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蘭竹菊是中國傳統花鳥畫和古典詩詞中喜聞樂見的創作素材,并稱為“四君子”,為歷代文人墨客津津樂道。位于四君子之首的梅花代表高雅清正、剛直不阿、卓爾不群的藝術品格,自宋代以來一直活躍在中國古典文學、繪畫、音樂等藝術形式中,成為中國傳統文人言志抒懷的美好象征,并成為表現中國精神的重要載體。習近平總書記引用元代畫家王冕的詠梅詩句,“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倡導不慕虛名、真抓實干的務實作風。翻開中國文化史,畫梅詠梅的經典作品不勝枚舉,尤以林逋的“梅妻鶴子”最為傳奇,成為中國文人愛梅護梅的文壇佳話,為世人留下“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千古絕唱。在中國當代花鳥畫領域,梅依然是畫家們喜歡表現的題材。但大多數人畫梅僅僅是詠志抒懷,與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生導師唐建教授這般愛梅成癖,多年來尋訪古梅,足跡遍及祖國大江南北的梅鄉,與古梅結奇緣,弘揚中國梅花精神,愿守護老梅度此生的“梅癡”,實屬罕見。
唐建是中國美協會員、中國書協會員,生于山東諸城,自幼酷愛畫梅,老家庭院里那株百年梅樹每年春節時的凌寒怒放,成為烙印在他心底的最美鄉愁,激發他開啟花鳥畫寫生創作的藝術之旅。濃郁書香的家庭熏陶和齊魯大地深厚的文化底蘊,滋養著唐建以厚重的學養和德藝雙馨的藝術實踐,在中國畫創作、教學與理論研究方面建樹頗豐,成長為當代中國花鳥畫創作與研究方向的領軍人物。
唐建的尋梅之旅始于大學時代,曾深受山東籍中國畫大家于希寧先生的影響。于希寧先生精通花鳥畫,尤擅畫梅,常以整株老梅入畫,屢赴江南、云南等地訪梅、探梅。唐建追隨先賢的腳步,在尋梅和畫梅的過程中沐浴著梅花精神。中國是梅花種質資源的發源地,而全世界最古老的野生梅、最優質的梅種資源、最豐富的變異類型都在云南。唐建偶然間從一位美國學者研究中國古梅的文章中得到啟發,逐漸將尋梅畫梅的目光鎖定在云南。十幾年來,唐建尋訪寫生創作了昆明、安寧、晉寧、永平、劍川、洱源、麗江、大理等地的古梅,還首次于荒山野嶺中發現一些未曾被記錄的千年古梅。談及尋梅護梅的過程,唐建感觸良深,說他前世跟古梅有舊盟,認為自己同這些靈木有著不解的奇緣。
初見永平花橋元梅,唐建內心充滿驚艷與震撼,“閱歷風霜,問爾幾生修到此”,他感覺自己仿佛神游在楊慎謫守永昌衛時問道元梅樹下“滾滾長江東逝水”的宏闊時空里,自覺傳承和弘揚梅花精神的使命感油然而生。這是中國傳統文人承襲在文化血脈里的舍我其誰的家國情懷,在這種強烈情感的驅使下,唐建前后尋訪到唐、宋、元、明、清古梅數十株,其中500歲以上的古梅近十株。在洱源縣南大坪村、祥云縣的東山彝族鄉他發現了數十棵古梅,這是一個漫山遍野開滿了野生梅花的世外桃源,其中有棵500多年的古梅,繁花滿樹,奇香清冽,令人陶醉其中,流連忘返。回龍古梅植于劍川甸南回龍村東山腳下,樹齡為600年以上,可惜已被大火燒掉,只殘留下樹根。這件事情對唐建觸動很大,便從最初單純的愛梅尋梅畫梅自覺轉向護梅。這些古梅大多生長在深山幽谷、江水湍急、山路崎嶇之地,雖然尋梅護梅途中多次身陷險境,都阻擋不住他鍥而不舍的步伐。看到一棵棵古梅在多方努力下得以保護和煥發生機,唐建欣慰地笑了。山路十八彎,每一棵古梅,都是踏破鐵鞋,歷盡艱險,付出了尋梅和護梅人的毅力和滿腔心血,唐建癡心不改,一路尋梅畫梅護梅一路以詩明志:“十年尋覓未稱癡,頻向蒼山問雪枝。歲暮風寒歸路遠,此心梅月兩相知。”唐建與懷著共同心愿的永平護梅人段正武、莊明海、周顯澤等人先后在博南山中發現了十余棵古梅,發現瀾滄江邊的宋梅后,他喜不自勝,題詩《江畔野梅》:“尋梅不辭三百曲,但見江畔嶺頭霜。又是一棵千年古,草雜難掩撲鼻香。”位于杉陽鎮打鷹山腳下的唐梅,是目前永平古梅群落里樹齡最古老的。為了使其得到更好的保護,由這株老梅的發現者唐建與樹主人楊紹麗一家簽署了共同保護協議,唐建擔任認養監護人,并受永平縣人民政府委托,親自著文刻碑記之。唐建即興書寫“中國永平唐梅護持之家”及春聯“博南門第春常在,唐梅之家花常開”“山對晉唐千里月,門開老樹萬朵花”
