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簡歷】
王志強,1959年生于江蘇南通。高級工藝美術師?,F任中國國畫院藝術教育學院(高研班)兼職教授、導師,全國書畫藝術創作與研究課題專家組成員。長期從事工藝美術設計,書法創作。中國鴛鴦書法(雙面書法)創始人。設計作品在國內外屢獲大獎,入圍、入展。1989年:白蒲茶干包裝入選“第五屆華東地區包裝裝潢設計評比交流展”;1992年:上海國際風箏會會徽設計獲入圍獎;同年南通啤酒廠招貼畫榮獲有獎征集錄用獎、瓶貼入圍獎;2000年:中國作家協會會徽設計榮獲最終評定圖案獎;2001年:愛琴海襯衫包裝盒榮獲全國包裝設計優秀獎;2003年:作品在“紅三環品牌有獎征集煙標”中入圍;同年名片設計入編《名片壹仟》;2004年:名片設計相繼在《中華商標》、《企業研究》、《市場周刊》、《廣告直通車》發表;2005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學生學者聯合會會徽榮獲設計優秀獎;同年名片設計在《中國工商報》以“微型藝術
人文精華——從兩岸名片設計看品牌文化傳播”為題報道;“2010年上海世博會會徽征集活動”中設計作品榮獲入圍獎;2012年:“名片設計小議—名片創意與視覺傳播”、“商標與標志設計簡議—兼論標志設計字素與圖素的創意創新”論文在《藝博網》發表。書法作品:2001年:榮獲中國歷代書畫名家名作大獎“金獎”;2002年:由湖南省書法家協會舉辦的“首屆中國小作品大賽”榮獲優秀獎;2008年:由中國報道雜志社、香港孔子學院舉辦的“全球華人書法藝術大展暨當代名人書法作品邀請展”中榮獲一等獎;2009年:鴛鴦書法作品在“世界華人藝術精品大展”第二屆中日名家作品交流展活動評選中榮獲“金櫻花”獎;首屆國學杯中國文化大獎賽綜合成就獎“金獎”;2012年:鴛鴦書法作品榮譽入選由書法導報等聯合舉辦的“唐詩印象.首屆全國專題書法展”;2013年:“鴛鴦書法創作運用工藝美術形式創新”論文在《藝博網》發表;2014年:收到由英國皇家藝術研究院院長簽名的“2014·中英藝術交流形象大使”,同時授予“世界文化名人”榮譽稱號的當選證書;2015年:收到關于授予瑞典皇家藝術學院榮譽博士并頒授“瑞典皇家北極星勛章”的函;同年收到由中國五體書法研究會、藝術瞭望雜志社等單位發出的《大師印象》入選邀請函;2016年收到中國書法家協會發出的入會邀請函;同年收到中國詩書畫出版社的出版通知,同時授予“一代宗師”榮譽稱號;2018年、2019年、2020年:“從書法用紙·淺談鴛鴦書法創作”論文相繼在百度《藝術精品導航》、《人民美術網》、《藝術頭條》、搜狐網、新華網、澎湃新聞、鳳凰網、網易發表。2021年:收到“我以意大利藝術研究院院長的身份,決定敦聘您為我院榮譽院士”的信函;同年收到“關于敦聘法蘭西皇家美術學院博士生導師暨頒授法國藝術與文學司令官勛章的函”。2021年、2022年作品、論文相繼在中國書法家網、中華網、搜狐網、騰訊網、鳳凰網、今日頭條、網易、知乎、中國美術家網、文旅中國及中國紫砂藝術網等網站發表。并由中國書法家協會、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藝術融媒體中心、中國拍賣協會、中國書畫藝術領軍人物策劃組聯合頒發的“中國藝術領軍人物”榮譽稱號、證書。2022年:收到安特衛普皇家藝術院院長簽名聘函,敦聘為比利時安特衛普皇家藝術學院名譽教授并頒發“東方藝術騎士勛章”;同年,由書法報互聯網舉辦的“愛之系列(三)——愛我中國·2022年國慶節全國書法主題活動”網絡大賽中被評為“金牌指導教師”。