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廣州天河上空,出現一抹難得的霞光,灑落在廣州文藝市民天河空間(天河藝苑)窗外一片綠葉的小山坡上,只見幾株極小無名的小紅花靜謐綻放。而天河藝苑展館門前的小空地有幾位市民打著五顏六色的雨傘在靜靜地等待早上開館。其中有倆位年青人撐著一把紅色的雨傘,格外顯得鮮艷奪目,而他們的臉上也更顯朝氣。這幾天廣州時常有陣雨,可是仍然有不少市民冒雨趕來觀看齊白石師生藝術特展。
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加強美育工作等重要論述精神,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深入開展新時代美育實踐活動,由廣州市天河區委宣傳部指導,天河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天河區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天河區教育局、以及勝寶投資控股(廣東)有限公司聯合舉辦的“師生情深,藝術系列展覽第一回”,《大匠之門——齊白石師生藝術特展》于本月在廣州文藝市民天河空間(天河藝苑)舉行。本次齊白石師生藝術特展,展出了齊白石和他的學生40多幅作品,其中有齊白石創作的《多壽圖》、《群蝦》、《一帆風順》;李苦禪的《綠雨》、《雄鷹圖》;李可染的《牧牛圖》、《行書七言聯》;梅蘭芳的《竹林小徑》、《魚樂圖》等作品。這些繪畫與書法以小見大,從簡潔到底蘊濃厚,從虛實相生,到意境深遠,從融入自然,到強調主觀感受等方面,都表現出了各自的藝術特色,這些作品都是難得一見的精品。
展廳中央的《多壽圖》,是齊白石九十歲時創作的花鳥畫,畫面上五個碩大大紅色壽桃深深地吸引著到場參觀的市民。這幅作品雖然在題材上無多創新,但是筆墨設色老辣而“雅氣”十足,也就是評論家謂之燦爛晚霞的花鳥佳作。這一時期,齊白石生活比較穩定,心情也隨之更為舒暢,特別是毛澤東主席在共和國成立不久的1950年3月邀他入中南海賞花敘誼。徐悲鴻出任新成立的中央美院院長后又續聘他為名譽教授,他的心情越發喜悅。
所以這一時期他創作的作品隨意賦形,任情染色,都是神采奕奕,隨手拈來的題目,都寄托了老人的心意,真是心情一好,做什么都吉祥。從本次展出齊白石的幾幅作品來看,可以領略到他的繪畫題材比較寬泛,山水、花鳥等多種題材無不精擅,當然也可以感覺到其花鳥畫的創作已突破傳統,代表了當時花鳥畫壇的最高成就,畫風豪放、墨氣淋漓、神滿意足,“妙在似與不似之間”,既承繼了中國傳統的文化精神,又極大地保留了來自民間的淳樸、熱烈、濃重的情感因素,從而開拓了對后人影響至深的藝術新空間。
正如本次展覽藝術顧問陸秋連所說,眾所周知,自清初三百多年來,整個中國畫壇受“四王”影響至深,“四王”為正統之繪畫思想根植于畫家心中。齊白石北漂到北平,時北平畫壇亦是如此,奉“四王”為圭臬,不思創新,死氣沉沉。齊白石的山水畫,完全無視“四王”,他用野逸思維,創新模式,我寫我法。他所描繪的大山大水,以簡潔、精練示人,是對大山大水的高度概括。他特別喜歡在畫面中留出大面積的空白,對山、對水對茅屋、對景物等物象進行大膽概括,獨具匠心,主次分明。陳師曾評論其山水畫“平淡見奇”,這一說法無疑是恰如其分的。從齊白石山水畫《一帆風順》可看出,他似乎是用花鳥畫大寫意的筆法來寫山水畫,干凈利索,大刀闊斧,不拖泥帶水,運筆自如,一氣呵成,充分體現出自己獨特的山水畫樣式和藝術語言。同時其山水畫又與花鳥畫一樣,表現出濃郁的生活氣息和田園情趣。你看圖中的楊柳、茅屋、小船、江河,全是平常中國農村所見的物景,那么安逸,那么熟悉,那么自然,完全跳出傳統士大夫所畫的遙不可及的山水畫程式,其濃郁自然的生活氣息,抒發對鄉村生活的留戀,一下子拉近作者與觀眾在情感上和心理上的距離,使觀者心中本能的鄉愁情結由然而生,從而產生情感和藝術上的共鳴……。這也難怪許多市民只要一站在《一帆風順》前觀看,便長時間停留,總是戀戀不舍地離開。
