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簡歷】
李鼎元,蘭州畫院高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甘肅漫畫家學會副會長。主要從事油畫,國畫和水墨漫畫。水墨漫畫在土爾其伊斯坦布爾十五屆國際漫畫展獲大獎,韓國首爾苐七屆國際漫展獲銅獎,韓國大田苐三屆國際漫展優秀獎,日本北海道國際漫展優秀獎。油畫作品參加苐三屆中國油畫展。水墨漫畫參加苐九屆全國美展,國畫作品曾參加國際奧委會舉辦的國際展覽,并參加全國各地舉辦的展覽。多次獲得甘肅省政府敦煌文藝獎和省美協一等獎。
《播》獲土耳其第15屆國際漫畫賽金獎
涉足漫壇 陡生新趣
——從李鼎元先生獲國際漫賽金獎說起
曹昌光
佳音西來,李鼎元先生獨攬土耳其第15屆國際漫畫賽金獎。歷屆金獎得主非老外莫屬,這一次鼎元先生可為咱炎黃子孫大大爭了口氣!
耐斯萊丁·豪狄乃13世紀土耳其的幽默大師。這位寬袍大袖、倒騎毛驢、聰明機智的超級笑星,傾倒了中西亞的老少男女。從1974年開始,士耳其以他的名字組織國際漫賽,吸引了世界各國的漫畫家們。20多年來,土耳其漫賽的成功舉辦,贏得了較高的國際聲望。
這一屆我國有6位漫畫家的作品入選,收入畫集,封面是鼎元先生那幅獲獎的《無題》。黃土坡上,一農家女正在播種,盛籽的籃子是打開的書,撒下的種子是英文字母。作者通過這一奇巧的情節告訴大家,中國西部把脫貧致富的希望寄托于文化的傳播,其思想內涵應當說是深刻的。
鼎元先生是蘭州畫院的畫師,國畫西畫兼攻,也創作插圖和連環畫,有多樣的造型手段。鼎元先生對中國美術史十分熟悉,他說清初八大山人朱耷以水墨大寫意《孔雀圖》,淋漓盡致地渲泄了對賣身求榮奴才的憎惡,成為傳世之作。中國畫大師齊白石不少作品“漫”味十足:“儼然官”、“泥半團”、通身何處無心肝的《不倒翁》,用筆簡練灑脫,著色對比醒目,立意入木三分,為爭食一條蚯蚓互不相讓,卻又“他日相呼”的兩只小雞,意趣盎然,引人以無限的遐思……從大師們的藝術創作中,鼎元先生悟出:漫畫特有的構思利于強化中國畫的表現力度,而中國畫的筆墨又對漫畫精品化大有裨益。抱著這樣的藝術追求,鼎元先生這些年來涉足漫壇,苦心研習,其作品自然陡生異趣,使人耳目一新。我們常贊嘆中國畫的神奇絕妙,陶醉于中國氣派之中。
鼎元先生不坐而論道,將其植入漫畫創作,結出碩果,在國外一鳴再鳴,鳴鳴驚人。作為一個畫人,在傾慕之余,我是很慚愧的。
韓國首爾國際漫展銅獎作品
自有我在
——評李鼎元先生漫畫三獲洋獎
曹昌光
不知怎么了,蘭州畫院的鼎元先生吉星高照,流年大利,在國際漫畫大賽中接連三次獲獎:前年韓國的優秀獎,去年土耳其的大獎,今年又是韓國的銅獎。漫畫圈里戲稱:咱省出了個“走向世界的獲獎專業戶”,大家喜氣洋洋,都覺得臉上有光。
國門大開以來,參加國際性漫畫展覽、競賽的日漸增多,這對加強國際文化交流、增進友好往來是一件好事。許多漫畫家直著腰板,不卑不亢地走向世界漫壇,但也有極個別的不那么自重,為了幾張洋鈔票,其作品有意迎合洋人,甚至搞低級趣味。此外,為數不少的作者自覺或不自覺地在題材選擇、人物造型、繪畫筆法等方面,向老外靠攏,與老外“接軌”,致使許多拿到洋獎的China作品,你還以為作者是外國人哩!這一類獲獎漫畫要引起同胞們的藝術“共鳴”是困難的,墻外開花墻內不紅,反響平平。這是一種意味深長的文化現象!
