。本集子所收入的作品,不過是他寫生畫的N分之一,然管中窺豹,可見一斑。
盧繼波的寫生山水畫,有的質樸、清新、構圖簡潔;有的則筆墨濃重,近似版畫的刀痕筆觸,但共同的特點,俱為云嶺壯鄉的山山水水,其中不乏《孟村農人村》《苗嶺神曲》《桃樹村新貌》等具有時代氣息,反映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優異作品。
創新,不遺余力地加強作品的表現力,是一位畫家藝術生命長存并個人風格的重要方面。藝術無止境,誠然,畫家只要能在某個領域、某個方面有所建樹,己經是成功了。路還長,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016年4月寫于春城昆明
(文/ 高級編輯、美術評論家段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