教學成果:2020年:學生在由央視網聯合全國教育書畫協會主辦,央視網書畫頻道、全國教育書畫協會少年分會等單位承辦,中國僑聯、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指導、中國教育學會學術支持的第五屆《全球少年書畫藝術大會》中海選入圍,榮獲“書畫傳播小使者”稱號;2021年、2022年由山東省當代藝術教育研究中心、山東省當代藝術研究院、山東省青年書法家協會、山東省青年美術家協會主辦的“青春跡藝·第四屆;第五屆全國美育書畫大賽中,兒童B組(12歲)、少年A組(13歲)分別榮獲硬筆書法一等獎;由山東省當代藝術教育研究中心、山東省文化旅游聯誼會舉辦的“翰墨學子杯”青少兒書畫大賽中榮獲一等獎。2022年由書法報互聯網舉辦的“愛之系列(三)——愛我中國·2022年國慶節全國書法主題活動”網絡大賽中,獲中學組一等獎(毛筆);2022年在中學校園文化藝術節硬筆書法比賽中榮獲一等獎。同年,書法作品《書山學海聯》入選中國美術南通現象“個簃杯”首屆南通市中·小學生書法美術大展。
一、王志強書法
《鴛鴦書法創作示意圖一》
《鴛鴦書法創作示意圖二》
從書法用紙 淺談鴛鴦書法創作
來源:王志強 作者:王志強
[內容摘要]
鴛鴦書法打破幾千年來固有的書法創作形式,使書法創作從單面創作上升到兩面創作的高度,把書法創作用紙發揮到了極致,彰顯了水、墨、紙相互間的藝術魅力,流淌著兩者的血脈,血指墨,脈為筆。即正反兩面(一陽一陰,一天一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切都在天地間。它們相互滲透,互相容和。賦予了作品新的生命,使得墨色層次更加的豐富和變化。
[關鍵詞]書法;單面書法;創新;鴛鴦書法;雙面書法
總想寫點什么,就是不知從何寫起。
每當朋友來工作室喝茶聊天的時候,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話題,就是趁現在大家眼不花、耳不聾、行動還利索、思維還清晰的時候,抓緊時間搞些創作或寫點什么,這樣對前大半生自己從事的專業所走過的路、做過的事有個階段性的總結。
話聽起來雖然有些傷感,但畢竟大家的年齡已經擺在面前了。有的接近60,有的60有幾了,所以,久而久之,創作些作品、寫點什么就逐漸上了我的議事日程。
考慮來考慮去我想還是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對鴛鴦書法創作思想的。
一、從陰陽——對稱——平衡——自然美的實踐,看鴛鴦書法創作的發展
1、陰陽 平衡 自然美
在談第一個話題的時候,首先在這里要說的是:書法藝術(包括:航天科技、政治經濟、文學藝術等)發展到今天,肯定的說,不是它的終極目標,它是一個繼承、創新、發展;再繼承、再創新、再發展這樣一個循序漸進、周而復始的過程。
自從地球有生命以來,凡所孕育的人類也好(動物也罷),在經過漫長的演變發展,傳宗接代,周而復始,直到現在的人類。但他(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男女(陽陰);動物(公母、雌雄)。
男女是宇宙與地球賦予人類向前發展的主要因素,至于人類的起因和男女(陽陽)的形成不屬于今天在此討論的范疇,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它是在一個特定的歷史時期、特定的自然環境、特定的區域所形成的。就像某個物質在特定的時間、環境、區域相互碰撞所產生的裂變。有的可遇而不可求,有的讓人叫絕的天作之合。
人類就是宇宙與地球自然天成的杰作。鴛鴦書法創作恰恰符合了這一自然發展的規律。中國書法創作用紙有別于其它藝術門類用紙,幾千年來直到今天都在沿用宣紙來進行書法創作,而鴛鴦書法創作用紙將宣紙特性發揮到了極致。
宣紙最大的特性就是具有獨特的墨色滲透性,層次感強,吸附性好。能充分體現一幅作品骨神兼備的藝術效果。所謂“墨分五色”,即行筆得當,布白合理,能在整幅作品中把濃淡、枯濕、潤滑表現的琳漓盡致。之所以幾千年來中國書法一直沿用這一古老的宣紙來進行創作,除以上特點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耐老化,不易變色,蟲蛀少。
