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椿(玉春·毓椿·大椿)
生于遼寧·愛新覺羅·毓椿·書香世家,
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班,
(第四工作室)師從導師賈又福先生,
魯迅美術學院畢業,
國家高級美術師、副教授,
文化部重彩高級研究班研修,
中國重彩畫協會理事,
中國詩書畫研究院研究員,
中國鐵路美術家協會理事,
榮獲“中國鐵路火車頭藝術家”榮譽稱號,
中國鐵路文藝志愿者協會理事,
中國著名學者、詩人、書法家、老紅軍柳倩先生入室弟子,
中國鐵路沈陽局集團公司文聯副主席、美術家協會主席,
遼寧中山畫院理事,
北京毓成軒畫院院長,
中國國民黨民革黨員,
現定居北京東城。
美術作品先后被魯迅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人民大會堂、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中國鐵道博物館、中國詩書畫研究院、中央電視臺及國際友人、企業家、中央領導收藏。
作品、文章先后發表在《美術》《中國美術》《國畫家》《時代美術》《美術報》《美術大觀》《人民鐵道報》《北京晚報》《山東日報》《中國產經新聞報》《央廣網》《新華網》《中新網》《鳳凰衛視》《人民鐵道網》《人民網》《光明網》。
新華社,中新社專題采訪報道。
中央電視臺《美術星空》專題采訪報道
遼寧電視臺《今夜星空》《名家訪談》專題采訪報道。
七幅作品入編中央美術學院教學叢書《臨摹》《寫生》《創作》卷。
2002年應邀參與創作北京人民大會堂正廳《長城萬里圖》巨幅重彩中國畫。
數十幅作品入編國家級畫冊及刊物,主流媒體網絡發表。
出版:中國文聯《美術家-劉玉椿》
河北美術岀版社《名家技法》畫集及多部合集等。
走近中國鐵路史水墨長卷,感受穿越時空的歷史厚度
在黨的百年華誕前夕,從網上看到中新社記者采訪畫家劉玉椿先生創作的《中國鐵路史》中國畫水墨長卷作品的專訪視頻,令我內心激動和強烈震撼。
畫卷以中國鐵路史為創作母題,以書寫時代豪邁的學術自覺與精神訴求,以當代性、探索性、個性化語言樣式,將主題性與藝術性完美融合,透射出了鮮明的時代特征、鮮活的鐵路氣息與深刻的探索品質,集歷史性、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于一體,涵蓋了艱辛歷程、歷史脈動、優良傳統、輝煌成就,生動展現了鐵路人在黨的領導下走過的非凡歷程,取得的歷史成就。從現實層面看,意義重大、史跡詳實、內涵豐富,展示了畫家培根鑄魂、守正創新的藝術追求,為時代創作精品力作的文藝擔當,在鐵路繪畫發展史上將具有里程碑意義;從藝術層面看,畫卷整體氣勢浩大,奇偉不凡,蕩氣回腸,恢宏壯美,厚重而深邃,是鐵路史的“富礦”、英雄群譜的“寶庫”,每幅都是情景交融,史詩般呈現鐵路百年歷程的時代畫卷,雖無仗筆畫壇一域之心,確已具有馳騁之力,堪稱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驚鴻之作。
恰如沈陽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副主任周維新先生所評:在中國鐵路史的畫前,需積淀與澄澈心思,細細品讀。所繪之大有那種與民族、與時代學密切相聯,關乎國家民族地域的各階段政治經濟、文化物質、精神發展,內容宏富,存世而立,不假乎于人的畫風有純美之情,乃成鐵路史蔚為大觀之鴻篇。可期祖國未來之軌道交通史錄,當系于足下筆墨,亦是以繪畫而征史論。其更織傳統結構并新興意識及時代風尚之大成。
經千難而前仆后繼,歷萬險而鍥而不舍。“今日之世界,非鐵道無以立國。”百余年前描繪的鐵道強國夢想,在建黨百年的重要歷史時刻,已真切地照進現實。中國鐵路史是一部血與淚鑄成的史詩,幾多跌宕起伏,多少驚心動魄,歷經挫折苦難,從小到大由弱到強,從唐胥鐵路到今日鐵路密布,高鐵飛馳,從時速35到350公里,從高鐵0到3.79萬公里,實現了多少“不可能”變成了“能”,是一代代鐵路人千辛萬苦,艱難探索,前仆后繼,矢志奮斗,立足國情,獨立自主走出了一條成功道路,使中國鐵路大踏步趕上并開始引領時代!
