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簡歷】
歐陽飛,字翼之、逸之,海南人。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第六屆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產業(yè)發(fā)展委員會委員,海南省書法家協(xié)會原副主席、海口市書法家協(xié)會原主席。現(xiàn)任海南省書法家協(xié)會顧問、海南省書畫院特聘書畫師、海口市書法家協(xié)會名譽主席、四川省草書研究會特聘研究員。
《王維、杜甫詩草書長卷》1000cm×280cm
世間無物非草書
——歐陽飛書法評述
文/張同標、張翔
中國文字被看作是中國文化的根本符號,而書法藝術無疑是最中國的藝術門類,中國人在書法中寄托了最中國的藝術理想。
如果說,篆隸天然地帶有一些古氣和
學問氣,可以依賴道德文章使得篆隸增色,那么,草書更多的就只能依賴天資和才情了。所以,我想,盡管草書當然需要鐵杵磨成針的功夫,而登堂入室所需要的就不僅僅是勤學苦煉就能達到的。書法表現(xiàn)的手段相當單一,只有線條和墨色等不多的途徑。
李白詩《將進酒》180cm×49cm×6
雖說墨分五色,而變化畢竟不多,而線條的提按頓挫使轉緩急,以及這些線條構成漢字的字形欹側正斜大小肥瘦等,變化就相當豐富,更重要的是線條與字形所寓寄的情態(tài)趣味等,固然離不開物質性摶的視覺形態(tài),更重要的是更深層次的心性修養(yǎng)和天賦才情。在篆隸真草幾種書體中,草書對于這些方面的要求更高,所以惟有草書有“草圣”的別稱。草書創(chuàng)作的難度系數(shù)最高,較之于其他書體,歷代名家也不是很多。究其原因,在我看來,除了技術性難度之外,更在于書家個體的天賦才情。我個人喜受欣賞書法,也多讀古今論書文字,想的多,寫的少,古廣祥先生向我推薦了歐陽飛的書法,展覽再三,我很驚喜,爰為禮贊。
八尺條屏四隔水 歐陽飛詞《西江月·井崗山感懷》234cm×53cm
書法在中國古代經典文化中享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把文字書寫升格為藝術的文化系統(tǒng)。傳承書法中的經典,不僅僅是技藝上的繼承,更重要的是中國傳統(tǒng)藝術中精神的拿捏與發(fā)揚。歐陽飛從書法藝術的角度切入,將詩文與書法結合,在當下重新詮釋出書法的價值意義與經典繼承的關系。歐陽飛書法作品點劃之間帶有魏晉書法的風骨、隋唐書法的剛勁、宋元書法的精致、明清書法的雋秀。這樣典型的風格特征,這與多年來,歐陽飛在書法學習過程中學多家之技藝是分不開的。歐陽飛的書法作品創(chuàng)作題材主要分為經典詩詞句、佛教經典片段以及部分個人創(chuàng)作詩文作品這三大類。尤其需要注意的是,關于歐陽飛自創(chuàng)詩文這是現(xiàn)階段書法創(chuàng)作中也不多見到的,其才氣在詩文方面為其在書法上取得造詣而增添了自信的籌碼。
《立持古訓知偏正,行秉中庸任縱橫》180cm×32cm×2
自魏晉以來,“隱居”通常是文人士大夫階層問道山水、淡泊名利的方式。他們在“隱居”之前通常躋身朝野、出入睿幄,往往在政治上遭遇坎坷而退隱山林之間,從此便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般地歸園生活。“歸隱”后的文人騷客大多寄情山水、附庸詩文、嘗盡書畫、通曉文樂,藝術上的造詣在集天地之間的靈氣中變得精粹。此后,無論是否在朝的文人士大夫階層,均以寄情山水為人間的一大享樂幸事。文人情懷,便由此而生。歐陽飛是擁有這樣的文人情懷的。
冊頁 長卷《沁園春·雪》1000cm×50cm
歐陽飛堅持的是當代的“新隱居”主義。如果歐陽飛的這種“新隱居主義”退回到唐朝,那么我們熟悉的一位便是王維了。他無論是身居廟堂,或者是高蹈山林,胸中都有著一片寄情山水之前的意趣,不論是其詩、書、畫。而這一點跟歐陽飛有類似,歐陽飛工職之余的翰札之好,愛好堅持了四十余年。歐陽飛的精神品格以及對待書法藝術與文學的熱愛程度,著實讓人敬佩。然而,歐陽飛雖然入世,但其書法作品有出世的意趣在其中。草書作品筆墨蒼勁,而不乏圓潤之勢,行云流水,渾然一氣、氣度非凡。運筆過程中,講求書法的枯濕濃淡,字與字之間的結體把控到位。可以看出,歐陽飛雖入世而少浮塵之氣,這是當下書法家中所難能可貴的品質。