自民國以來的中國畫壇,出現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著名畫家,如群星燦爛,光輝奪目。此中就有多位出于齊白石的門下,如李苦禪、王雪濤、李可染、陳大羽、盧光照、許麟廬、婁師白、崔子范等,都是管領風云的重量級人物。齊白石對于拜他為師的學生,其一是教其以德立世,注重人格的鑄鍛和學養的提高;其二是因人施教,決不要求學生死學硬搬,而是要突出各自的藝術個性,在創新上下功夫,自成一番面貌;其三是視徒如字,殷切提攜不遺余力。
本次展岀的作品有李苦禪的《綠雨》、《雄鷹圖》、《涅槃佛像》、《綠雨新晴》,其最為有特色是《雄鷹圖》,他在畫鷹時把鷹眼和鳥嘴變方,從而突出鷹的銳猛,整幅畫去繁即簡,僅用線條勾勒出鷹的形體,更顯鷹爪有力度。當然他那用大筆橫掃,大開大合氣勢十足的芭蕉畫法也同樣令觀眾喜愛。他自1923年拜齊白石門下,在齊白石的教導下,“努力探索”中西合璧”,在改革中國畫的嘗試中有了新的作為,從而也成為中國當代杰出的大寫意花鳥畫家。齊白石另一位弟子王雪濤,卻走繼承宋、元以來的優秀傳統路子。其作品構思精巧,形似神俏,清新秀麗,富有筆墨情趣。展品《花開蟲樂》一派欣欣向榮,鮮花盛開,眾蟲齊樂,讓觀者仿佛又回到童年追蝶抓蟲玩耍的光景。當然也有不少觀眾是李可染的鐵桿粉絲,李可染寫意水墨透出的柔情光影讓這些觀眾著迷,展出的《牧牛圖》和《歸牧圖》讓他們大飽眼福,即使離開展館時,還沉浸在鄉村田園的滿懷鄉愁之中。
能得到觀眾的認可喜愛,這也是主辦方的初衷。作為本次展覽的總策劃王芹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就說:“我們舉辦這次齊白石師生藝術特展,就是要通過舉辦名家美術展覽形式推動美育工作。我們還要將以此為首展,創辦“師生情深”藝術系列活動,用藝術的形式弘揚傳承奉獻精神,圍繞這一主題進行展示,涉及的形式可以是繪畫、書法、音樂,也可以是雕塑、戲劇和舞蹈等,通過展示教師與學生的成果,展示學生在老師的傳幫帶下成長的喜悅,讓老師以學生為自豪,學生以老師為驕傲。通過主辦方和師生的共同努力,把“師生情深"系列活動,打造成受大家歡迎的品牌,并且讓這一品牌具有社會價值,有認同度,有鮮明的藝術形象。
藝術是一個民族的象征,它既是民族意識的反映,又能反過來影響民族的意識。秦以力健聞名,漢以氣厚著稱,兩宋“文物之盛跨百代”,明文人畫逐漸登堂入室,“清初四僧”講求筆情墨趣,注重內心表達。到了近現代齊白石、吳昌碩、黃賓虹、潘天壽等人又成為藝術的主流。他們的作品大氣、雄氣、甚至有人稱之為狂氣、霸悍氣,其藝術表現得到大眾的肯定喜愛。
齊白石有一枚十分著名的印章,“大匠之門”,這也是他一生追求工匠精神的體現。何為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就是鍥而不舍地苦練對待每一幅作品精益求精。齊白石從青年開始學藝到耄耋之年,功成名就,一直堅持刻苦學習,無論嚴寒酷暑,每天用廉價燃料徹夜點燈,苦練繪畫技藝。李苦禪、王雪濤、李可染等眾多弟子也正是因為繼承了齊白石的這種工匠精神,才得以成就斐然。主辦方也是希望通過展辦這個展覽,號召更多的藝術家傳承這一工匠精神,希望在廣州能出現更多的有作為的書法家和畫家,為廣州的文化藝術事業做出新的貢獻。
當代中國,江山壯麗,人民豪邁,前程遠大。新的時代為廣大的藝術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廣闊舞臺。讓我們以強烈的歷史主動精神,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興文化展形象為己任,為展現中國文藝新氣象,鑄就中華文化藝術新輝煌而努力!
胡碩堂
2022年5月28日于廣州天河
(作者為本次展覽策展人)
齊白石,多壽圖
齊白石,一帆風順
李可染,牧牛圖
李苦禪,綠雨
陳大羽,花間鳥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