鴛鴦書法打破幾千年來固有的書法創作形式,使書法創作從單面創作上升到兩面創作的高度,把書法用紙發揮到了極致,彰顯了水、墨、紙相互間的藝術魅力,流淌著兩者的血脈,血指墨,脈為筆。即正反兩面(一陽一陰,一天一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切都在天地間。它們相互滲透,互相融和,賦予了作品新的生命,使得墨色層次更加的豐富而具有變化。寫到此突然冒出了這么一個問題,是先以理論來指導實踐,還是實踐來倒述理論。其實這些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鴛鴦書法的出現順其了自然。宣紙為媒,使得正反鴛鴦真正起到了合二為一的效果。
在中國的中醫學里,陰陽平衡就是不偏勝不偏衰,即陰陽平和,生命陰陽平衡是指臟腑平衡、寒熱平衡及氣血平衡。是陽氣與陰精(精、血、津、液)的平衡,是人體各種功能與物質的協調,若陰陽能夠平衡,人的氣血充足,精力充沛,五臟安好,人的氣色就會顯得很好。
平衡了,人的氣色就好,氣色好了,人就美了。陰陽---平衡---美總是聯系在一起的。而鴛鴦書法契合了陰陽平衡這一美的法則,鴛鴦書法的平衡則側重在宣紙的正反兩面筆墨變化中求得統一。同時也反映了中國人獨有的陰陽平衡理念。中醫平衡講的是動態平衡。
2、對稱 平衡 自然美
人類有男女之別(動物有公母、雌雄之分),但他(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長相相對對稱。所謂對稱說白了就是正面上下中線軸向左或向右水平翻轉180度。兩邊的形狀、大小,是一致且呈現對稱的,色彩、結構都是統一和諧的。對稱的事、物能給人一種安靜、平和的感覺,蘊含著平衡、穩定之美。對稱就是美的,這種美來自于自然,來自于這浩瀚的宇宙與這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是從原始進化至今的人類,屬純自然之美,這種美也不是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或改變的。設想一個人的長相如果是:眼睛、鼻子、嘴、耳朵長在不該長的地方,或者是長了不對稱失去了平衡,(動物同樣也是)結果會是怎樣的一個畫面和情景。所以我們要感恩宇宙感恩地球給我們人類帶來美的恩賜。鴛鴦書法也順應了自然之美——對稱與平衡。對稱又稱“均齊”,對稱本身具有平衡感。人是“絕對”的對稱,對稱是平衡的最好體現。
對稱之美源于自然,是客觀存在宇宙之中,人們將大自然中的對稱平衡美借用到造物、創作里,航天航空器、交通運輸工具、建筑、家具、日常生活用品、瓷器、楹聯等等。對稱之所以為美,這是視覺美的天性使然。人們對于自然的崇尚,更反映在對稱平衡美的普遍運用上。鴛鴦書法將大自然的對稱平衡借用到創作里來,賦予了作品于新的生命活力。
自從人類有文字記載以來到今天書法的形成與發展,是經過了上下五千年或更長的一個歷史發展的過程。文字從人與人之間相互交流的工具,上升到被人們欣賞的書法藝術,經過了一個漫長的創新發展過程。筆、墨、硯、紙是中國書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的創造創新也更好更快的推動了書法藝術的向前發展。原來的墨汁要通過制好的墨塊手磨加水來獲得,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各種屬性、類型的墨汁也應運而生。文房四寶作為書法創作中不可或缺者,它們的形成也是前人通過探索實踐而來的,它們是書法創作中的一個組合體。
書法作品最終要借筆、墨、紙來充分體現書法的藝術魅力,而鴛鴦書法的創作把紙的特性和墨的韻味發揮到了極致,鴛鴦書法創作打破了中國書法固守幾千年來一直不變的創作形式,同時也遵循了自然界發展這一規律。
