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簡歷
鄭殿平, 又名鄭擲,鳳凰山人。中國當代山水畫家。出生于遼寧省鳳城市。自幼酷愛繪畫,畢業于沈陽魯迅美術學院,師從宋雨桂,李寶林先生。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河山畫會會員,本溪市關東風書畫院特聘畫家。
作品多次參加中國文聯、中國美協主辦的各類全國美術大展入選及獲獎。作品《黃河魂》入選中國文聯主辦的1998“中國黃河魂藝術大展”并獲優秀獎。作品《晨光》參加1998年“中亨杯”全國書畫大展入選。作品《秋韻》參加中國美協、中國書協主辦、國土資源部承辦的2001年《民族魂國土情全國書畫作品展》入選。
作品《秋水無聲》參加中國美協主辦的2003年全國中國畫展入選,并參加本次展覽學術研討會。
作品《源》參加2007年第三屆全國中國畫展入選并獲優秀獎最高獎(金獎)。此作品在2007年8月9日中國文化報美術周刊頭版撰文刊登。《國畫家》2007年第五期扉頁彩圖刊登。《當代中國畫》2007年第八期扉頁彩圖刊登。
作品《歲月無聲》參加2007年百家金陵中國畫展入選獲獎。
作品《靜謐溪流》系列之二參加葉淺予百年誕辰中國畫提名展獲獎。
作品《靜謐溪流》系列之四參加2007年北京國際藝術品名人名家拍賣會以16.5000元拍賣成交,被中國香港一畫商收藏。
作品《源》參加2008年全國中國畫家提名展獲優秀獎,參加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學術研討會。
作品《河夢》參加2010年第十六屆亞運會全國中國畫展入選。
2010年作品《源》、《歲月無聲》、《靜謐溪流之五》參加全國中東部六省文化藝術博覽會,作品《靜謐溪流之五》被中國臺灣畫商收藏。
2011年作品《清清河邊草》、《靜謐》參加在合肥舉辦的全國秋季文化藝術博覽會作品。《清清河邊草》被馬來西亞畫商收藏。
2013年作品《源》、《歲月無聲》參加遼寧美協主辦的“遼寧風光優秀作品展”。
2013年,榮獲本溪縣人民政府頒發的“映山紅”文學藝術獎特別獎。
2013年10月13日,本溪市關東風書畫院組織關東風書畫院名家中國臺灣采風行活動與畫家李連文、李德甲、劉國恩、張沖、書法家賈純敏赴中國臺灣寶島一周行采風寫生搜集素材。
在本溪市圖書館舉辦“天涯共此時”本溪名家中國臺灣采風匯報展。
2015年作品參加遼寧省美協舉辦的遼寧省優秀美術作品大展。
作品《源》參加中國美協主辦的2007年第三屆全國中國畫展獲金獎,作品同時刊登在中國文化報2007年8月19日美術周刊頭版隨文發表
文化報刊載三幅人物,山水,花鳥金獎作品
清泉石上流
——記本溪籍國畫家鄭殿平
以石入畫是中國畫的一個傳統,但歷代許多畫家的興趣都只在巉巖怪石上,對河灘上的卵石不屑一顧。本溪籍著名國畫家鄭殿平卻以筆墨賦予普通的卵石美麗的藝術生命,以精湛的繪畫技藝、獨到的表現手法,近年來頻頻在國展中獲獎,使其在中國山水畫壇上占有一席之地。
作品《歲月無聲》參加中國美術家協會,江蘇省文學藝術聯合會主辦的2007年中國金陵百家中國畫作品展入選獲獎,在江蘇省美術館開幕展出。
創作中
創作中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莊子之語道出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精神往來。自小啜飲太子河水的鄭殿平酷愛家鄉山水,大山的雄渾壯美、河水的浩瀚靜寂,尤其是沉靜溪流下的鵝卵石,常讓他有放空之感,萌生創作激情。每當縱情筆墨、沉醉丹青,他常常幾天幾夜不出畫室,被大家稱為“畫癡”。
作品《秋水無聲》參加在安徽合肥舉辦的2003年全國中國畫展入選獲優秀獎。并參加獲獎作品學術研討會。
2003年全國中國畫展覽開幕式后與原中國美協副主席,黃土畫派創始人劉文西先生合影。
鄭殿平的藝術探索之路走得格外艱辛。他自幼家境貧寒,無緣拜師名門,僅靠自學如饑似渴地苦練畫功。年輕時曾做過電影院美工、開過廣告設計公司,使他有了更加扎實的繪畫基礎。年近不惑,他又不顧家人反對,懷揣全部積蓄到魯迅美術學院進修三年,爾后師從宋雨桂,以中西結合為特色,專攻山水國畫。
作品《靜謐溪流》系列之二參加2007年紀念葉淺予誕辰一百周年全國中國畫提名展獲優秀作品獎
步入專業創作的門檻,鄭殿平選擇了“沒骨法”作為自己的主攻方向。何為“沒骨法”?這是一種對畫家要求極高的中國畫法,其精到之處就在于它沒有線條,把運筆、設色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不勾輪廓,不打底稿,直接把心中的畫傾瀉在紙上,一氣呵成。經過幾十年的藝術探索,他的作品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并以卵石山水見長,擁有極其鮮明的個性符號。