歐陽飛詩《獻給武漢火線抗疫的白衣天使》180cm×49cm
提到草書,不免使我想到唐人韓愈評張旭草書的一名名言,“張旭善草書,不治他技。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于心,必于草書焉發(fā)之。觀于物,見山水崖谷,鳥獸蟲魚,草木之花實,日月列星,風雨水火,雷霆霹靂,歌舞戰(zhàn)斗,天地事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于書。故旭之書,變動猶鬼神,不可端倪。”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常說楷書如散步而草書如奔跑,形象地說明了草書鮮明的視覺特征在于運筆迅捷,然而韓愈偏偏不在意,我們看到,在他的眼中,世間無物非草書,卻有意無意地回避了運筆迅捷與否的問題。
行草小品《項穆語:書之法則,點畫攸同,形之楮墨,性情各異。》40cm×20cm
雖然對此可以有各種解說,而我卻以為如何抵制運筆迅捷這一點卻是草書品級得到提升的關鍵所在,或者說,如何使得讀者在筆勢飛舞的動勢中感受如同大海般的深沉靜穆。我個人以為草書須在怒猊抉石、渴驥奔泉的沉著痛快之中做到心平氣和,斂入規(guī)矩,使一波一磔,無不堅正,方能趨向草書極致,這大概是米芾聲稱草書不入晉人格轍徒成俗品,或者是王鐸反復強調他草書不與張旭懷素為伍的另一種白話文解讀吧。歐陽飛的草書,奔放中見規(guī)矩、平和的點畫又有奔趨
之勢,這既是技法層面的難度,又是人品性情的外現(xiàn),氣脈通連,隔行不斷,字里行間別有一種意態(tài)。
王安石詩《梅花》60cm×48cm
近年來,書法藝術繁榮呈現(xiàn)出井噴發(fā)展之態(tài)勢,藝術作品的優(yōu)劣評判雜夾了許多書法之外的人為因素,難免混淆了不少糾纏不清的是是非非,草書不易掩飾,歐陽飛如此沉潛靜氣而富有積淀的書法藝術家非常難得。歐陽飛之所以能在書法造詣上取得成就,首先是與他的堅持是分不開的。四十余年的習書生涯中,歐陽飛可謂嘗遍歷代優(yōu)秀書法家特別是尤擅行草書書法家之精華,繼承優(yōu)秀傳統(tǒng)的同時又有自我書法品格。
《白居易詩》138cm×34cm×2
歐陽飛的書法天才屢屢得到稱頌,而他的臨池苦學更有現(xiàn)實的啟發(fā)意義。無論是何種藝術門類藝術品的制作,首先都離不開一個“學”字。通常情況下,都是學一家,把一家的精髓練到極致。而想歐陽飛那樣在幾十年如一日的時間里學到數(shù)家、博采眾長,這不僅需要藝術毅力的支撐,更需要藝術自我凈化的把控力。歐陽飛學多而不雜,秉持自己對書法藝術的理解與追求,這是十分難得的。歐陽飛所研習的二王、顏柳、張旭、懷素、米芾、王鐸、傅山,可謂是自魏晉以來歷朝歷代的草書名家,歐陽飛均學了一遍。歷史線形的書法學習,使得歐陽飛通曉古代草書的風華勁骨,同時也構成了歐陽飛對當下行草書發(fā)展的獨立思考與框架。如此長時間的學習眾家,是不易的。汲取了四十余年書法營養(yǎng)的歐陽飛,已逐漸開始形成自己的特色,步入了高品級的藝術之列。
歐陽飛詩《登龍虎山有感》138cm×34cm
從書法研習的區(qū)域環(huán)境看,海南島是中國最南部的省份,全年大部分時間氣候炎熱,似乎不如江浙地區(qū)那樣溫潤宜人。江浙書家雖然也是多種風格并存的,也總體上趨向于平淡雅致的書卷氣息,這也是不可否認的。藝術創(chuàng)作與氣候風土的關系是相當有趣的,歐陽飛選擇草書作為他的主攻方向,無論是發(fā)乎性情的偏嗜,還是有意為為的主觀選擇,都是與海南的氣候風土協(xié)調的,或者也可以說是舍短取長的睿智之舉吧。
2015年6月
《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360cm×49cm
【本文作者簡介】
張同標,男,1970年生于江蘇鹽城,現(xiàn)為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先后畢業(yè)于南京藝術學院、上海大學,分別獲得文學學士學位、博士學位。先后任職于河南美術出版社、湖南工業(yè)大學、江南大學。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及省部級項目多種。