鴛鴦書法創作是中庸之道陰陽平衡最具特性、最典型的書法藝術創作,賦予天地人合一的創作理念。人是宇宙地球的天然杰作,鴛鴦書法是人尊循自然規律創造出新的創作模式。大自然賜予人類一雙手,在工作、學習、生活中至于出左手還是出右手并不重要,重要是他們相互間的平衡、協調性。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以去超市購物為例,買了些生活的日用必需品裝了一塑料袋子,一般情況下一個手拎,時間長了可能換只手來拎。這樣能平衡手部力量的均衡支出,人不至于感覺多少吃力。買了一箱東西一般是用兩個手來搬動。(這里指的箱子不是旅行箱)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了。好,我們設想一下,如果輕的一袋子東西用兩只手來拎,重的一箱東西用一只手來搬,這樣是不是太滑稽太搞笑了。所以說對稱中的平衡性,協調性很重要。自然的、協調平衡的就是美的,反之就是不美的。
書法藝術風格的多樣性和書法藝術創作的個性化,都屬于書法藝術內涵特質的外在表現,兩者是相輔相成的,沒有書法藝術個性創新創造,也就沒有書法藝術創作風格、形式的多樣性,藝術的多樣性也為書法藝術的個性提供了堅實的創作基礎。書法藝術個性的形式和建立,需要書者在長期的生活、工作積累和人生經歷中積淀,觀眾對書法藝術的欣賞同樣需要個性思維的閱讀和鑒賞。
寫到此想起了中國收藏研究院信函中的一段話:“在很多情況下,所謂高手與庸手之別,僅在于一層未曾捅破的窗戶紙,就一般書畫家而言,經過一定時期的艱苦訓練,師古人,師造成,在筆墨,布局等方面的技法性問題皆能得到解決,而后之所以有高下之別,在于深思,在于敏悟也,而這種精思敏悟的基礎,則是讀書萬卷,廢畫三千。筆墨技巧是可以通過時間練就的,像您這樣用心去創作,把藝術當作生命的藝術家不是用時間可以練就的,這就是您的作品常人所不能達到的原因”。[1]過獎了,受之有愧。其實就是一個目的,創新。創新不是有手不用手,非得用鼻子、嘴巴、腳來寫字,抖來抖去,顫顫巍巍,用時下流行的一句話來說,就是感覺進入了“書法界”的“帕金森專場”。書法作品創新的前題是要給人們帶來一種美的享受。
就書法創作而言,人們一般習慣于右手進行創作或書寫,很少有左手或左右手先后來進行書法創作的。有的是身殘志堅,有的迫于生活的無奈用左手,有的用腳,有的用嘴來進行書法創作,他們都是生活的強者;有的是在書法創作達到了一定的高度;也有的不乏大家。
在我的記憶中用左手進行書法創作的作品不多,但不多不等同于沒有與不行,費老(費新我)就是我印象深刻的用左手進行書法創作的一位大家,是用左手進行書法創作的典型代表??梢哉f他的左筆作品影響了我們這一代人。
2017-4-13在書法網看了一篇報道,“張文佑,字德輔,法名一覺,號月臺經生。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福建泉州市書法家協會常務理事。一九七零年生,祖籍河南,現定居泉州,于承天禪寺發心抄經弘法。幼時因觸電失去雙手,少隨書法家耿春林先生學習書法,以口捉筆,研習歷代名家碑帖。書法作品多次在全國獲獎、入展。”
但也不能排除當中一些人是為了吸引觀眾眼球,使出了各種招數來進行所謂的書法創作表演。有的是好用右手來創作非得用兩只手在一面創作不可,若你不把當時的創作表演給記錄下來誰還知道你是在一面用雙手進行表演創作的,你用雙手在一面創作到底想要告訴觀眾什么?說到底你還是單面創作呀,這是一。其二能用右手非得用左手在正面創作不可,這不是自己給自己找麻煩嗎?當然了,只要創作出來的作品符合書法藝朮的審美情趣。否則就是不好好寫字,有玩雜耍的嫌疑。
自然的是美的,反之則是丑的。
中國書法創作最常見、最典型的用紙是宣紙,而書法創作把宣紙用到極致的便是中國鴛鴦書法,鴛鴦書法打破了有宣紙以來書法創作用紙的單面性,鴛鴦書法采用兩面創作(一陰一陽,一正一反),創作出來的作品寓意深刻,墨色層次豐富,彰顯時代特征。
繼承要創新,創新才能發展。一味強調繼承,不求創新,有句話是怎么來著“那就是躺在前人的功勞簿上睡大覺”。一談到創新就色變、到了禁區、有多少個理由。好!請問創新到底該到什么火候、時間才能夠創新?具備怎樣的條件才能夠創新?既然書法選擇了宣紙,我的回答是:它(鴛鴦書法)隨其了自然、自然中的必然的創新才是美的。
