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音 (水墨) 82×90厘米 2010年 楊剛
不久前,我到中國美術館參觀了楊剛的作品展覽,一定程度上不僅是來看展覽,也是和我的老校友、老同學、學弟楊剛告別。這個告別給我留下了永遠難忘的印象,他和他的藝術不僅在我們這些老同學當中,也必會在今后更多的觀眾當中,形成越來越深刻的印象,引起大家的廣泛關注。
我1960年考入中央美院附中,楊剛1963年考入附中。我在四年級的時候,他在一年級。可是一年級的楊剛,他的速寫和素描在學校就非常突出了,他的作品經常在學院長廊展出。因為這個原因,我跨過兩屆同學,對他的作品情有獨鐘。記得我曾經跟班上的同學講,一年級有一個學弟畫速寫特別棒,這個人叫楊剛。中央美院附中畢業以后,中央美院不招生了,楊剛這一屆和我們這一屆命運一樣,在接下來的文化大革命10年當中,都失去了進入中央美院深造的機會。有趣的是什么呢?1978年以后,全國開始招考,我有幸在中央美院研究生考試的考場里見到了昔日的校友、附中的同學楊剛,而且更有幸的是,我們兩個都是以中央美院附中的學歷考上了“文革”后中央美術學院第一屆研究生班。后來,我才漸漸地知道,我們那一屆實際上很難考,因為10年當中在社會上積累了大量的渴望到中央美術學院深造的學生。在這種情況下,考試面臨的競爭可想而知,楊剛以優異的成績被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錄取為研究生。
在中央美院,我們就有較多的機會接觸了。我們這一屆的同學在中央美院比較活躍。楊剛平時卻不說什么,他給別人的印象是有點沉默寡言,不喜歡和別人辯論。但我知道他是屬于那種靜水流深、慧眼識珠的人,他能夠從生活當中不斷發現一些事物,通過不斷學習博取厚積。他的畢業創作——工筆重彩作品《迎親圖》表現了蒙古草原的婚禮,當時在我們研究生展覽會上受到好評,獲得了葉淺予獎學金。
畢業以后,我去了中央美術學院,從事壁畫教學和創作研究,楊剛到了北京畫院,專職從事繪畫創作,我們接觸就比較少了,但是這些年來,我斷斷續續地看了他的一些作品。我還到過楊剛的家,觀摩過他和他的妻子——書法家董正賀的作品。但中國美術館舉辦的“自由長旅——楊剛藝術展”還是讓我震撼,很多作品我從未見到過,真是讓人怦然心動。這個展覽,一方面反映出楊剛有深厚的繪畫傳統基礎,同時又看出他從東西、古今藝術傳統中廣泛汲取養分,不受任何工具材料和表現手法的限制和制約。他隨著自己對藝術的感受,不斷地闖入一個又一個新領域,無論其工筆、小寫意還是大寫意,甚至進入墨象,都讓人耳目一新,這不是一個畫家能夠隨意做得到的。看完楊剛的展覽,我感覺他是一通百通、藝術表現的才情極為突出的藝術家。一般來說,小尺幅的大寫意比較容易把握,楊剛的大寫意作品尺幅如此之大,筆墨卻能把握如此之好、效果又如此之佳,真是出乎意料。這個展覽還展出了楊剛相當篇幅的油畫作品,這些油畫作品的品位很高,既有中國畫大寫意的墨象和用筆,也強調西方繪畫的光影色調,他以中西結合的手段來揭示畫面的氛圍、情感,他的作品是油畫中國化歷程的重要收獲。
在這次展覽會上,我拍了幾十張作品。看完展覽,我深深覺得我的老朋友、我的老同學楊剛,雖已離開了我們,但這個展覽會引起國內美術界廣泛的重視和關注。在觀看這個展覽過程中,我回歸到和同學交流藝術的狀態,我是在向楊剛學習。迄今為止,我還沒見到國內哪個國畫家有楊剛這樣廣闊的視域,不論打入任何一個領域,他都有一種充滿豪邁、自主和自信的情懷,達到了極高的境界。楊剛生前非常低調,沒有宣傳自己,沒有舉辦過這么大的展覽,我們對他的了解是有限的,這次展覽我看得很激動、很震撼。這次展覽只是開始,希望舉辦更多楊剛的展覽。
(作者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