鼎元先生的獲獎作品與上面所說的那些漫畫不同,它引發了我濃濃的興趣,使我如食佳饌,如飲陳釀,在審美的愉悅中油然生出一種中國人的自豪、自尊來。
觀賞鼎元先生三幅獲獎作品,其總體感受可以借用一位美學家的話來概括:我之為我,自有我在。這里的“我”,就是蘊涵在鼎元先生漫畫中的中國風格、中國氣派。說通俗點,就是中國味。
鼎元先生拿出去的漫畫,其選材無疑來自神州大地:西北黃土地上的農民(特意畫為女性)對文化食糧的渴求《播》,無謂的內耗槽踏了國人多少寶貴的時光《無題》。畫現代城市交通問題,鼎元先生認為西方更為嚴重,于是在都市以駱駝代步的先生畫成老外。這與某些專為“五斗(洋)米折腰”,而不惜往自己臉上抹黑的藝術家,涇渭何等的分明!
中國畫歷來講究“意在筆先”。擅長寫意的鼎元先生創作漫畫,“其立意構思即在磨墨時”,以形形色色的世間萬象為素材苦思苦悟,待到胸有成竹,才展紙落筆。
鼎元先生擅長把漫畫的夸張手段與中國畫追求神似的特點揉合起來,他依據主題對描繪對象大膽取舍,畫出人、物、事的神氣、性格,收到了“一以當十是為妙”、“無筆不簡,而意無窮”(黃賓虹語)的藝術效果。
他善于運用中國畫的傳統技法,使漫畫布局虛實、疏密、聚散得當,并巧留空白,給人以“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回味。他筆法講究,描皴勾點絲絲不茍;他用墨自如,五墨六彩淋漓盡致;他設色謹慎,濃淡相宜雅而不俗。
像鼎元先生這種氣派、這般檔次的漫畫作品,捧幾個洋獎回來,那才教同胞們露臉開心哩!
韓國大田國際漫展,優秀獎作品
尋我“接軌”的契合點
——李鼎元先生國際漫畫獲獎作品賞析
丹心
現代意識和開放意識相結合的漫畫藝術創作,鍛造和錘煉了具有鮮明個性的漫畫家及其漫畫作品。李鼎元先生在甘肅漫畫界已有的影響,多半緣于他更主動地接近了現代意識、開放意識,更主動地把中國漫畫推介到世界文化領域,尋找接軌的契合點。
應該說,他能多次獲得國際獎,絕非偶然,他恪守傳統文化的那份執著,當為藝術涌泉的源頭、藝術生命的根本。漫畫家鮮明的創作個性及深厚的文化底蘊,使其作品有著雋永、脫俗的意境,傳統的水墨技法在漫畫創作上的運用,增強了作品的韻致;簡約、寧靜、哲思的形意結合,加重著他的作品的分量。《滴水擾人思》妙不可言、妙趣橫生,妙就妙在形意的結合上,從構圖看,滴水削去的半拉腦袋幽默得令人噴飯,再細想漫畫揭示的具有強烈諷刺意味的道理,我們的心情會驟然間沉重起來,紛繁塵世無端消耗掉的智慧和精力,讓我們深感困惑和無奈,但批評的力度和效果,又令我們振奮。漫畫創作形意結合準確到位,在幽默之外,會增強作品的意趣,“趣”是什么,李漁《閑情偶寄》曰:“趣者,傳奇之風致。”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話說得過頭。但似于現實中漫畫創作流行的些做法很有干系:“今天畫者,但貴其嬌麗之容,是取悅于眾目,不達畫之理趣也。”李鼎元先生是有悟性的漫畫家,他很早意識到了這點并極力擺脫“取悅于眾目”的低品位的創作套路,在追求畫之傳奇之風致之意趣上,有了超乎尋常的作為。《播》(如圖)當為代表作。空闊的背景、豐腴的土壤、突兀畫面上的撒播者的形象,不正是天地人的宇宙組合,筆法凝練、寓意深刻。展開的書本和密密麻麻的英文字母,是一種符號,一種象征,播撒的英文字母是種子,在世界文化的肥沃土壤中生根、成長、結出文明之果。妙在這一撒,這一撒撒出了動感和意趣,正是漫畫獨到、出奇之處。從這個意義上講,漫畫家就是辛勤的播種者,他是把漫畫這種世界通用的會話語言的種子撒在了一個很看重文化的國度里,他的作品為土耳其藝術家接受和認可,并給他獎拔頭籌的評判,無疑是公正的,應在預料之中。
參加全國第九屆美展,并獲日本鄂霍斯特國際漫展優秀獎,甘肅省委,省政府頒發敦煌文藝獎
《覓》入選巴西國際漫展