江海晚報書法鑒賞欄目曾經這樣評論道:”筆者觀其書法作品,件件點畫精到,疾徐有致,時正時欹,時疏時密,時濃時淡,或長袖善舞,或跌宕多姿,清逸而不失厚重,靈動之中而見沉著痛快,峻雅而富于機變,筆墨之間洋溢浪漫熱情,互為映襯,互生意趣,又層次分明,秩序嚴謹。作者游弋于深厚的傳統書學中但又不拘泥于傳統的風格一覽無遺。其實,得溢于20多年來執念于鴛鴦書法,王志強才得以用自己的筆墨、理解和心靈、詮釋、契合、創造和追尋那種“入我神者,古化為我也(劉熙載語)”的藝術境界,從而營構出自己的筆墨世界。(2013年10月22日)[2]
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大背景下,創新無處不在,永運不要沾沾自喜,你根本不知道下一秒將會發生什么。書法是一門藝術,既然是藝術為什么不能把它搞得更極致一點呢。
人的一生是有限的,只要在有限的生命里做一件對人類對這個國家有點意義的事,也不枉費來到這個世界。只要對社會進步有益的,我們都要以積極進取,樂觀包容的胸懷來接納,不要固步自封,這樣也是從另一面對推動社會進步作出的一點貢獻。
朋友在聊天時曾經這樣對我說過:”在適當的時候,適當的場合你可以演示一下鴛鴦書法的創作過程,這樣一來會使大家對你的鴛鴦書法創作有個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時也會吸引更多大眾的眼球。確實來說創作過程可視性極強。但我不喜歡也不隨便在公共場合來進行創作演示,可能是在37年來設計生涯使我養成了一個追求更加完美的“完美主義”者,說白了就是養成了一種職業病吧。但也不排除平時自己練的少、創作的少,功夫還不夠,沒有熟練到隨時隨地可以展示給觀眾的地步。書法創作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需要認真對待,我想只有不斷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練好內功,才能創作出更多更好的鴛鴦書法作品來。一個人的眼光(審美)高了,手才能高。(這里指“手才能高”前提是:要通過平時認真、刻苦、持之以恒的學習、練習),否則眼不高,手不可能高。審美需要長年的藝術積淀和技術的積累,不能急于求成。盡量在現有的水平和能力之內以負責任的態度來對待自己的作品創作。
寫到此忽然萌生了一個想法,搞鴛鴦書法創作能不能像中國足球一樣首先要從娃娃抓起,把一些對書法有興趣的小學生招之門下,為中國鴛鴦書法的傳承普及探索出一條新的路來。
二、從建筑---刺繡(雙面繡)---木雕(雙面雕)---集郵 看中國書法創新
1、從首都北京現代建筑看中國鴛鴦書法創作創新
我們都知道,首都北京是中國的古都和歷史文化名城,又是正治文化藝術的中心。天安門、長城、故宮是中國的象征。我們的老祖宗們在那特定的歷史時期用他們的聰明和智慧給我們留下了燦爛宏偉的建筑文化和寶貴財富。在改革開放的今天,一批批具有現代文化氣息的建筑在古都北京先繼落成,非但沒有不協調(和諧)之處,反而映襯了時代進步的生機與活力。一個歷史時期要有一個歷史時期的印記,鳥巢、水立方、國家大劇院等一批具有現代化建筑風格的建筑作品就是記錄了我們這段現代化進程中烙下的印記。
在保留、繼承和發揚古、舊城原有獨特的建筑風格之外,就是要改變它原來的落后的功能局限,使之更加適應現代化發展的需求。既要把前人的古建筑科學保留下來,又要有所創新,創建一批與這個時代與之相配的現代化建筑風格的建筑作品展示在世人面前。它們相互滲透,有機結合。若是一味強調繼承不求創新,那只不過是對前人留下的建筑也好、書法也罷,僅僅是再現(重塑)與復制(復印)而己。沒有時代特征可言。我們把古建筑視為“老人、根、傳統”;現代建筑視為“新人、葉、發展”。大自然中的風雨、鳥〔啄木鳥〕視為“創新”,有它們的澆灌、維護、傳播等,才符合大自然的發展規律。根深才能葉茂,缺一不可,根是傳統,葉是發展,有根沒有葉那是棵已經脫離了大自然走到頭的死樹,枝繁葉茂才是生機勃勃,這些才是書法藝術創作創新的真諦、內涵所在。鴛鴦書法就是在這創新的大背景下,順其了自然的發展趨勢,具備了時代書法創作的特征與特點。