,表達了自己對參與保護永平古梅的喜悅和欣慰之情。
為了更好地保護這些古梅,唐建倡導成立了以“癡于梅,友于梅,敬梅冰清玉潔歲寒傲雪之精神,尋梅、賞梅、畫梅、護梅,頻傳梅消息”為宗旨的團隊——梅友公社。陳平、方楚雄、劉曦林、黃格勝、郭西元、郎森、陳乙源、莊明海、段正武、周顯澤等來自全國各地的愛梅、護梅志愿者紛紛參與到保護古梅的行列中。
古梅群落星羅棋布,裝點在云南的青山綠水間,逐漸引起當地政府的高度重視。在唐建的積極推動下,2020年新春,一場因古梅結緣的文化盛會——中國梅花精神文化論壇在永平縣舉行。趙樹叢、黃建華、李潤明、劉曦林、張桐瑀、郭西元、朗森、唐建、孫劍、曹建華等來自全國各地的文化學者、畫家、植物學家、永平縣護梅志愿者100多人雅集永平,通過“尋梅”“賦梅”“寫梅”等一系列活動,深度挖掘永平古梅的歷史文化資源,與永平縣委、縣政府共同探索建設永平“中國古梅文化之鄉”的新思路。大家用自己的才智深扎在永平這片神奇的土地上,與永平古梅對語,與永平人民一起齊心協力保護和傳播古梅文化。大家保護和傳播的已不再是傳統觀念中文人墨客寄寓個人審美品性的觀賞性梅花,而是根深葉茂開花結果哺育眾生的充滿山野之氣的古梅群落,并將此提煉和升華為高大偉岸、守正創新、頑強不屈、淡泊明志的新時代中國梅花精神品格。
唐建在尋梅護梅的過程中,創作了大量的古梅寫生作品。他在藝術理論中堅持傳統與創新并重的觀念,有承有破,法自我立,并在藝術創作中踐行這種理念。唐建的花鳥畫創作遵循文人畫的筆墨傳統,傳承和拓展了中國畫的寫意精神,意境沉靜而淡遠,有真氣、有靈氣、有文氣,畫中透溢著中國傳統文人畫詩書畫印的完美結合與文人風骨;同時又融合西方造型方法,力求筆下的物象具體、豐滿而傳神,寫意與寫實相得益彰。唐建的書法師承名家蔣維崧,作畫時以書法用筆見長。蔣維崧最善金文,用筆中鋒,線條圓潤婉通、內質外秀、中正古雅;唐建得蔣老作書之精妙,用筆中鋒兼側鋒,拓展了筆意,筆下墨梅自然搖曳多姿,氤氳著古典主義浪漫唯美的意蘊。畫面突出了線條書寫的形式感,充滿生命的張力;野芳發而幽香,筆筆疏逸而野趣。這種野趣乃其從寫生和體悟生命本源而來,自然、真摯、靈動。唐建筆下的古梅突破了傳統畫梅固有的技法,每一幅作品都是帶著清新的泥土芬芳,那些孑然傲立、野氣橫生的老梅通過他的寫生創作,自然化育成浩氣凜然的詩書畫水乳交融的唐家梅譜。
唐建通過多年的藝術實踐,與大自然對語、與古梅對語,陶冶自己的性靈,豐富自己的審美體驗。從《唐梅》《踏遍蒼山覓玉葩》《嶺崗地元梅》《此心梅月兩相知》《穿透千丈冰拗來百尺鐵》等古梅寫生作品中,可以清晰看出,他在寫意與寫實的融合中,在筆力與墨韻、線與皴的創造中,在語言手法的虛實變化中,將特定的文化內涵和學術理念融入創作里,注重藝術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他由古梅頑強的生命力深層次領悟人、自然、生命的意義,感受著中國傳統美學精神的洗禮,體悟著藝術生命的真諦——個人的藝術追求始終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緊密相連。唐建用自己十幾年間行程萬里尋梅畫梅護梅近萬棵的藝術苦旅,用他精心創作的寫生作品和一首首詠梅題畫詩,自覺擔當起一名藝術家反映時代風貌、引領時代風氣、培根鑄魂的神圣職責,具有積極的社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