傳承紅色基因,抒寫時代華章。鐵路史系列畫卷圍繞鐵路百余年歷程,以時代為經緯,以鐵道為坐標,以歷史畫面為背景,以開天辟地的京張之路,改天換地的城樓之聲,翻天覆地的改革之舉,驚天動地復興之路為主線,串起鐵路的百年歷史故事,鐫刻著極具感染力的史記,伴隨著畫面上濁浪拍礁、烏云陰沉、積貧積弱等場景的烘托,拉開了百年畫卷的帷幕:列強侵略時的頑強抗爭,山河破碎時的浴血奮戰,抗美援朝戰爭上的無懼無畏,一窮二白時的發憤圖強,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堅毅忠勇,改革開放進程的果敢決絕,伴時代發展的與時俱進,邁入高鐵時代的堅定豪邁,取得一個個勝利,一代代鐵路人勇往奮進以赴之,癉精瘁力以成之,譜寫了一首首感天動地的紅色詩篇,矗立起一座座不朽的發展豐碑,透過130余幅形式新穎又莊重生動的水墨畫,鋪開了中國鐵路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波瀾壯闊場景,讓世人從中感受到了鐵路人的奉獻之美、忠誠之美、堅韌之美!
筆耕墨舞當隨時代,直抒胸意禮贊盛世。幾年的寒來暑往,我見識了玉椿創作的辛苦付出及專家學者、知名畫家、文化企業老總的座談研討會等過程。經過數年孜孜不倦的構思籌劃,多次走訪考察,與專家學者交流研討,數次參觀首都博物館、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鐵道博物館、中央美院檔案館,潛心記下了大量筆記,歷時四載的筆墨耕耘,多少個不眠之夜,多少個風霜雨雪,多少個溝壑懸皚……都沒能停止去攀登。在正式繪畫前他幻想過無數次,從技術角度看沒有任何難度,可內心有諸多不確定與擔心,一是難在題材重大,二是難在線索龐大,三是難在場景盛大,四是難在有文字記載卻少有圖鑒,剛開始難免會感到慌亂和無從下手,特別是四面八方充滿善意的、期待的目光向他投來時,在巨大壓力中就連握筆都顯得小心翼翼起來。
艱辛路程積滿經綸,繪就畫卷彰顯韜略。創作中除學習研究,翻閱查找了大量史料,借助多次國鐵集團黨組、鐵路文聯抽調參加送文化慰問活動,從白山黑水到青藏高原,從昆侖山脈到云貴高原,在滬通高鐵長江特大橋建設工地、秦嶺山脈鐵總扶貧縣、成渝線大巴山深處養路工區都留下了深入實地采風的足跡,還先后參加國家新聞媒體組織的“發現中國最美高鐵”釆訪創作系列活動、與央視聯手的“坐著高鐵看中國”系列活動、路地聯合的“祝福祖國送文化到列車”文藝志愿服務,到京張高鐵、官廳水庫大橋、隧道深處的八達嶺站施工現場及成渝、寶成線慰問寫生創作,并專程沿京張鐵路實地探訪詹天佑的青龍橋站“人”字形鐵路線,一次次見證中國鐵路的奇跡與智慧,被眼前火熱的畫面震撼,正是這心中有信念,胸中有大義,肩頭有責任,腳下有力量,才會欣賞到了筆下有乾坤的系列畫卷:一幅幅極富時代感的精彩畫面,一串串極有代表性的感人故事,把一個個“敢叫日月換新顏”的大事件娓娓道來,把鐵路的百年奮斗史描繪得栩栩如生,讓先賢英雄的壯舉活靈活現,令觀者仿佛穿越時空又回到了那硝煙彌漫的革命年代、激情如火的建設時期,觸摸到氣壯山河的歷史脈動,回味了光輝璀璨的百年華章,感受著改革開放的磅礴偉力。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在聊起感悟時他動情的說道,我們從歷史中走來,終歸還要向歷史中走去。身處新時代之中的繪畫人,既是見證者參與者,也是記錄者,使命是記錄也是講述,更是塑造歷史記憶,要緊跟時代步伐,以赤誠的摯愛之情、文化自信,用文化感召力,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手中的畫筆仿佛不只是捕捉當下的工具,而是與世界和現實及歷史對話的橋梁,能用手中飽蘸濃墨的畫筆,以繪畫語言,向世界講述屬于中國鐵路的故事,為未來留存下屬于中國鐵路的國家記憶,將偉大瞬間永遠定格在畫面里,覺得真是光榮而自豪!也更希冀新時期的鐵路人,接過歷史的接力棒,在邁向第二個百年新征程中,繼往開來,再創鐵路輝煌,續寫鐵路榮光。從這番話中,又看到了他藝臻化境而謙虛謹慎,名滿路內而內斂低調的一貫作風。
昨日勿忘,今日奮起,未來可期。號角催征,壯歌以行。我以為這就是玉椿繪制這部大作的初衷吧,繪畫者的腳步無止境,思考的路更是沒有盡頭,這何嘗又不是每名鐵路人的心愿,更是每位國人的期待!
作者:衍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