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簡歷】
李兆順,清華大學研究藝術與右腦開發、自然科學右腦開發畫(兆順波畫)創始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訪問學者,清華大學百年校慶獲”百善藝術家“稱號;國際右腦科學與藝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英國皇家藝術研究院榮譽院士、客座教授;中國國家書畫院副院長,國家一級美術師;部級勞動模范,優秀教育工作者;中國有突出貢獻的創新型藝術家,中國藝術界專業技術拔尖人才。畫作參加科學與藝術國際作品展,多次獲藝術成就獎、海峽兩岸書畫大賽金獎、世界文藝終身成就金獎。擁有”一種開發大腦潛能的方法“專利(200510044078。4),獲得國家科技”發明獎“一等獎,”一種開發大腦(右腦)潛能的裝置“(200520085284。5),獲國家科技”創新獎“一等獎。2012年,兆順”右腦開發畫“從眾多名家作品中脫穎而出,入選教育部與清華大學組織的文化進校園活動。在他的倡導下,學生課本將由原來的白紙黑字改成黃紙綠字,以利緩解學生壓力、提高學習效率、保護視力,這也是其專利以人為本科學發展核心思想的價值體現。吳冠中先生為李兆順題詞:“王維是文人畫的首創者,兆順是自然科學畫的開拓者。”
11月3號,王大中獲國家科學技術最高獎,王大中(原清華大學校長,中科院院士、國際著名核能科學家)王大中說:“李兆順是跨界藝術的追求者、探尋者”李兆順與王大中合影留念。
與清華大學原校長、中科院院士王大中合影
俞夢孫院士盛贊兆順波畫“有利心身健康”
11月11日,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院院士、航天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錢學森決策研究委員會委員俞夢孫對李兆順波畫藝術科學價值進行調研,在畫作上題字,盛贊兆順波畫“看畫后心情愉悅,提升想象力、創造力!有利心身健康!”
俞夢孫,1936年4月生,浙江余姚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導師,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副理事長,中國航空生物醫學工程的創始人,航空醫學與生物醫學工程專家。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院士。1958年研制成功我國第一臺航空醫學遙測裝置,開創了我國航空生物醫學工程研究事業。他先后主持研究的19種型號生理遙測和磁記錄系統,廣泛應用于醫學臨床監護、航空工程和地質地震監測等方面,推動了我國航空醫學事業的發展。獲國家科技進步一、二等獎,國家發明三、四等獎各1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二等獎9項;獲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1996年,獲中國人民解放軍首屆專業技術重大貢獻獎;2002年,獲何梁何利獎。俞夢孫院士提出的“新時代把‘以治病為中心’的衛生工作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人民健康系統工程”方略,得到廣泛贊譽。他認為,新時代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包括醫改)的根本目標,就是落實“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戰略思想,傳承中華文化、融合現代科技,發展以人民為中心的健康醫學,使人類更健康、更強大。“
作品圖
“兆順波畫”禮贈楊振寧
“科學接丹青 世界更美好”,在李兆順先生精心創作的畫作《荷塘盛世》上,用工整的楷體書寫的這10個大字格外醒目。這幅作品,要禮贈一位科學界重量級的人物。
今年6月,李兆順應邀出席“世界量子物理與藝術”高峰論壇,諾貝爾獎獲得者與各國科學家云集北京。大會期間,中國關工委文化藝術指導委員會將這幅《荷塘盛世》敬贈楊振寧先生。楊振寧先生對兆順波畫格外欣賞,與李兆順進行了親切交談。楊振寧先生稱贊道:“兆順波畫是哥白尼的革命、是量子科學與藝術的完美結合,是藝術與科學的創新,啟迪智慧,通向歡樂!”
楊振寧,世界著名物理學家,現任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清華大學教授、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榮休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等職。楊振寧在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等領域作出了里程碑性貢獻,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他是中美關系松動后回中國探訪的第一位華裔科學家,積極推動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了解,在促進中美兩國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
李兆順: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的探索者
美國心理生物學家、“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獲得者斯佩里研究認為人類右腦有著神奇的記憶能力和高速信息處理的能力,存儲信息量是左腦的100萬倍,富有巨大潛能,但目前被開發利用的甚少。
走進國際右腦科學與藝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清華大學百善藝術家、博士生導師李兆順的畫室,一幅幅流光溢彩的畫作與觀者的目光觸碰,一種神奇的力量激活右腦的潛能,生發出豐富的情感力、想象力和創造力。此時,也許你會領略到“無人跡處有奇觀”的真正蘊涵。
李兆順將色彩心理學與腦科學結合在一起,讓人們在欣賞藝術時感覺輕松、舒暢,掃除悲傷、憂郁、煩悶等情緒,為此創造了右腦潛能激發畫,并獲得了兩項國家專利。著名畫家吳冠中對此評價:“王維是文人畫的首創者,李兆順是腦科學畫的開拓者?!?