參加日本大宮市國際漫展作品
參加日本大宮市國際漫展作品
以色列國際漫展,參展作品
羅馬尼亞國際漫展參展作品
文/曹昌光
蘭州畫院資深畫家李鼎元先生的新作《萬里轉運圖》(下稱《轉運圖》),在白塔山下金城關仿古建筑群的黃河鐵橋博物館里面世了。這是一幅高1.5米、寬3.7米的大畫,命題而作。描繪了1907年5月至1909年2月二十幾個月內,為修建黃河鐵橋轉運建材構件的往事。
光緒33年,清政府動用庫銀30多萬兩,由德國商行承建、在蘭州白塔山下建起一座黃河鐵橋。建橋所用的鋼材、水泥、構件和機械(總重750余噸)由德國運抵天津口岸后,再由甘肅洋務總局負責轉運蘭州。確定的路線是天津——北京——鄭州——西安——平涼——蘭州,全程兩千多公里。這次大轉運的詳盡資料和數字,黃河鐵橋博物館的展板上已有翔實的介紹。如果博物館只滿足于這一知識傳遞的層面,那就是見樹不見林、見物不見人,見小而舍大。博物館的策劃者顯然是明達睿智的,與畫家達成共識:《轉運圖》展示給人們的不僅是艱辛而漫長的旅程,更是西部隴人那種亙古俱有的精氣神。
南齊畫家謝赫將氣韻生動列為中國畫六法之首。氣韻即神韻、本義指肖像畫和故事畫中人物的精神氣質,后擴展到花鳥、山水等題材的繪畫中,成為對畫作藝術性考量評價的首要標準。對觀賞者來說,打動甚至震撼自己,引起心靈共鳴的作品,一定是為之傾心的藝術精品。這種激發靈魂共鳴的撼力,就是洋溢于滿紙丹青的氣韻。
《轉運圖》頗具匠心,通過從天津港繁忙的裝卸,華北大平原上滿載的列車,陰雨泥寧豫陜道上艱難前行的人力獸力車隊,層層遞進,將大轉運的重頭戲推向了畫幅的最顯眼處:這是自西安至蘭州的六盤山區,坡道崎嶇,大雪飄亂、駟馬赳赳,肩夫咻咻,高車重載,咫尺千鈞。畫家運足筆氣、墨氣、色氣,營造氣勢、氣度、氣機,總攬浩然大氣于畫幅,生生不窮,風動云涌。那股隴人特有的氣質和神韻油然而生,感染著畫卷前久立的每一位讀者。
隴人特有的神韻和氣質,不就是近年來人們探尋的甘肅精神嗎?是“河西出將”?難道隴上只是草莽武夫、馬背英雄;是“人一之十之,我十之百之”?似乎隴人自古以來就胸無點墨,只一身蠻力。是啊!從何時起,甘隴就“苦甲天下”但是,不還有一條漢張騫開通的絲綢之路貫通全境嗎,更何況古成紀還是羲皇故里,作為文明象征的伏羲八卦就從隴上始畫。“文革”期間,有人貶斥咱隴人就會外出討要:這些年又傳言說甘肅人“長處是老實,短處是太老實”。這些似是而非的議論,如果漫步蘭州黃河鐵橋,參觀以鐵橋為主題的博物館,我們就會覺得它的偏頗。
《轉運圖》涌動的氣韻所傳達給人們的,除了隴人特別能吃苦的堅毅,這一方面已經在不少畫作中得到過多的表現。此外,還第一次形象地展現了地處西部的隴人豁達開放的精神風貌。有左宗棠、升允、彭英甲這樣的決策者主持者,有一大批鐵橋的轉運者修建者,如果他們沒有借助外力、引進技術的膽識,要成就這件越洋涉外、前所未有、驚天動地的大事就很難想象。
所以,我們說《轉運圖》在表現隴人堅毅克難傳統主題畫卷中,選取百年前清政府崩潰時一項洋務工程作為創作素材,實屬少見。但正是選材擴展的這一角度,以及畫家成功的藝術再現,使甘肅精神得到了比較完整的詮釋。這一點,是筆者特別欣賞這幅畫作的主要緣由。
處理這樣宏大而又新穎的題材是有難度的。畫家借用人物畫,史跡畫,山水畫等中國畫的范式,緊緊把握隴人堅毅克難、視野開闊的精神風貌,處理歷史資料,選取最適宜的情節和最典型的形象,描述歷史,塑造人物。
李鼎元先生油畫作品
《黃土高坡農貿市場》
《西部早春》
《新彊巴扎》
《西部在建設》
《金城關——蘭州的回憶》
《家鄉的記憶》
《黃河邊的兒女們》
《黃土高原》
《藏寨》
《途中的母女》
《藏女與馬》
《藏族漢子》
《老阿媽》
《女青年》
《黃河筏工》
和著名漫畫家丁聰一起
和常書鴻一起
與油畫家白敬周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