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書成油畫《中華頌-大世紀》618cm×202cm 創作于1992-1999年
【藝術家簡介】
李書成,男,漢族,1962年5月出生,海南省文昌市人,本科畢業于廣州美術學院,獲文學學士學位。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廣東省書畫家協會主席、廣東省宋慶齡基金會榮譽理事、廣東省社會組織總會常務副會長、廣東省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理事、廣東書畫藝術研究會會長、《廣州文摘報》顧問,曾任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畫院副院長、油畫雕塑院副院長。
在國畫創作方面,大膽探索以側鋒技法為主的藝術表現形式,所畫城市、山水重意趣而非形體,形散而神不散,以情運筆,以筆運墨,筆墨瀟灑靈動又不失力度。所繪物象速度感極強,動靜結合,都市生活節奏感噴薄而出,完美契合了當今社會日新月異的時代氣息;山水之趣躍然紙上,寧靜而致遠。1991年在廣東畫院成功舉辦個人側鋒畫展,胡一川先生親筆題贈“梅花香自苦寒來”。《南方日報》評價“李書成側鋒畫開創了嶺南藝術新天地”。
在油畫創作方面,學習借鑒法國后印象主義代表畫家喬治·修拉的“點彩”技法,探索性地將國畫的線條與油畫的色塊、光影和細節處理方法進行融合,獨創出“金屬晶體”繪畫技法:摒棄傳統油畫的大面積鋪陳,擷取國畫寫意舒展的線條作“筋骨”,下筆有力、筆畫短促、以方見多,借筆下蒼勁的力道與簡短精干的結構,賦予畫中物象硬朗堅固的“金屬”感。以筆為刀,對畫面進行明確切割,并以油畫斑斕絢爛的色塊作肌膚,在平面上層層堆砌,形成如同鉆石、水晶的立體結構;從整體出發,圍繞不同的物象主題對色調和光影不斷進行細微的調整,使得色塊之間不斷變化但又相互緊密連接,如“芯線”般迂回穿梭,呈現出“分而不散”的視覺效果,營造出各個角度之下均如“晶體”般通透、連貫的美感,形成辯證統一的畫面邏輯。“金屬晶體”技法的運用,可有效提升作品的張力,通過靈活調整金屬晶體的大小、形狀、色調和光影等因素,營造出或張或弛、或厚重或輕巧、或雄渾或通透等不同質感。
于1992年至1999年期間創作完成個人代表作品——油畫《大世紀》。畫作寬6.18米、高2.02米,囊括了20世紀至21世紀期間千余位在政治、軍事、經濟、科技、文化、體育、宗教等領域影響了中華民族進程的偉人志士。畫中人物按照時間順序,以政治人物為核心,分置于長城、長江和黃河之上,整體構圖如一只蜿蜒騰飛的巨龍,場景宏大、寓意深遠,視覺沖擊力極強,飽含了革命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色彩;刻畫人物栩栩如生、活靈活現。中央電視臺、廣東電視臺、廣州電視臺等多家媒體多次報道《大世紀》。《人民日報》評價《大世紀》為“見證百年歷史,薈萃風云人物,用畫筆繪就的史詩”。《人民畫報》曾用大版面報道《大世紀》,并評價其為“高處人生、筆透百年”。1999年4月,《大世紀》榮獲國家版權證書;2002年獲國家郵政總局采用,以明信片形式發行;2007年收錄于《廣東年鑒2007》;2022年中國澳門郵政局發行《大世紀》郵票。
1991年,廣東省美術家協會主辦“李書成畫展”。2006年、2007年,作品連續兩次入選中國美術家協會第十九次、第二十次新人新作展。2009年,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主辦“李書成畫展”。2017年,作品入選“北京名家作品展”。自1991年起,在國內外舉辦個人畫展數十次。
2009年,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出版《收藏界關注的中國畫家·李書成寫實主義油畫》。2012年,嶺南美術出版社出版《李書成畫集》。2014年,《美術》以副刊形式整版刊發《李書成油畫作品》集。2014年,《榮寶齋》以副刊形式整版刊發《2014期刊推薦藝術家——李書成》作品集。2017年,《收藏家》以副刊形式整版刊發《2017年推介藝術家——李書成》作品集。2018年,《榮寶齋》以副刊形式整版刊發《2018期刊推薦藝術家——李書成》作品集。此外,作品刊登在《美術》、《美術觀察》、《中國油畫》、《收藏家》、《榮寶齋》等國家級期刊和《美術報》、《中國書畫報》、《廣州日報》、《羊城晚報》、《南方日報》等報紙媒體上,共百余次。