激發右腦 開拓無限潛能
從小愛畫畫的李兆順,卻畢業于大學的物理系,也由此奠定了他科學與書畫藝術融合的基礎。
李兆順作品的柔美清新,讓人能感受到生命的盎然活力與自然的壯美。他說,現代腦科學證明,人的左腦主要功能是進行邏輯推理和語言表達,右腦的主要功能則是進行空間和形象的思維。右腦能力是左腦能力的100萬倍,右腦儲存的信息量是左腦的10萬倍。因此,右腦又被譽為“無意識腦”“節能腦”“快樂腦”“行動腦”“創造腦”。
從1992年起,李兆順開始系統探索將色彩心理學理論與現代科技手段應用到繪畫創作當中。通過對觀畫者進行視覺、聽覺、嗅覺的全方位刺激,使之得到平和愉悅的心理體驗,在學習和生活中注意力更加集中,進而激發右腦潛能。
李兆順發現,不同顏色作用于人的視覺器官常常產生不同的效果,如紅色使人產生疲勞感;黑色、灰色使人感到消沉,助長悲觀絕望情緒。最使人感到舒適也是最理想的顏色是綠色和藍色,給人以輕松、舒適、愉悅之感,可使人在心理上得到放松,有助于緩解大腦疲勞。
于是,李兆順在腦科學畫中便常以藍、綠、黃等顏色為主調,畫面遠近結合,觀者看完近景,再觀遠景,能很好地預防近視,并放松身心,緩解壓力。
右腦激發畫將自然科學與繪畫藝術融合,創造了一個具有抒情意味的、充滿詩意的空間,使人如聞花香,頓覺心曠神怡,精神振奮,思維變得靈活敏捷。
不久前,一位著名工藝美術大師看了李兆順的作品后激動不已。他說,梵.高一生以黃色為他的最愛或最經典顏色,而李兆順則在梵.高黃色的基礎上,增加了綠色和藍色系列,是文化與科技的經典結合。
當丹青與科技相遇
十多年前,李兆順進京拜吳冠中為師,適逢吳冠中與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跨界攜手研討“藝術與科學結合”。
看到李兆順開發右腦潛能的成果后,吳冠中猶如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興奮之際,他給李兆順理出了一條借繪畫開發右腦的新路—融合中西繪畫技藝、運用色彩對人類大腦的刺激反應、結合自己開發右腦的科研成果,發展創新自己的繪畫藝術。
李政道更是為李兆順右腦開發畫題詞:“融合科學與藝術,發展世界之和諧”。
得到恩師與泰斗的指點,李兆順加快了潛心研究藝術與右腦開發的腳步,他打破了以線條作為造型基礎的傳統,在中國重彩繪畫的基礎上,結合西方繪畫在色彩應用上的技法,確立了“筆情、墨趣、色彩”的探索方向,極大地展現了畫作獨特的表現力,使得畫作基于傳統卻擺脫傳統技法束縛,更加展現了生命靈魂的自由與跳動。
《荷塘盛世》天藍水碧,葉綠花紅,意境深遠,令人賞心悅目,頓生恬逸淡泊之情;《天光荷影共俳徊》碧荷澄水,藍天白云,清氣蕩漾,韻味悠然,生機無限,引人步入佛意禪境;《藍色暢想曲》將線條之美、色彩之美、韻律之美聚于一體,交相輝映。
李兆順特別推崇老師吳冠中先生的一句話:“技巧應讓位于思考”。“我的藝術歷程不是追求某種藝術技巧、某種藝術“功夫”的過程,而是不停思考和實踐科學的過程?!崩钫醉樥J為,藝術應當不僅具有審美價值,更可以達到科學的目的。完美地將自然科學和藝術融合在一起,便是藝術與科學結合的美妙之處。
在欣賞李兆順的腦科學畫時,你會發現他運筆簡潔輕快,色彩與形式節奏的處理精致,對色彩和點線節奏的駕馭嫻熟,作品賞心悅目,充滿趣味,在平衡身心功能與賞畫者心理需求間有著很好的契合。李兆順用畫筆敲開了激發右腦潛能之門。
以畫療“心”
右腦潛能激發畫極具實踐意義的是“療”心之效。李兆順說:“要打破傳統,大膽創新,將色彩心理學、現代科技手段運用到繪畫中,充分調動視覺和心理感受,最終達到‘以畫療心’的目的。”
李兆順把開發右腦潛能科學運用到教學上。他指出,激發右腦并不是以右腦思維代替左腦思維,而是讓二者更好地結合起來進行全腦開發,是左右腦的第二次協同。只有這樣,才能充分地調動起人腦的潛能。所謂記憶力不好,其實是左右腦開發不均衡造成的。
針對教學中出現的這些問題,李兆順在右腦激發畫上開發了不同系列;青少年學習時精神不集中,通過觀看兆順右腦激發畫可以提升注意力;青少年休息不好失眠,可以在臥室懸掛兆順右腦激發畫藍色系列;青少年吃飯不好,沒有食欲,可以觀看兆順右腦黃色系列;孩子書房臥室不朝陽、寒冷、潮濕,可懸掛兆順右腦激發畫紅色系列。
在河北衡水中學,各班教室里都掛有兆順右腦激發畫。校長張文茂說:“這些畫起到了改善學習心境,克服注意力不集中的效果?!彪S后,李兆順的畫作在解放軍總醫院、北大第一婦幼醫院等醫療機構,清華大學、山東大學、東京藝術大學、哈佛大學等高等學府均有展示。2021年10月,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即將升空之際,執行飛行任務的航天員王亞平收藏了一幅李兆順創作的右腦潛能激發畫。
歷經幾十載艱辛的探索,李兆順的右腦潛能開發藝術從實踐到理論臻于成熟,獲得兩項國家專利,贏得國家科技“創新獎”一等獎。
作品圖
作品圖
作品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