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簡歷】
李秀峰,河北省泊頭市人,甘肅國畫院院長(法人),甘肅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曾任甘肅省美術家協會秘書長、專職副主席廿余載,多年擔任甘肅省藝術專業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評委,中國美協第五次美代會代表,受邀擔職國內外數十家美術團體組織機構領導。自2019年先后獲聘中國香港畫院副院長、中國香港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美術作品先后廿一次入選(或應邀)參加由中國美協主辦或參與主辦的全國性美展,并在其中獲二等獎一次,優秀獎三次。先后兩屆獲得甘肅省委省政府設置頒發的省級最高獎“敦煌文藝獎”以及多次重要獎項。2002年被國家人事部專業人才研究會評為“當代中國畫杰出人才”;2005年國家科技獎勵辦公室授于“優秀人民藝術家”稱號;2007年起大幅作品《吉祥高原圖》懸掛于北京人民大會堂中南廳;2008年作品《飛天圖》搭載神舟7號飛船邀游太空;2017年2月被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會授于“世界非遺大會終身成就獎”。
2022年7月獲聘美國哈佛藝術學院 榮譽院士 ” 稱號。
作品一
生命與藝術同在
——李秀峰的人物畫
文/徐恩存
女畫家李秀峰多年生活在西北地區,熟知西北地區的生活與風情,可以說,她的生命和藝術都植根在西部的沃土之中,并獲得了營養,滋潤和催生了她生命和藝術的同步成熟。
作品二
少年時代便生活在甘肅的李秀峰,視這片土地為自己的第二故鄉,此后的數十年時間里她便生活、工作在這里,在這塊蒼涼而又神奇的土地上,留下了生命歷程中堅實的步履,同時,也歷煉了她的藝術觀和審美追求,并形成了她繪畫的形式和風格。一個明顯的特點是——李秀峰的繪畫都是女性視野內的生命世界圖景。她醉心于表現西北少數民族的風情,尤其是其中的母愛、親情、人與自然的和諧……等等,作品中都洋溢著濃郁的人性氣息和人情意味,以及女畫家特有的悲憫情懷。在李秀峰筆下,繪畫題材多以西部藏民生活為主,表現他們的日常生活和生活中的詩意,以及在這塊土地上曾經發生的可歌可泣的歷史事件。
作品三
作為人物畫家,李秀峰這一代人與當下的時尚畫家不同,她依然保持著揮之不去的“使命、責任”情結,出于一種使命感和責任感去進行自己的創作,因此,她的作品都表現為一種認真、嚴謹的態度。她的才智、能力和智能都融入到作品之中,所以,她的作品顯得平實、單純而又充實、飽滿,仔細看去,都體現出深深的內蘊,就是說,畫家所致力的是通過表象去表現內在之美。當代畫壇,不乏關于藏民生活、西域風情的作品,而大多數由于缺少深切的感受和體驗,顯得簡單而空泛,缺乏應有的藝術感染力,流于一種套路和模式化。
作品四
李秀峰的這類題材,力避流行風中的獵奇、堆砌的弊病,從平凡的日常生活入手,尋找并發現他們生存狀態中特有的樸素之美、從容自然之美和原生態的美感魅力。這使得李秀峰的作品,確立了自己藝術的關注點,使她在體驗某種“感覺”上勝人一籌。原因在于,她女性視角的獨特和敏銳,還有一種不同常人的情感細膩性,使她的發現與審美表現另辟蹊徑,另外一點是,她熟悉、了解自己表現對象的生活、情趣和環境,這是幾十年生活感受、體驗中的積累,決非走馬觀花、蜻蜓點水者可比擬,從而形成了她平靜、從容、樸素的表現風格。實際上,這正是藝術的本質所在。
作品五
或許是女畫家的天性使然,李秀峰的水墨人物畫以小寫意風格為主,強調筆的作用和線的美感,總的來說,她的線是建立在對結構的理解上的,以線造型,在寫實中給以夸張和適當的刪繁就簡,使寫意的理念在寫實與表現中實現。在線的運用中,我們注意到,畫家強調線條美感的豐富性,在游刃有余的書寫中,那些長線在一波三折中,表現出節奏、韻律的變化,不但呈現為獨立的美感,還為人物意象平添了形式意味和含蓄的內蘊。這種手法,使意象從“形”的物性束縛中得到解放。
作品六
點、線都表現為一種運動感而富有活力,而不是那種刻意、僵化、板結的線,致使作品缺少活力和生氣。從作品中不難發現,李秀峰在實寫與虛寫的結合上把握著恰到好處的分寸,畫面呈現灑脫、輕松、酣暢的筆墨氣息。顯然,這是對生活現象主觀把握與處理的結果,是畫家善于從生活中提煉與升華的結果。因為,生活本身并不是藝術,畫家的責任就是把生活中的素材,加工為藝術元素,經過主觀處理、整合而為藝術作品的,李秀峰正是在這里下大力氣,經過艱苦的錘煉、加工,把素材轉換為詩意的藝術品。我們看她的作品,無一不是嘔心瀝血、處心積慮的結晶。
作品七
苦心人,天不負;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李秀峰的繪畫,在幾十年的實踐歷煉中成熟為具有鮮明的個性風格和形式語言的,她的作品那種源于直面生活而來的感性生動的形式,是生機勃勃的,是鮮活生動的,讓人領略到“氣厚則蒼,神和乃潤”的內在美感和魅力。
作品八
他鄉是故鄉,甘肅是李秀峰生命歷程中的重要轉折地,有了這一過程,才有了她的事業和她的藝術。在視他鄉為故鄉中,不僅是情感的轉變,也是生命取向的重新確立。在這里,李秀峰有了新的發現和認識,在蒼涼、廣袤、浩瀚的西部,她領略了博大、深邃和蒼茫,在審美理想與審美追求上,進入了新的層面,得以考慮藝術的本質和藝術規律是什么的根本問題。
作品九
思考并實踐著,是李秀峰繪畫的基本態勢和方法,這為她的芝術帶來深刻的也是厚重的內涵,使她的繪畫更接近“人”的意義和價值的追問。藝術作品,是藝術家價值觀的體現和自我形象的折射與塑造。李秀峰以畢生的耕耘和實踐,把創作從生活風情提升到對生命的關注,對人生意義的追問,這是一個無止境的追求。在這個追求中,她實現了生命和藝術的同步。因此,她的繪畫才有了那份屬于她的親切、和諧、安寧、自然與平淡,才有了那種獨特的母愛視角與關注。由此,其作品便在不事張揚中叩動著人們的心扉,在審美過程中讓心靈受到撫慰和感動。
作品十
生命與藝術同在,是一個高遠的精神目標。對李秀峰而言,唯其如此,才能樂此不疲地跋涉在藝術的旅途上,才能青春永駐,奉獻出更優秀的作品來。
作品十一
作品十二
作品十三
作品十四
作品十五
作品十六
作品十七
作品十八
作品十九
作品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