2、從刺繡雙面繡看中國鴛鴦書法創作創新
中國的四大名繡分別為:湘繡、蜀繡、粵繡、蘇繡。四大名繡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有的逐漸將國畫傳統特點的東西移植于其中,從而形成自身的獨特風格,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致力于創新,以中國畫為神,充分發揮針法的表現力,達到構圖嚴謹,形象逼真,色彩鮮明,質感強烈,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有的由于受地理環境風俗習慣、文化藝術等方面的影響,逐漸形成了嚴謹細膩光亮平整,構圖疏朗,渾厚圓潤,色彩明塊的獨特風格;有的受到各民族民間藝術的影響,在兼收并蓄,融合貫通的基礎上,逐漸形成自身獨特的藝術風格。其中蘇繡中的雙面繡,在經過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到了近代中后期,蘇繡在繡制技術上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出現了精美的“雙面繡”。蘇繡自古便以精細素雅著稱于世,其構圖簡練,主題突出,技巧精湛,僅從蘇繡所用最細的線以為一般的肉眼所能看清楚為例,足見其精細之極。蘇繡作品主要可分為零剪、戲衣、掛屏三大類,裝飾性與實用性兼備。其中以“雙面繡”作品最為精美。
絲絹與宣紙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它們都能將各自所用的絲線與墨穿過、滲透于絲絹與宣紙的背面。雙面繡所表現的是:根據設計、畫稿要求而定,有繡面兩面圖案一模一樣,有繡面兩面圖案不一樣的。一般情況下雙面繡所表現的另一面花還是花,鳥還是鳥,而鴛鴦書法所表現的另一面是不能疊加的,反面的創作要符合正面的文字內容和審美要求,處理好變化與統一的關系。因為文字本身不是對稱的,與圖案有所不同。它們都充分利用了創作用材各自本身的特性,正反兩面并非PC與蘋果相互不兼容,操作得當,會給你帶來一般(單面)創作達不到的藝術效果,這就是鴛鴦書法(雙面書法)的藝術魅力所在。
絲絹與宣紙,雙面繡與鴛鴦書法(雙面書法),藝術是相通的。同樣如此,鴛鴦書法也是要經過一定的發展時期,在一個合適的時間段、地域、人文環境中孕育誕生的,是自然發展中的必然規律。中國鴛鴦書法正是利用宣紙的這一特性,處理好筆、墨、紙間的關系,充分表現其屬性,彰顯其兩面書法的藝術特點,將鴛鴦書法藝術創作用紙發揮到極致,盡顯筆、墨、紙給書法藝術帶來的藝術魅力。
3、從雕刻(雙面雕)看鴛鴦書法創作創新
雕刻藝術是中國傳統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雕刻源遠流長,門類繁多,它們分別為:木雕、竹雕、根雕、石雕、玉雕、磚雕、鋼雕、牙雕、貝雕、冰雕、篆刻等等。歷代民間工匠用精湛的技藝,巧妙的構思和令人嘆服的創造力留下了無數的雕刻精品。
其中木雕中的“透空雙面雕就是用一種圖案,進行正反兩面雕刻,兩面都能欣賞到同一圖案,新奇玲瓏可愛,類似蘇州的雙面繡。還有一種能在一塊花板上,正反兩面雕出不同的圖案,出現不同的題材,這就需要藝匠有高超的智慧和巧妙的構思。透空雙面雕大多施工于條案檔板、門窗板、隔扇、衣架等兩面都可以欣賞的家具。一般有兩類:一類是正反圖案相同,只不過一正一反而已;另一類是正反圖案相異,這種透空雙面雕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即便整件家具年久不完整了,其雕刻圖案板面也可作為單獨藝術品珍藏。”[3]