2001年被中國文化部藝術市場司、天津美術出版社聯合授予“優秀藝術家”榮譽稱號。2003年5月被《經濟信息時報》評為“學習‘三個代表’先進楷模”。2004年榮獲“首屆中國書畫收藏雙年展”銀獎、“中國山水畫二百家”榮譽稱號。2005年榮獲“中國山水畫四百家優秀作品獎”。2013年1月,《李書成畫集》獲評“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2012年度優秀作品獎”。2013年12月,獲評廣東省民政廳“二0一三年度廣東省社會組織模范個人”。2016年1月,作品《寥寥數筆速寫人生》獲評“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2015年度優秀作品獎”。2017年1月,作品《一畫一世界》獲評“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2016年度優秀作品獎”。2022年8月10日油畫《紅軍長征路過的彝族山寨》被北京畫院代為國家永久性收藏。2022年10月31日油畫《韶山春暉》榮獲中國藝術研究院收藏。2024年6月油畫《井岡山》《臘子囗天險》《紅軍長征會理會議紀念地》榮幸被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收藏。2022年11月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山河錦繡——李書成繪畫作品展畫集》。
2021年12月22日至2022年1月5日由中國國家博物館、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廣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的《山河錦繡——李書成繪畫作品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對公眾展出。
2024年11月巨幅油畫《木棉花-英雄贊歌》(600cm×250cm)榮獲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收藏。
《中華頌-大世紀》局部
筆透百年
——記畫家李書成和他的《中華頌-大世紀》
作者:洪三泰
“乾坤萬里眼,時序百年心”,這是大詩人杜甫的名句,表現了遼遠的時空意識。時光遠逝,百年千年后,來者撫史慨嘆,記住了誰的音容笑貌?空間無限,所謂雁過留聲,是浮是沉?聲留何方?萬里眼中的乾坤,百年心間的時序,是風是雨?請讀畫家李書成耗時8年完成的史詩式巨幅油畫《中華頌-大世紀》。
《中華頌-大世紀》局部
《中華頌-大世紀》寬6.18米,高2.02米,容納了二十世紀以來中華民族1000多位風云人物。整幅畫面按照時代的先后順序,以政治人物為核心構圖,分為清末、民國、新中國幾個部分,囊括了百年間在政治、軍事、經濟、科技、文化、藝術、體育、宗教等各個領域影響到了中華民族歷史進程的偉人志士們。畫面場景宏大,具有極強的視覺沖擊力。而畫家傾心塑造、精心打磨的這些人物形象,不但具有強烈的時代色彩,還具有獨特、鮮明的個性,一個個栩栩如生,活靈活現,給人以呼之欲出的感覺。你細讀他們,可以讀出他們的思想,人格和精神。你看鄧小平,神情肅穆穩重,沉著自若,目光深邃、剛然、專注、堅定。那胸有成竹的神采,仿佛還在發表斬釘截鐵的講話,重復著南巡驚天動地的偉大論斷。在眾多的歷史人物的臉上你可讀到中國人的夢想、面臨災變的悲戚和憂慮,同時也讀到在滅頂的生存危機中自我挽救重建中國人尊嚴和自信的喜悅。可以說,在這些歷史人物臉上凝聚了中華民族一個世紀以來驚心動魄的歷史,站在這幅巨作面前,觀者可以感受到驚天動地的百年風雷。真可謂筆透百年!