作品《靜謐溪流》系列之四參加2007年北京國際藝術品名人名家拍賣會以16.5000元拍賣成交,被中國香港一畫商收藏
近看鄭殿平的作品,大膽運用中西結合的表現手法,對傳統“沒骨法”進行揚棄創新,突顯其清秀、三維的視覺效果。無論是單個的卵石還是群體的石灘,光潤晶瑩還是斑駁皺迭,水上之石還是水下之石,都從透視、光影、色彩到形體的轉折變化讓人耳目一新,或潺緩而來,或逶迤而去,畫面似有動態和聲響,讓人得到心境上的一種滋潤
;而他的山水作品則體現出意境深遠,筆墨厚重、氣勢宏大之感,飽滿而內斂,給人深入骨髓的感動,極具現代審美情趣。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畫藝委員會副主任李寶林對鄭殿平的作品給予高度評價,稱之“有一股沛然天地之靈氣,氣韻流蕩其中,在淡若輕煙的境界里沒有雜質,在虛空的筆墨中天媚俗氣,完全是與大宇生命血融一體,與天地精神獨來獨往,接近山水的化境所然。”
作品《晴雪》創作于1997年,參加遼寧省慶香港回歸祖國遼寧省美術評獎大展佳作獎
都說畫如人生,作品《歲月無聲》便是鄭殿平的人生寫照。在創作這幅畫時,他相濡以沫的妻子剛剛去世,他將自己的悲傷寄情于筆墨——冬日的河床上,歷盡風霜雨雪的鵝卵石靜靜躺在薄雪之下,仿佛默默訴說著歷盡滄桑的無奈與堅守,令觀者動容。
《關門山春雪》197×213cm
創作中
創作中
幾多耕耘,幾多收獲。近年來,鄭殿平的創作碩果頗豐,諸多榮譽也隨之而來。1998年,作品《黃河魂》在中國文聯主辦的“中國黃河魂藝術大展”中獲優秀獎,《晨光》入選“中亨杯”全國書畫大展;2001年,作品《秋韻》入選中國美協、中國書協主辦的《民族魂、國土情全國書畫作品展》;2003年,作品《秋水無聲》入選中國美協主辦的全國畫展;2007年《源》參加第三屆全國中國畫入選,并獲優秀獎;同年,作品《歲月無聲》參加百家金陵中國畫展入選獲獎;《靜謐溪流》獲葉淺予百年誕辰中國畫提名獎,《河夢》入選2010年第十六屆亞運會全國中國畫展……
《靜謐溪流系列之六》
藝無止境,藝有高峰。雖然鄭殿平在繪畫藝術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然而,他始終如清泉之中的鵝卵石,保持著平靜的心態,堅守自己的繪畫陣地。他心中始終涌動一種愛家鄉,愛熱土的情懷。他說,要用自己的熱情,自己的心力,自己的筆觸為本溪家鄉多出佳作。
我們期待著!
《幽谷鶴吟》
李寶林老師的話:畫山水畫,首要是凈化靈魂,自由自在的創作狀態。如宗炳所言,“澄懷味象,暢神而已”的境界,或凝重或空靈,任自然發揮,全是性情中之事,全是超塵拔俗之為。鄭殿平的作品之所以冇一股沛然天地間靈氣,氣韻流蕩其中,在淡若輕煙的境界里沒有雜質,在虛空渾然的筆墨中天媚俗氣,完全是他與大宇生命血融一體,與天地精神獨來獨往,接近山水的化境所然……。
《大江東去·三峽情系列之四》
《十月楓·太子河系列之五》
《沁園春.雪》
《關門山晨霧》
《本溪水洞風光四景之一》
《本溪水洞風光四景之二》
《本溪水洞風光四景之三》
《本溪水洞風光四景之四》
2013年十月本溪市書畫名家赴中國臺灣採風一周行在阿里山的合影
2013年十月本溪市書畫名家赴中國臺灣採風一周行在阿里山的合影
本溪有很多名聲在外的畫家,鄭殿平身在其中;本溪有很多活躍的畫家,卻鮮見鄭殿平的身影。我是2013年才知曉鄭殿平的,那時,他已從安徽闖蕩歸來在家鄉本溪縣潛心作畫。他的畫讓我震驚,一池澄碧清澈的綠水,水下沉積的鵝卵石,鱗次櫛比、密密麻麻、星羅棋布、數不勝數,那造型,那質感,栩栩如生,活靈活現,感覺一腳踏上去,就會泛起朵朵水花,聽到石子碰撞的聲響。但鄭殿平的功力不僅僅是描繪家鄉小溪、河灘的鵝卵石,不僅僅是細如繡花的工筆,他的大寫意同樣讓人驚嘆。當年關東風書畫院組織一批本溪的知名畫家去臺灣采風,回來舉辦了一個“天涯若比鄰”臺灣行畫展,他的寶島寫生是神奇多姿的阿里山和洶涌澎湃的太平洋。那隨心所欲的潑墨,雄放恣肆,豪氣干云,淋漓酣暢,驚心動魄!
孫承,高級編輯,原《本溪晚報》總編輯,關東風書畫院院長
《晨光·阿里山寫生系列之一》
《晨光·阿里山寫生系列之二》
《太平洋寫生》
《太平洋寫生》
《太平洋寫生》
《太平洋寫生》
近年來鄭殿平以鵝卵石河水為題材,潛心創作,致力于中西結合的表現手法,采用沒骨法的繪畫語言,對傳統沒骨畫的全新闡釋和現代轉型,創作出《靜謐溪流》沒骨山水作品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