木雕能“正反兩面雕出不同的圖案,出現不同的題材,這就需要藝匠有高超的智慧和巧妙的構思?!苯忝盟囆g之間有著驚人的巧合與相似之處。鴛鴦書法創作正反兩面不同的字句內容與木雕雙面雕、蘇繡雙面繡高度契合。同時也說明藝術順應自然發展方向最終是高度的一致。
4、從專題集郵看鴛鴦書法創作創新
“專題集郵區別于傳統的集郵方法,它不受郵票國別、發行年代、發行目的以及全套郵票枚數的限制,而是完全按照郵票的種類或圖案去收集、整理、歸類的。如有的人專集花卉郵票,有的人專集橋梁郵票,有的人專集人物郵票,有的人則專集中外文學家、音樂家、發明家的郵票等,這些多是專題集郵。專題集郵沒有固定的模式,由集郵者根據自己的愛好和意愿去收集、編排,如“可愛的中國”、“江山如此多嬌”、“中國的世界第一”等,都是專題集郵者所愛好的杰作,要想使專題集郵具有藝術性、知識性,就得付出辛勤的勞動。
同樣如此,書法收藏家及書法愛好者收藏也要有它的多面性,如名家的書法作品;男、女書法家的作品;書畫名家聯手合作的書畫作品;單面書法作品中的左筆作品;左筆反書作品;鴛鴦書法(雙面書法)作品。這樣才能使書法創作、收藏像集郵一樣要有它的多樣性,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
寫到此又使我想起了八十年代初期,當時中國的包裝設計還是很落后的,無論在包裝裝潢設計上還是在包裝結構上,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很大。為了改變這一現狀,使一流的產品能賣出一流的價格來,提高包裝設計水平,增加產品的附加值,全國及各省市包協舉辦各種學習、培訓班,各種展覽層出不窮。記得八十年代華東大獎賽那年,作品想要進入參賽、展出,僅單憑有一流的包裝裝潢設計是不夠的,還要有紙張對產品包裝更科學合理的結構要求,即包裝盒在結構上要有所創新。參賽作品必須使這兩方面有機結合,相得映彰。產品包裝發展到今天的這一步,可以說好在當時的學習、趕超的學習氛圍,這與當時包協的有關領導,專家及有識之士的重視是有關聯的,他們功不可沒。
最近朋友給我發了個logo征集信息,我看了,但其中有這樣的內容使我眼前一亮,內容規定:有民事活動的法人單位、個人可參與本次活動,打破專業限制,面向全社會,接受一切形式的投稿,其中包括手繪,不設門檻。
指書:美意延年(八十年代)
此次活動的主辦單位是西湖教育基金會,為西湖大學的舉辦方,征集作品的目的是打造西湖大學形象標識,征集形式是鼓勵大眾參與,支持教育和公益。征集的是初步標識設計或概念性設計,正式VI系統設計將由西湖大學聘請作者及(或)專業設計團隊共同完成??梢钥闯觯骱逃饡慕M織,不僅僅看重毎個人專業水平,更重要的是要在每個投稿人中尋找采集有創意設計的亮點。這樣工作量雖然大,但不放棄一切可能產生的好作品。不設門檻,寬進嚴出,沒有歧視的做法,做到了不把一個好的創意和好的點子出現的可能性拒絕門外。這樣的征集活動就是一個勇于發現,勇于創新。
突破慣性思維也是一種創新,創新的形式多種多樣,有形式的創新,有結構的創新,有方式方法的創新等,其實創新無處不在。
以上林林總總的闡述說明,推動書法事業的不斷向前發展,本人的拙見是:不能執著于慣性思維模式,要有發展的眼光。以開放、包容、創新的胸懷來對待。人類發展至今不會止步,書法藝術也是這樣。四年前在藝博網有一篇“鴛鴦書法創作運用工藝美術形式創新”今以“從書法用紙,看鴛鴦書法創作”來再次完善與補充自己的觀點與看法。
最后以魯迅的一句名言來作為此文的結尾,“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變成了路”。
[參考文獻]
1、信函《中國書畫收藏研究院》
2、《江海晚報》書法鑒賞欄目
3、來自網絡
[2018年舊文一篇]
二、王志強設計
三、王志強攝影(手機版)南通篇(三)
四、教學成果
硬筆作品
毛筆作品
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