主要出版著作有《中印佛教造像源流與傳播》、《中印佛像探源》、《長江中游水陸畫》、《中原美術大典繪畫卷》、《中國美術史》、《北派山水畫論研究》、《說文五例》、《美術考古一萬年》等。
先后榮獲河南省社科成果特等獎、江蘇省社科成果二等獎、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師、江蘇省青藍工程學術帶頭人,華東師范大學佛教美術博士點學科帶頭人。
張翔,華東師范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
《云水風度,松柏氣節(jié)》138cm×34cm×2
質文同趣 彬彬風度
——讀歐陽飛書法作品有感
文/云南藝術學院教授 隴藝梅
中國文字的早熟表現(xiàn)在書法藝術上,篆、隸、楷、草,早就以程式化的系統(tǒng)表達了書法美學的典范。中國書法藝術源于象形文字,由一些規(guī)則或者不規(guī)則的抽象線條書寫二維空間,構成具有特殊審美情懷的藝術形式。書法作品,經過書家對平面的分割、對文字線條的個性安排,創(chuàng)造了具有書法美的抽象視覺空間,那密集與疏闊、對稱與錯落、節(jié)奏與跌宕起伏,均通過線條的抑揚頓挫,來構成形式之美。書法造型,為視覺藝術的特殊一支,中國古代豐富的書論似乎早已說清楚了書法審美的淵源,其點畫、結體、墨色、書寫內容都一脈相承,形成書法藝術立體的構成元素,其中,彰顯了書家的修養(yǎng)、品格、氣度、底蘊。中國書法,貌似簡單的抽象藝術,卻攜帶著書寫者和欣賞者如此豐富的修為和文化底氣,可見書法中所暗含的哲學深度與人文修養(yǎng)。
《論語·先進篇》: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46cm×76cm
行草,是書法中的奇才,東漢著名書家張芝,師法杜度、崔璦善寫章草,后來加以變革,將字字獨立的章草變?yōu)樯舷聽窟B、筆勢連綿的今草,今草到魏晉已經成熟,鐘繇樹立了真、行、草書美的典范,王羲之的《蘭亭序》,在章法、結構和筆法上都非常完美,被歷代書家推為“行書第一”。且不說王獻之、王珣的行書行筆遒勁秀麗、用墨枯潤交融。唐張旭和顏魯公同樣書寫了行草藝術的高峰氣概,公孫大娘舞劍的奇異空間和無我境界方能點畫張旭的草書境界;怎耐在東晉“二王”之后,顏魯公的渾厚豐富的《祭侄稿》也只可以嘆為“天下第二行書”。行草,極盡書體本身的自由性、創(chuàng)意性,有豐富的視覺效果,空間感強,氣韻生動,任意曠達,縱筆浩蕩,起落有度。
《丹青難寫是精神》180cm×49cm
歐陽飛先生的書法作品以行草為主,敢于選擇行草為書法創(chuàng)作主體,可見歐陽先生沿著書法藝術的陡峭山峰而徒步,不拘泥于“循規(guī)蹈矩”。書法作品的意境與其書寫詩詞的意境應該是統(tǒng)一的。先看歐陽先生以狂草寫唐代詩人李白名詩《將進酒》,以六條屏連貫書寫,一氣呵成,寫出了李白詩歌一瀉千里的大氣磅礴,篇幅內注重墨色的濃淡干濕,線條的粗細變化,筆鋒的順逆走勢,整體風格灑灑脫脫,氣韻順暢,靈性通透,膾炙人口,把握了唐代詩仙的豪氣和仙氣。這與歐陽先生自身的文學修養(yǎng)和文字功底也是分不開的。歐陽先生游歷祖國河山,常賦詩詞抒懷,以古律詩見長。
歐陽飛詩《雨夜書東坡詩步韻一首》138×34cm
書法是基于文字而形成的藝術,中國古代文人強調以詩書畫為一體的修養(yǎng),而且是必須具備的學養(yǎng),詩書為首,文學的造詣是評判書法審美內涵的元素之一,書法家創(chuàng)作的詩學意義,通過自己的書寫,留存在筆走蜿蜒之中,總體節(jié)奏奔放、疾速,又交替著中鋒用筆與側鋒用筆的韻律,筆法的漸進與詩歌的緩急相得益彰。古體詩是可以朗誦并吟唱的,如果韻律不夠美,吟唱之中,會在聽覺上產生異樣的雜音。這是視覺、聽覺藝術的通感造成的審美效應,如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寫到“大珠小珠落玉盤”、“弦弦掩抑聲聲思”,把文字與音樂、音樂與思緒、思緒與人情一起融合在統(tǒng)一的意境中,既有聽覺的愉悅,又有文字符號的心理歸屬。
