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文藝家】
??他用畫筆為歷史和時代造像,并創造出屬于自己的筆墨語言,但他又“不按套路出牌”,從不用一個模式去“套”,力圖為不同的環境、不同的人物、不同的題材找到最適合的表現手法。他說,繪畫一定要有感而發,不能無病呻吟,你對這個題材有感覺、有沖動、有創作欲望,你再去畫。
??1936年12月12日凌晨,整個西安城已經進入夢鄉。城市東北角新城大院的一處公館,燈火通明,人影攢動,張學良與楊虎城,在這里決定發動兵諫——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一觸即發。陜西省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著名畫家王西京的作品《兵諫一九三六》,描繪的就是這一箭在弦上的緊張時刻。
??2021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85周年,再次談起這幅畫,王西京說,他與西安事變的淵源不僅僅在這幅畫里。王西京是土生土長的西安人,楊虎城將軍的夫人謝葆真是王西京的表姨。王西京的父親是楊虎城的部下,全程參與了西安事變。
??種種因緣促使王西京將畫筆伸向歷史深處。早在1978年,他就創作出一幅西安事變題材的畫作《千古功臣》。“那個年代,不是為了展覽,沒有任何功利目的,我就是想畫,完全出于對這一歷史事件的感動和一個藝術家的文化責任,覺得有義務把這個題材畫好。”
??1993年,王西京以楊家親屬的身份到臺灣拜訪了張學良,將一幅自己創作的《屈子行吟圖》和“九一八”事變后張學良親筆題寫的“東北大學”的拓片送給了他。92歲的張學良激動不已。
??歷史題材創作,有一個說法,“大事不虛,小事不拘”。具體到《兵諫一九三六》,王西京在創作之前做了大量準備,把圖書館里能查到的報紙、書籍、舊照片都翻了個遍。于是我們今天看到,畫作中,新城公館的內部裝潢,墻上孫中山的畫像,掛鐘指向凌晨五點,以及張楊兩位將軍的服裝,都是符合歷史真實的。
??描繪真實的歷史,環境可以還原,但歷史人物不會在那里等著畫家來畫,甚至也不會留下現場照片供后人臨摹。王西京坦言,畫西安事變題材,他遇到兩個難題,其中一個就是兩位將軍的形象刻畫。
??“我找到了張學良在西安的照片,但很模糊,表情也不符合西安事變的特殊場景。”如何將緊張的心理通過外在形象體現出來?王西京請來多位長得像兩位將軍的人當模特,請他們重新演繹西安事變的歷史瞬間,王西京在一旁畫速寫捕捉畫面,讓歷史人物“活”起來。
??另一個難題,如何在靜態的畫中營造出令人窒息的緊張氣氛。“我們都知道傳統中國畫適合表現水墨淋漓的寫意,但事實上,在吸收融合西方繪畫的素描、明暗、色彩等藝術手段之后,它一樣可以表現出動感。”王西京說。
??歷史真實之外,《兵諫一九三六》中也有源于藝術需要的想象,比如,桌上凌亂的擺設、正要往外沖的士兵、人物的站位關系、人物和頭頂吊燈明暗虛實的呼應。“調動各種元素,將其集中在一個畫面上,肯定有想象的成分,但也是基于歷史真實的合理想象。”王西京說,“歷史是真的,情懷是真的,民族大義是真的。”
??王西京的歷史題材繪畫,從表現“戊戌六君子”的《遠去的足音》到表現鄧小平南方談話的《春潮》,從表現汶川地震救援的《守望生命》到《人民的重托》《責任重于泰山》,都力求既追溯歷史,又抓住當下,并讓歷史照進現實。
??王西京認為,歷史題材繪畫創作,要忠于歷史、再現歷史,必須用寫實的表現手法,而中國筆墨完全可以勝任這個目標,“用中國畫表現中國題材和中國精神,用民族的語言去表現民族的情感,這是我堅守的一個創作原則”。王西京還有個樸素的藝術觀,繪畫一定要有感而發,絕不無病呻吟,“你對這個題材有感覺、有沖動、有創作欲望,你再去畫”。
??王西京是個“不按套路出牌”的人。對一個畫家來說,創造出一種屬于自己的筆墨語言殊為不易,一旦形成風格,用這種套路語言來“通吃”所有題材,就會比較輕松。但王西京覺得,“不同的環境、不同的人物、不同的題材,需要找到適合的表現手法,不能用一個模式去‘套’”。
??他舉了個例子,畫陜北農民和畫非洲土著人,能一樣嗎?后者的黑白對比強烈,王西京就從版畫中吸收經驗,將水墨與版畫的技法融合,這是他的又一個創新。聊到這里,不禁有個疑問:中國畫還能畫外國人?這正是王西京多年來努力嘗試的。
??王西京曾先后40多次到法國、英國、美國、俄羅斯、日本、印度、土耳其、希臘、意大利、斯里蘭卡、波蘭、尼泊爾以及非洲諸國考察交流、采風寫生、舉辦畫展,僅2012年至今,就先后五次到絲綢之路沿線國家采風。2016年至2019年,王西京連續四年參加“巴黎秋季藝術沙龍”國際大展,其絲路題材作品贏得了西方觀眾和學術界的一致認同和高度贊譽,并摘得“巴黎秋季藝術沙龍”最高學術成就獎。那些外國的老人、孩子、婦女在中國的宣紙上神采奕奕。王西京的非洲系列作品,讓人們感受到一個中國藝術家的環球視野和人文關懷。在一次畫展上,一位非洲觀眾當場給他鞠了一個九十度的躬。
??“以前外國人眼中的中國畫,就是山水、牡丹、仕女,美則美矣,但他們看不懂,更沒有共鳴。當他們發現原來中國畫也可以畫他們熟悉的人和事,會立刻對中國畫發自內心地喜愛。”王西京說。
??當繪畫技法臻于成熟,王西京思考更多的是,在全球化語境下,古為今用、西為中用的中國畫,如何成為人類共通的語言。他畫《東非酋長》《塔吉克新娘》,他畫戰爭廢墟、畫敘利亞難民。最近,他又在構思一幅表現國際難民題材的長卷,用來表達人類對和平的共同期盼,他相信中國畫可以成為通行全球的藝術語言。
??(作者:蔣肖斌,系中國青年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