《中華頌-大世紀》局部
百年風云入胸懷,李書成在搜集、學習等身的資料時,感到日月運行,乾坤浮動,江海奔流。他把1000多人置于萬里長城、長江、黃河之中、之上、之左右,“龍”形的排列,含義深遠,氣壯山河,有革命的現實主義和革命的浪漫主義色彩。整個畫面虛實、明暗、淡濃交融互映,構成流動的虛靈節奏和韻律。律動的山川江河,蒼茫奇妙的時光,完成這巨幅畫面的真實、空靈遼遠、縱深的獨特藝術構架。這種激動人心的效果體現了李書成成熟的思想和深厚、嫻熟的藝術功力。
《中華頌-大世紀》局部
《中華頌-大世紀》
李書成的巨幅油畫《中華頌-大世紀》(以下簡稱《大世紀》)是其藝術生涯中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耗時八年完成(1992-1999年),寬6.18米、高2.02米,以宏大的敘事視角和精湛的技法,展現了20世紀中華民族的百年歷史風云。這幅作品在藝術價值與歷史意義方面均具有深遠影響,可從以下角度分析:
《中華頌-大世紀》局部
一、藝術價值
1.史詩性構圖與創新技法
《大世紀》以“龍形”構圖為核心,將長城、長江、黃河等民族象征融入背景,虛實結合、明暗交融,形成流動的節奏感。畫面中千余位人物按時代順序分布,涵蓋政治、軍事、文化、科技等領域的代表性人物,既有革命現實主義的嚴謹,又具浪漫主義的磅礴氣勢。
李書成獨創的“金屬晶體”技法尤為突出:結合國畫的線條與油畫的色塊,通過短促有力的筆觸堆疊出類似鉆石或水晶的立體結構,賦予畫面硬朗的質感和通透的層次感,形成“分而不散”的視覺效果。
《中華頌-大世紀》局部
2.人物塑造的深度與時代性
畫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既具時代特征又富個性張力。例如清末人物的憂患神情、民國志士的堅毅目光、新中國建設者的昂揚姿態,均通過細膩的筆觸和光影處理躍然畫布。這種對人物精神內核的捕捉,超越了單純的寫實,成為民族集體記憶的視覺化呈現。
《中華頌-大世紀》局部
3.跨媒介的藝術融合
李書成在油畫中融入了國畫的寫意性與線條韻律,如以側鋒技法勾勒山川輪廓,借鑒法國點彩派的色塊分割,形成中西合璧的獨特語言。這種探索不僅突破了傳統油畫的技法邊界,也為中國當代油畫的本土化提供了新路徑。
《中華頌-大世紀》局部
二、歷史意義
1.百年歷史的濃縮與重構
《大世紀》以“歷史長卷”的形式,將20世紀中國的重大事件與人物納入同一時空,從清末的屈辱抗爭到新中國的崛起,形成一部“用畫筆繪就的史詩”(《人民日報》評價)。這種全景式呈現不僅是對歷史的梳理,更是對民族精神的提煉,使觀者直觀感受到百年間的滄桑巨變與精神傳承。
《中華頌-大世紀》局部
2.民族認同與文化自信的象征
作品通過“龍形”構圖和山河意象,隱喻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生命力。畫中人物的多元身份(如科學家、藝術家、宗教人士等)體現了對全民族貢獻的尊重,突破了單一意識形態的敘事框架,成為多元文化共存的視覺宣言。此外,該畫被國家郵政總局制成明信片發行,并被《人民畫報》評價為“高處人生、筆透百年”,進一步強化了其公共文化屬性。
《中華頌-大世紀》局部
3.藝術與時代的對話
在20世紀末中國社會轉型期,《大世紀》以宏大的歷史視角回應了時代對“民族復興”的呼喚。李書成在創作中強調“堅守藝術精神”,反對浮躁的功利主義,通過作品傳遞出對歷史責任的擔當,成為藝術家回應時代命題的典范。
《中華頌-大世紀》局部
三、學界與社會的評價
藝術界認可:國畫大師關山月稱其“震撼人心,體現民族精神的鼓舞”,中國美協顧問華君武亦贊其“氣魄宏偉,足見毅力與認真”。
媒體定位:《人民日報》將其定義為“見證百年歷史,薈萃風云人物”的史詩,《光明日報》則以“筆透百年”概括其時空穿透力。
公眾影響力:作品多次在國內外展出,并被《廣東年鑒》收錄,成為研究20世紀中國藝術與歷史的重要文獻。
《中華頌-大世紀》局部
總 結
《大世紀》不僅是李書成個人藝術成就的巔峰,更是中國當代美術史上融合歷史敘事與藝術創新的里程碑。其藝術價值在于技法突破與史詩性表達,歷史意義則在于對民族精神的凝練與時代命題的回應。正如李書成所言:“繪畫是我純粹而怒放的生命”,這幅作品正是他以畫筆為媒介,對百年中國最深情的禮贊。
《中華頌-大世紀》局部
《中華頌-大世紀》局部
《中華頌-大世紀》局部
《中華頌-大世紀》局部
《中華頌-大世紀》局部
中國澳門郵票《中華頌-大世紀》
李書成在90年代創作油畫《中華頌-大世紀》
李書成與油畫《中華頌-大世紀》