信札六隔水 蘇東坡詞《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歐陽先生的律詩,意境傾向于豪放派的風格,讀起來朗朗上口,古風遒勁。歐陽先生的詩詞,寫井岡山,寫羊錯雍湖,本身,所寫自然對象與詩詞的文風也舒朗合拍。歐陽先生在書寫這類詩詞時,是傾注了內心的炙熱的情愫,在創(chuàng)作具有畫面感的抽象空間,先生寫到《西藏羊湖覽景》:“崗巴拉山直五千,突面羊湖水接天。俯瞰黛波連萬峻,黃花眼處裊炊煙。藍天碧水峰巒綠,舉步恍如畫中行。七月圣湖秋景色,勝如曲水江南情。”此詩把文人情懷融合于青藏高原壯美的湖光山色中,親切真意。
《登海南萬寧東山嶺》180cm×49cm
歐陽先生有詩《習書有感》寫到:“點畫春秋形楮墨,詩書伴我靜修身。方宣縱逸書胸臆,尺素哲文悟做人。”詩中參悟了文人的思想和好尚,其中書畫與詩書,是傳統(tǒng)士大夫的好伴侶。這類作品體現(xiàn)了先生內心的靜謐與思想的維度,書寫為書法作品時,自然流暢,氣脈連通,胸有成竹,筆法自如。在線條運用中,稍顯復雜,富于韻律感,同時注意墨色的變化,在線條的運行過程中,分布多層次的淡墨和水色效果,濃淡潤燥相間隔,時有飛白,時有退隱,突顯書法用線、用墨的抽象之美。
歐陽飛詩《品南岳衡山大廟戲臺古聯(lián)“凡事莫當前,看戲不如聽戲樂;為人須故后,上臺終有下臺時”有感》138cm×34cm
在章法上,歐陽先生的書法作品考慮起承轉結,布局考究,空間富有張力,他針對材料的個性不同而寫不同的詩詞內容,用不同的結體和線條書寫方式來書寫不同的詩篇,營造不同的意境。比如,歐陽先生寫王維的《山居秋暝》一詩,書寫在圓形的扇面中,在有限的空間中把控書法線條的內斂氣質,王維的詩詞,充滿禪意,清澈空靈,生動形象。古畫論曰“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味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歐陽先生用草書寫出王維詩的詩意和畫意,在用筆用線上,中和而寬博,突出文人玩味的書卷氣,書法的起筆、收筆、勾勒等,保留了線條的渾厚與溫潤,章法隨著詩意嚴謹、端莊,落筆沉穩(wěn),連筆與點畫松緊布置,微微顯得拘謹。在小尺寸的書寫中,注重字體質地的間距法度,呈現(xiàn)了前后空間變化的層次感,作品小而精,虛實相生,氣脈連貫。
扇面(40×40cm):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論語·鄉(xiāng)黨篇》
書法線條行筆根據(jù)詩意行文的境界而有所不同,樂則暢、靜則緩、憤則疾,行草往往痛快淋漓,任意揮灑。雖然說金石蒼茫,碑刻雄博,但是,在行草的創(chuàng)作中,依然可以在暢快、狂放中顯出蒼茫、雄渾、古雅的內在修養(yǎng)。歐陽先生配合書寫內容所創(chuàng)作的書法意境,有浪漫豪放,有靜穆溫和,有深沉端莊,雖然沒有達到這些境界的極點,但是在欣賞歐陽先生的書法作品時,可以體會到作者的尚品意念與追求。
《古詩二首》六尺屏三隔水:60cm×49cm×3
歐陽先生書法作品《唐代,歐陽炯“壁畫奇異記”》“有氣韻而無形似,則質勝于文;有形似而無氣韻,則華而不實。”寫于撒金色紙上,條屏,筆墨揮灑的初始就參入了石雕般的圓渾,作者仿佛在追求三維空間所擁有的大壯之氣。由此,回想顏魯公《祭侄稿》中也多有點畫較粗的書寫,有外凸的空間感和向外擴展的張力,而配合以細筆形成的精瘦的骨感,既有骨肉相連的豐富性,又有陰陽交錯的互補性。歐陽先生的創(chuàng)作中追求了此般的氣韻,其壯美、其溫秀、其俊邁,融于書寫過程中。先生也許早已讀熟了古人的書論,此作品,潑辣而雄健,渾厚而飄逸,與唐代歐陽炯先生的畫語內容巧妙對應。潤以掇妍,燥以取險,墨色多層次變化,有豐滿豪邁之氣息。
身為欣賞者,或許因為沒有親自書寫而難以理解創(chuàng)作者的追求。《論語·雍也》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僅僅從歐陽先生選取的這段畫論,就已經領會到了文質彬彬的徐徐清風。書法先是文化,然后才是藝術,藝文雙質,才產生魅力的觀照。歐陽先生的書法藝術,詩書見心,有狂放、有疏淡、有磅礴、有婉轉,注重道與器的雙向修養(yǎng),正漸漸融進形而上的大道與大器之象。
201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