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現場
近日在南京舉辦的“交織關系”當代纖維藝術作品展,是近年來纖維藝術在南京藝術市場的首次專題展覽,南京藝術學院教授龔建培擔任學術顧問,我擔任策展人。本次展覽連接了來自印度、印尼和中國浙江、山西、四川、江蘇的21位不同年齡層次的藝術家,展出了包括影像、裝置等多種類型的18件當代纖維藝術作品,共同圍繞“交織關系”這一主題展開敘述。
南京這座城市在紡織文化和發展史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而展場所處的估衣廊,在舊時的金陵城也是集中評估、交易衣物的地點。基于文化在地性的角度考慮,我在策展之初就將目光投向纖維藝術。
費孝通曾在《鄉土中國》里提出“差序格局”理論,將人際關系的結構比喻成漣漪模樣的網。“差序格局”實際上是對“經”和“緯”交織的隱喻,這成為我以纖維藝術介入、探討人際關系主題的理論起點。織造時通經斷緯間隱藏著的秩序理性,纖維藝術家常用的包裹、編織的創作手法,以及當代纖維藝術作品介入、侵占時空邊界的視覺語言,都使得它們的藝術特點與人際關系相互交織的特征產生了呼應,展覽主題“交織關系”也由此得名。
基于對本次參展作品的形式、語義的梳理和初步研究,我將這次展覽分為“欲望”“糾纏”和“共振”三個部分。在“欲望”部分,藝術家表現和討論的是人際交往中我們以自我為中心的功利天性。龔潁南和趙焯的作品《反射》在感應到人接近后,如同寵物一般不斷搖擺尾巴并發出噪音,成為自我中心主義幻想出的欲望象征。我將這件作品置于展場的入口處,由此拉開整個展覽的敘事帷幕。作為開篇部分,我還選擇了一系列對社交關系中潛在的、扭曲的、充滿利己主義的欲望進行表現和反思的作品,如李雨晗的《變異》,袁茜的《盛裝》,印度藝術家江南的《窗(Window)》等。
在“共振”部分,藝術家則是通過多種方式放大、呈現日常生活中不得不遵從的游戲規則。盡管一直以來織物都被賦予了濃厚的女性氣質,但織造的大部分原理都具備高度理性的特點。藝術家薛寧及其合作者的作品《秩序》為觀眾證明了傳統織造過程的內在理性和基本規則。從1942年馬塞爾·杜尚將纖維帶進“觀念藝術”以來,許多當代藝術家將纖維藝術中看似松散的秩序作為介入社會、組織公眾參與創作實踐的方法。或明或暗的社會秩序、游戲規則,正是人際關系得以恒久運行的基礎。我將龔建培的作品《觀照》置于社會觀察者和思考者的視角懸于展場一側,與另一側藝術家黃燕探討社會運行秩序的數碼編織作品《敘序》遙相呼應。
“糾纏”部分討論的是人際關系隨著時間的變化,在某些既定規則失效或是發生變化時的臨界狀態。如果說前面兩個部分討論的是人際關系的開端和結果,那么“糾纏”這一部分更像是在揭示人際關系復雜、微妙、流動和不斷變化的過程。人不可能永遠保持理性,秩序和規則也終有坍塌、變化的時刻。藝術家宋春陽的作品《噬》由充滿暖意的織物覆蓋著一扇門,觀眾甚至可以坐在門前的地毯上休息片刻,這一切都暗示著溫情脈脈的日常生活,但觀眾越界按響的門鈴聲卻將藏在織物中的“武器”喚醒,提示著邊界和距離的存在。肖夢鈺的作品《回避型依戀者的輸出空白》和朱星穎的《織語》象征著對糾纏的回避、順從和失語,將觀眾帶入到共生關系中“自我”走向消亡的現場,促使觀眾對親密關系中的諸多問題進行反思。
在高速運轉的展覽籌備和實施期間,我不斷在藝術家、主辦方、合作伙伴之間穿梭,時常感覺自己便是織機上的那個梭子一般,不知疲倦地來回游走。不論是策展理論與參展作品之間的意義連結,還是展覽與平行項目之間的互相支持,從這個意象出發,策展又何嘗不是一種編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